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没有了叁叁肆,再也没有一场值得跋山涉水,买了票去现场我们唱歌给你听的演唱会。</p><p><br></p><p>4月,万物复苏的季节,12日,最后一条微博更新,至此,像是从来没有来过这世界一样的,微博,网易云,酷狗,QQ音乐,酷我音乐盒...........李志被封了。关于郑州的记忆,关于南京的热爱,关于B哥的所有就这么消失不见。而我仅有的只是一张2017-2018跨年现场专辑李志、电声与管弦乐CD。</p><p> 音乐是一副汤药,酸甜苦辣咸。音乐是一场修行,爱恨别离念。</p> <p><br></p> <p><br></p> <p> 网易云里关于音乐的故事记录是这样的。我们历经过的事情事故,我们行走过的万千山水,我们怀念过的百色青春,都在音乐里肆意的放大,一首被抖音抖热的《不必在乎我是谁》,都在每个人的耳边挥之不去。</p><p> 抖音是个神软件,多少没被发现的好音乐,统统都浮出水面。下半年早上,中午,晚上,只要有时间和小爱共度的时候,对着它说的最多的应该是:小爱同学,放抖音热歌。小爱是最听话,最忠诚的伙伴,总是懂你的心思,而且能记住你的喜好。所以一首一首的好音乐陪伴着我度过清晨和日落。</p><p> 今年看过的央视节目,数《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最为刻骨铭心,尤其是后者。《经典咏流传》响应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注重节目时代化表达的同时,也将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述文化知识、阐释人文价值、解读思想观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p> <p> 关于《经典咏流传》权威媒体的评价是这样的:</p><p>节目评价</p><p>《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在满屏喧嚣浮躁的泛娱乐化包围中脱颖而出,坚守自己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将经典诗词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光明日报》评)</p><p>《经典咏流传》立足于“再造当下的流行和未来的经典”的定位,意识到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采取星素结合、老少同台、中外交融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上升到全民参与的高度、美学引领的深度。该节目以作品扎实、嘉宾多元、创作精心、表演真诚,使得每首诗词与歌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迅速流传开来。(《人民日报》评)</p><p>《经典咏流传》用创新的诗和歌的结合,回到了诗歌的起源,也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让文学名篇在音乐中重获新生。让观众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或是经典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广州日报》评)</p><p>《经典咏流传》从经典作品的优选、艺术传统的继承、现代词曲的演绎创作到表演形式的设计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编导创作表演人员具备丰厚的古典文化修养以及对于经典的透彻体悟能力与准确传达能力。这样才能让改编作品传达古诗词的神韵,观众不仅知其文词,亦能得其深意。(《大连日报》评)</p><p>《经典咏流传》把古代诗词和当代音乐结合起来,受到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喜爱,《苔》、《明日歌》等的刷屏,正是因为青少年缺乏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作品,缺少偶像与经典传唱人对经典作品的传播引领。通过《经典咏流传》的一些优秀歌曲推广给中小学们,让孩子有自己的歌曲,也是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烙印在下一代的心中,这是非常好的推广中华文化的手段(《人民音乐》王黎光评)</p> <p> 这是我在QQ音乐里的经典咏流传歌单,跑步的时候单曲循环的是《悠然见南山》。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我,被这些慷锵有力,自我洒脱的诗词感动,更多的是这些音律被赋予新时代的音乐元素,似乎我们跟古人站在一起对酒当歌,一起感受着风霜雨雪,春夏秋冬和无尽的人生思考和喜怒哀乐。</p><p>2019年,我用各种方式,搜索过李志的歌,用很多软件看音乐现场的视频,如他的《这个世界会好吗》那句歌词:只是那些猛烈的情绪,在睡不着的时候折磨着我,我那逐渐下坠的过去,在没有星星的夜里连着你,这个世界会好吗?</p><p>2019年结束了,这个世界还是不太好,我们所在的城市已经拉响了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一级应急响应。人心惶惶的春节,过的比任何一年都安静且紧张。</p><p>2020年开门迎来了一场病毒灾难,这是新时代的挑战,但是我们始终坚信这一切很快就会过去,我们依然会众志成城,奏响时代的音符,迎来抗病毒胜利的战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