过年

芳草地

<h1>  <b>过了今晚就算是跨进了新年的大半个门槛,一年中最具仪式感的节日,也是许多优秀传统和质朴习俗的舞台,想让孩子从内心领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魅力和虚心向上的敬畏心,给儿子换了唐装,我也穿上旗袍,早已备好了笔墨纸砚,开始一笔一划书写对联。自从儿子能拿起毛笔写字,我每年都和他一起乐此不疲。 <br></b><b> 记得我小时候,刚学会拿毛笔写字时,就给家里和左邻右舍写对联。用现在的话说粉丝越来越多,其中父母是最忠实的支持者,初写毛笔字,掌握的还不娴熟,在一旁的父母总是“不错、不错”不吝赞誉,我知道那是在鼓励,更是在鞭策我。即便是如此,邻居们年年仍旧信赖有加。<br></b><b> 后来婚嫁,便中断了给邻居们写对联的习惯。偶尔给自家写写,粉丝也随之变成了老公,不善言谈的他,默默的陪伴,偶尔也拿笔附和一下,我知道那是在鼓励。现在老公和儿子一起作伴。那感觉不胜言说,一种继承,一份陶冶,更是内心深深的赤子情怀。 <br></b><b> </b></h1><h1><b> </b></h1> <h1>  <b><font color="#010101">大年三十, 贴好对联,便是敬神,敬灶火爷。多少年,从父亲到老公,他们敬灶火爷都说着那几句重复的话,“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虽不相信世间有神,但我知道这是对全家最好的期许。愿美好时光不老,我们相敬如宾依旧。</font></b></h1><h3></h3> <h1>  <b><font color="#010101">年夜饭,我花费心思努力呈现。有了全家的参与,感觉今年的最具新意,忙碌构思,互相比赛。味香色艳不仅丰盛,也是对营养搭配的诠释。其中少不了老公必须大年三十晚上吃的钱串。说起钱串儿子会纳闷,平时明明吃的面条怎么大年三十晚上就叫成了钱串。我俩便给他讲起我们父母讲给我们的故事,大年三十晚上吃了面条意味着来年天天都是有钱花。父母为了企佑来年有个好年景,鼓励我们再多吃碗,盼着全家吃喝不愁。如今和孩子一起吃年夜饭,举杯、祝福、拍照、和他们分享我们小时候的年味。</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010101">  那时的年夜饭很简单,几个小菜,一碗钱窜(也就是一碗臊子面)。那时候没有电视,自然没有春晚这个时髦的概念。邻里间就看谁家的饺子包的早,那时常觉得母亲太慢,落在人家后面,所以自己就学着剁肉,擀饺子皮,总有几次我家也是早早领先。剩下的时间就是熬年吃好吃的、串门子。那时的好吃的就是瓜子、花生,糖果,还有母亲煮的黄豆、炸的油果子,只有过年才有,且不能尽饱的吃,也已经满足了。</font></b></h1> <h1>  <b>每一年过年都有不同的新鲜事和不一样的感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亲人的陪伴,家人的团圆。此刻我想说:“孩子们,生活如此美好,我们更应倍加珍惜!”</b></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