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白风启的美篇

老兵(军工战士)

<h3>我们怀念您母亲</h3> <h3>怀念我的母亲,今天除夕夜我想起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八日夜也是个除夕夜,我们兄弟几个和妹妹守在下花园区医院病房里的母亲。</h3><h3>——看到母亲病危身躯,想起四天前我和母亲说“妈能坚持两天吗,我想回张家口家里准备一下过节的事顺便理理头发。母亲说“行,回吧,把家里的事办一下娘能挺住”因母亲肺癌晚期。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大兄弟电话速回下花园,母病危。</h3><h3>——母亲说的话成了最后跟我说的临终遗言“娘能挺住”这句话是那么的坚强。在我眼里,从我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母亲是传统女性,善良正直勤劳节俭,含辛茹苦操劳一生。</h3><h3>——在那漫长艰难的岁月里,因父亲工资不高三四十多元钱,退休时才五级大斧工,还有职业肺病。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担负起养育教导儿女的重任,同时在煤矿煤厂当装卸工属于“五七”家属工,工作特别累,每月工资二十来元钱。母亲饱尝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用勤劳的双手为儿女遮风挡雨,撑起一片朗朗的晴天。</h3> <h3>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九日凌晨也就是大年初一早7点46分母亲与世长辞了。</h3> <h3>母亲王翠莲生予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里,因贫穷姥姥早早就过世了,大姨,王秀清,六,七岁就当了童养媳,母亲和舅舅是姑姥姥帮助带大的。</h3><h3>——母亲十九岁,姥爷下煤窑认识父亲在别人帮助下组成家庭。</h3> <h3>母亲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小伙伴一起做军鞋支援前线,曾在村里担任过妇联会主任。</h3> <p>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五日有了我后随着父亲工作到了尚义红土梁煤矿二三年,大跃进那几年我们随着二百多煤矿工人来到下花园四亩地新建了“兴隆山煤矿”,从此我母亲奉献在煤𠂆工作,直到去世也没亨受到退休待遇。</p><p><br></p> <h3>这张下花园水泉公园留念相片是母亲中年时候拍照的。</h3> <h3>这张照片我们一家人和三弟培母亲北京旅游拍照的照片。</h3> <h3>这张照片是母亲北京天安门留念。</h3> <h3>这张照片是母亲和儿媳孙女在北京旅游时的照片。</h3> <h3>我和母亲天坛公园旅游时的照片。</h3> <h3>这张照片是我,三弟和母亲在北京旅游时拍照的。</h3> <h3>这张照片是母亲中年时候和大弟和三弟,大姨和姨弟姨妹留念照片。</h3> <h3>这是一张唯一全家福,是三弟当兵休探亲假时照片留念。</h3> <h3>在母亲病重那一年里,我当时在北京打工,(因我单位是兵工企业,不景气,职工下岗自谋职业)每个星期五下午自已请假回下花园看望母亲就坐这个绿皮车四四一五次和四四一六次火车。</h3> <h3>望着母亲和父亲日渐霜白的鬓发,日渐哀老的面容,我知到年迈的母亲需要我们的陪伴了。可是儿女大了,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工作。母亲常常独自一人在家,虽然父亲在身边,但父亲也是个病人(职业性肺病,小脑萎缩,前列腺等等。)记得最后一次我回北京单位去坐车,暮然后头,满脸沧桑的母亲和父亲迎风伫立,白发被风吹的凌乱。母亲和父亲曾径刚强坚韧的身影是如此的单薄,弱不禁风。母亲啊父亲啊您二老的笑容背后有多牵挂?多少孤独?多少寂寞?</h3><h3><br></h3> <h3>这张照片是母亲的证仵照片。</h3> <h3>如今天使带走了母亲。但我知道这世上最大搏大无私的爱如何可以凝固成文字,匮乏的词汇怎能表达出母亲毕生的付出。今天是母亲十四周年祭日,以此寄托我对母亲无尽的怀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