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年

张启荣

<h3>  拜年,是中华民族传承千百年之久的传统习俗,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活动,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它既秉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礼尚往来的传统,也承载着华夏精神文明,礼仪文化的衍伸。是维系家族,邻里之间感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交活动。</h3> <h3>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拜年在沿袭了传统的方式外,也在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拜年方式相继兴起了电报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日趋五花八门。因其快速便捷,功能强大等诸多优势,既省心又省力,已成为近年来拜年的新宠。使远在天边的亲朋好友犹如近在咫尺。</h3><h3> 现代化的拜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拜年方式,科学的恩赐让拜年这一传统习俗,变得更加快捷多彩。可时不时的让人感觉到年味在一天天的变淡了,令人情不自禁地在记忆的深处,寻找儿时拜年的一幅幅画面,却挥之不去,记忆犹新。儿时的拜年温馨浪漫,快乐无限,趣味无穷。它贴近中华民族的根脉,更有亲情感,延续感,快乐感。</h3> <h3>  以前晚辈给长辈拜年必须磕头,因为磕头是中华民族情感最重,礼仪级别最高的表达方式。双膝跪倒在长辈面前,是对长辈毕恭毕敬的崇拜。特别是给父母磕头拜年的那一刻,更能表达对父母高堂的最诚挚的敬畏,那是一种庄严的、神圣的、感恩的姿态。它既蕴含着小辈对长辈的感恩戴德,也弘扬了中华民族敬老爱亲的传统美德。</h3><h3> 大年初一这天,还不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像炸了锅似的响彻云霄,璀璨夺目的光芒,划破了夜幕,整个村庄也随之沸腾起来了。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灯火辉煌。大人们早早起来,在院子里,坐北朝南,摆好贡桌,鸡鱼肉蛋,香蜡纸烛,敬贡天地。全家人虔诚磕头,感恩上天,敬畏自然,祈福消灾。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敬完天地,回到屋里给长辈依此磕头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平安吉祥,后福无疆。长辈受拜之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或多或少的压岁钱发给晚辈,以示答谢。小孩子们的压岁钱也不能少,几分、一角、两角也就打发过去了。那时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个数额可算得上是“巨款”了。之后,一家人围着丰盛的饭桌,团团而坐,品尝着美酒佳肴,吃着香喷喷的水饺,其乐融融,幸福满满。各自抒发着新年美好愿望,憧憬着家庭的美好未来,这是一年来很难得的幸福时光。</h3> <h3>  酒足饭饱后,以家族为单位,走家串户,开始拜年。每拜过一家就会有新的成员加入到拜年队伍中去,拜年队伍就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发展壮大。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男女老少,春风满面,喜气洋洋,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成群结队的拜年队伍川流不息,个个穿戴一新,人人心花怒放。大家见面,拱手作揖,相互问好。“给您拜年了!”“过年好!”“恭喜发财!”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说笑声,嬉闹声,划破黎明,回荡在充盈喜庆的空中。</h3><h3> 每到一家拜年,领头者一进大门就率先带着尊敬的称呼喊:“×××给您拜年了!”其他人随后按照各自的称谓也跟着吆喝起来。主人在屋里连忙起身,满脸堆笑的迎上前去,做搀扶状,笑呵呵地连说:“走年了,别磕了!”以示谦恭。随即拜年队伍齐刷刷,实实在在地双膝跪地,两手支撑,深深点头,以表心意。孩子们在嬉笑中稀里糊涂地喊着,叫着,磕着。如果人多,屋里根本跪不下,只有领头的在屋里磕,其他人就跪在院子里。主人热情地招呼大家,“起来,起来,坐下抽烟、喝酒、吃饺子吧。”话音未落,小孩子们早就急急忙忙跑到屋里准备领“奖赏”了。主人按常规给大人一一递上香烟,给小孩兜里塞上糖果。这种情况是不宜久坐的,要前“客”让后“客”。领头者在屋里经过一番客套,寒暄后,就又招呼大家奔向新的一家。即使在路上见过面,问候过了,也要再亲自登门拜年,以示尊重。就这样一轮轮,一拨拨,磕了东家磕西家,拜了这院拜那院,跪得两个膝盖满是泥土。</h3><h3> 邻里之间拜年那也是不可缺少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嘛。古人也有“千金置宅,万金买邻”的故事。通过拜年可以拢络邻居之间的情感,激起家与家、人和人之间感情的共鸣。乡里乡亲,平日里相互帮忙,相互照应。过年时拜个年,给长辈磕个头,道个平安;给平辈拱个手,作个揖,送上祝福,顺致谢忱。即使邻里之间有过矛盾或隔阂,新年伊始拜个年,一切的一切随着声声祝福也就瓦解冰消了。双方前嫌尽弃,和好如初。通过拜年既传递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又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使邻里关系更为和谐融洽。</h3> <h3>  拜年最开心快乐的当数孩子们,身着盼望已久,只有过年才有的新衣服,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在孩子们的眼里,拜年不仅仅是一种快乐,更多的是“诱惑”,因为到谁家拜年都会有好吃的,有的还会送上鞭炮。一路走,一路歌,乐此不疲。小男孩活蹦乱跳,追逐嬉闹,时不时的放上一个鞭炮,凑个热闹;小女孩花枝招展,手舞足蹈,起舞翩翩。走东家,串西家,兜里装着或多或少的压岁钱及拜年时主人赏给的糖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那真是既饱了眼福、耳福,又饱了口福,乐不可支。</h3><h3> 回想当年拜年的情景,犹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依然鲜活地在眼前展现,它将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心存感恩,心存敬畏的展示,是品格高贵,礼仪修养的具体显现,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h3><h3>&nbsp;</h3> <p>作者简介:</p><p>张启荣,山东临沂罗庄人,教师职业。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报刊及网络。其中《家乡的西山》、《高新区美食:“驴蹄”烧饼》、《八大碗》、《五月花爱心社持续关爱贫困学生 赢得广泛赞誉》荣登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