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传记】唐朝著名书法家---柳公权

1#文摘〔※凡〕

<h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h3><br><h3>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h3><br><h3>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h3><h3></h3> <h3>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h3></br><h3>以上这段话出自米芾《自叙帖》,去唐未远,又是米芾所终述,可为信也。</h3></br><h3>米芾所说的,也就是大家历代的观点。颜体结体宽博,易写大字,柳体之于颜,区别在于柳结体为紧结,也就是中宫收紧,外划伸展,而欧体也是紧结,欧体笔画不显,看上去有点呆,而柳体笔画明显,此即其风骨的由来。</h3></br><h3>柳体与颜体的共同之处只是点画相似,都幅度明显,甚至有些夸张。</h3></br><h3>柳体与欧体的共同之处是都是二王一脉的紧结一路。</h3></br><h3>说柳像颜,这是皮相,像欧,这是入骨。</h3></br><h3>实际上颜体在书法史上是独一家的,紧结可以有千家,但是宽结怎么写都是颜。</h3></br><h3> <h3><h1>引 子</h1><br>柳公权,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初中生都知道他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与颜真卿合称颜筋柳骨。再进一步,喜爱书法的朋友对他更是了若指掌,但是,好多书法爱好者对他的书帖既爱又恨。因为,他的书法字看上去“并不好看”,而且特别难练,更无奈的是,即使你练成他的书法,也难以自成章法。大众与书法圈的朋友似乎都不怎么待见他。柳公权很寂寞!<br><br>然而,这才是真相:他从小勤奋好学,30岁榜上有名,高中状元;他遍历唐代及以前百家书法所长,与自己的独特见解融为一体,自创“柳体”;他受到多位皇帝的喜爱,因此将他“扣留”在身边,君臣常常彻夜促膝而谈;他的字价比万金,就连国外使团,都是备好购字的专用资金来买他的字,否则无法交差……<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蒙诏帖</font></h5><br><h1><b>一、仕途不佳的状元</b></h1><h3><b><br></b></h3><h3><b>1、30岁金榜提名中状元</b><br></h3><h3><br></h3><h3>大历十三年,柳公权出生官宦世家。他的父祖及其兄长都曾朝庭为官,尤其是他兄长柳公绰官至兵部尚书。柳公权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自小勤奋好学,十二岁即能作赋。另外,小公权还特别喜欢练字,至今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他刻苦练字的故事:柳公权小时候字写的很差,经常受到先生的责骂,他发誓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小公权的字在同学之中已属佼佼者,于是到处自我夸耀。一个常在私塾边上卖豆腐的老者看在眼里,故意说小公权的字,无筋无骨,就像他卖的豆腐脑。小公权听了气不过,跟老者争辩起来。老者说,我是一个粗人,自然不会写字,但是我知道,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都比你写的好。你如果不服气,可以自己去跟他比比,看谁写的好。第二天,小公权就自带干粮,去城里找老者。当他看到老者运笔如神,凤舞龙飞,写下的一行行字,各俱神韵,瞬间就被折服了。<b><br></b></h3><h3><br>这时候他也明白,卖豆腐的大爷是善意劝他更上一层楼。当即拜老人为师,老人也非常喜欢小公权。提笔写下一首诗:</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h3><h3><br></h3><h3>十年光景,小公权已成长为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此时他的书法造诣已经相当高深,青出于蓝,龙飞凤舞之势已成。柳公权,起初也曾前往京城参加科举,可惜天不遂人愿,几次尝试都以失败收场。父兄劝他不必灰心,柳公权继续增长学识,为将来做准备。<br><br>元和三年(808年),柳公权再次进京赶考。这次他准备的相当充分,一蹴而就,考中状元。这一年他30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h3><br><h3><b>2、穆宗发现其才<br></b><br></h3><h3>状元及第的柳公权以为等着自己的是官路亨通,好实现自己为民请命的愿望。然而,现实却让人泄气。此后十多年时间,柳公权的仕途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升至右拾遗(从八品)。<b><br></b></h3><h3><br>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待唐穆宗继位(公元820年),很快便诏柳公权进京,并对他说:我在佛寺里见过你的墨宝,早就想见你。随即留任为右拾遗。先后侍奉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皇帝二十年。后来,柳公权在哥哥柳公绰的斡旋下,升为弘文馆学士。柳公权特别喜欢这个职位,常常与一众有识之士谈论国事,觉得自己大有一展宏图希望。<br></h3> <h3>可惜,等待他的不是四海酬志,为民请命。而是,由于文宗皇帝太喜欢他,重新诏为侍书学士,怕柳公权嫌官阶太低,还让他兼任谏议大夫,甚至这样还觉得不够,又加了知制诰。还特命他掌管撰写诏书的任务。除了官阶小了点,也大大体现了文宗皇帝对他的喜爱。<br><br>既然皇帝想要你留下,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柳公权干脆潜下心来,好好做他的侍官。闲暇时读书,练字,一晃就是20年。</h3><br><h3><h1><b>二、“柳骨”是怎样炼成的</b></h1></h3><br><h3><b>1、三个境界书法大成<br></b><br></h3><h3>关于境界,禅宗的青原惟信禅师有精彩见解: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h3><h3><br>虽然是修行参禅,其实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第一重,是人之本能,所见即所得;第二重,是认识、学习、感悟并内化的过程;第三重,依道(规律或规则)而行,天人合一,将心中之山与现实之山有机融合为一物,成为自己的独特体系。<br></h3> <h3>柳公权一生的具体经历已不可考,然而,根据现存作品与零星片段记录,可知,其书法境界同样经历了看山的三重境界:<br><br>40岁以前知道什么是山(书法中的势与形),将世间书法大家作品之优点做到了熟于胸,并不断习练,将龙飞凤舞的外形练到极致。<br><br>40岁至60岁自己游山(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向前,这个过程都是自己的真切感受,而不是书上说),新境界探索期,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心得,将字的偏旁笔画的势,一个个融入到新的字体中,逐渐形成非常具有柳公权风格的书法境界。<br><br>60岁以后(心中之山与现实之山,合二为一,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新旧两体结合,将外锋内化,形敛而神具,去芜存菁。柳公权的字“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如此超绝的书法技艺受到当世与后世的广泛赞誉。</h3><br><h3><b>2、画地为牢<br></b><br></h3><h3>柳公权的理想是修身养性,兼济天下。现实却更多的无奈。官场的黑暗,已到令人发指地步,柳公权自然不愿同流合污。皇帝对他的喜爱直接导致人身不自由。无异于的一条无形锁链,将柳公权拴了20年,才是柳公权真正领悟书法的最重要原因。<b><br></b></h3> <h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br><br>人虽有极大潜力,而要激发这样的潜力,却需要真切的危机感。皇帝对他都有近乎控制的喜爱,金口玉言恰似上古时期画地为牢。这种无能为力的阻隔感就是他的切肤之痛。当发现自己已经等同于限制人身自由时,往往会暴出长而久的韧劲,完成心里最想做的事业。对于柳公权,就是书法。因为,这是一个人唯一的寄托与牵挂,也是唯一有可能体现其人生价值的方法,尤其像柳公权这样对书法极有天分的人,更是如此。</h3><br><h1><b>三、内方外圆活得世情通达</b></h1><h3><b><br></b></h3><h3><b>1、心正直谏<br></b></h3> <h3>柳公权是外柔内刚之人,眼里容不得砂子,就连皇帝也不例外。唐穆宗在位期间,整日宴乐,要么就是打猎游玩,不把政务放心上。柳公权对此深感不满。于是,在一次穆宗向他请教练习书法之际,借书法喻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皇帝一听,脸色立变。从此,对柳公权置之不理,直至驾崩。而柳公权也失去了他升迁的最佳时机。<br><br>依笔者看来,这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正是他自己鲜活的写照。他常伴君王,却没有向皇帝谋求一官半职;他虽官居八九品,却匹夫有责,多次向皇帝直谏,无外乎心正。</h3><br><h3><b>2、美字救美人<br></b><br></h3><h3>柳公权于公刚正不阿,敢于谏言;于内又显出机智变通的一面<b><br></b></h3> <h3>据《唐人轶事汇编记载》:唐武宗曾对一女官生气,后来把她召来,对柳公权说:“朕对这个人很不满意,如果能得到学士你的一篇作品,朕就不怪罪她了。”于是把御案的纸笺拿过来。柳公权不假思索,立即写成一首绝句:<br><br>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br>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br><br>唐武宗让他写诗,无非是想要给自己一个赦宫人无罪的台阶。一向刚直的柳公权在小节上,也是很贴心,难怪让几代皇帝都舍不得放手。可见,柳公权与皇帝的关系是亦臣亦友。大义上,不行就是不行,原则不容更改;私下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甚至皇帝不止一次与柳公权在澡堂一边搓澡,一边探讨人生,这就是真实的柳公权。</h3><br><h3><b>3、柳字值千金<br></b><br></h3><h3>柳公权40多岁以后,书法的技艺既已举世无双。朝野上下都以能得到他的字为荣。当时王公大臣家,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为其先人撰写的碑文,被视为不孝。不仅国内如此,海外诸邦也是慕名登门拜访。他们觐见皇帝之后,还需专门到柳公权府上求字,他们的主人通常会在账目支出一栏加上购置柳字的单独开支,或金银珠宝,或稀世器物,换了字才能回去交差。<b><br></b></h3> <h3>柳公权是不幸的:家世显赫,学识渊博,一生却只能做一个“小小的伴读书僮”,被皇帝“囚”于深宫,壮志难酬;<br><br>柳公权亦是幸运的:天赐他书法的禀赋,在限定的空间内,柳公权无暇旁顾,专精于读书、练字,终成饱学之士,更成为不朽的书法大家。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柳公权此生可无憾矣!</h3><br><h3>大历十三年(778年),柳公权出生。他的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中唐名臣柳公绰。柳公权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赋。&nbsp;</h3><br><h3>元和三年(808年),柳公权登进士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守夏州时,柳公权入其幕府,任掌书记。&nbsp;</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柳公权侧身画像</font></h5><h3><br></h3><h3>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暴崩,由唐穆宗李恒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朕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想见你很久了。”就升任他为右拾遗,补翰林学士,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nbsp;</h3><br><h3>柳公权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他的哥哥柳公绰在太原任职,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我的弟弟苦心钻研文章书法,先朝只任他为侍书,这种职务,和占卜小吏没有什么区别,我也以此为耻,请给他调换一个闲散职位。”于是升任尚书右司郎中,又转为司封郎中、兵部郎中、弘文馆学士。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升任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每次在浴堂回答文宗的提问,常常是蜡烛烧完了,而谈兴正浓,不肯花工夫去取蜡烛,宫中婢女便用蜡油谌纸来照明。</h3><br><h3>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文宗对他说:“我深知你这个舍人之官不应降为谏议,但因你有谏臣风度,那就任你为谏议大夫吧。”第二天,文宗便下旨授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仍任翰林学士,负责撰写诏书。</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柳公权像&nbsp;</font></h5><h3><br></h3><h3>开成三年(838年),柳公权经调转任工部侍郎,但不过是备员而已。文宗曾召他问事,问他:“外边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文宗说:“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懿安郭皇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升任小小的邠宁节度使,还议论什么呢?”柳公权说:“凭郭旼的功绩和品德,任命为节度使是合适的。人们议论的原因,据说是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因此才升官,这是真的吗?”文宗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并不是他进献女儿。”柳公权说:“常言说,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如没有嫌疑,为什么这事嚷得家谕户晓?”他因而举出唐初名臣王珪劝唐太宗送卢江王(李瑗)之妃出宫的事例来说明利害,文宗当即派内使张日华把二女送还郭旼家。</h3><br><h3>后经屡次升迁,柳公权担任翰林学士承旨。</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柳公权半身像</font></h5><h3><br></h3><h3>晚年仕途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驾崩,由唐武宗李炎即位。武宗即位后罢去内府学士官职,任命柳公权为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举荐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集贤院院事。另一宰相李德裕素来厚待柳公权,但当柳公权被崔珙举荐时,他很不高兴,便将柳公权降为太子詹事,又改为太子宾客。经屡次升迁,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后来,柳公权历任左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等职。</h3><br><h3>大中(847年-860年)初年,柳公权转任太子少师。</h3><br><h3>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一日,宣宗在元旦举行朝会,柳公权年已八十,便在群臣之首向宣宗称颂祝贺,因含元殿较远,柳公权到时因年迈已感疲惫,在称贺之后,本要为宣宗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但柳公权误称“光武和孝”,因此御史弹劾,罚了一季的俸禄&nbsp;,议事官恨他不退休。柳公权在三品、二品班列三十年,直到唐懿宗咸通(860年-874年)初年,他才以太子太保之职致仕。</h3><br><h3>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时年八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师。</h3><h3></h3> <h3>柳公绰:家弟苦心辞艺。&nbsp;</h3><br><h3>李昂:①卿有诤臣风。&nbsp;②辞清意足,不可多得。&nbsp;③钟(钟繇)、王(王羲之)复生,无以加焉!</h3><br><h3>李煜:善法书者,各得右军(王羲之)之一体……柳公权得其骨而失於生犷。</h3><br><h3>岑宗日:柳公权得其劲,故如辕门列兵,森然环卫。</h3><br><h3>范仲淹:延年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h3><br><h3>苏轼: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h3><br><h3>米芾:柳公权如深山道人,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h3><br><h3>朱长文:盖其法出于颜(颜真卿),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一家。</h3><br><h3>杨慎:柳公权“心正”、“笔正”之对穆宗,知其以笔谏也;柳公绰进《太医箴》曰“气行无间,隙不在大”,宪宗曰“卿爱朕深者”者,盖以医谏也。柳氏世有人矣。</h3><br><h3>王世贞:所书《兰亭》帖,去山阴室虽远,大要能师神而离迹者也。</h3><br><h3>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欧阳询)、虞伯施(虞世南)、褚登善(褚遂良)、薛纯陀、薛嗣通(薛稷)、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李邕)、贺季真(贺知章)、李太白(李白)、张伯高(张旭)、杜子美(杜甫)、颜清臣(颜真卿)、柳诚悬、钱藏真(怀素)、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h3><br><h3>董其昌:柳诚悬书,极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凡人学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也。</h3><br><h3>爱新觉罗·弘历:公权以敢言着闻,文宗亦嘉其风采。然彼时宦寺弄权,朝臣植党,未闻有所纠弹,则亦杜钦谷永之流耳。区区不谀澣衣,托词笔谏,亦所云末节而已。</h3><br><h3>康有为:诚悬则欧之变格者。</h3><h3></h3> <h3>1、《应制贺边军支春衣》</h3><br><h3>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br><br>挟纩非真纩,分衣是假衣。从今貔武士,不惮戍金微。</h3><br><h3>2、《应制为宫嫔咏》</h3><br><h3>不分前时忤主恩,已甘寂寞守长门。<br><br>今朝却得君王顾,重入椒房拭泪痕。</h3><br><h3>3、《题朱审寺壁山水画》</h3><br><h3>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br><br>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h3><br><h3>4、《阊门即事》</h3><br><h3>耕夫占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br><br>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h3><br><h3><br></h3> <h5><b><br></b></h5><h5><b><font color="#808080"><i>素材来源于网络</i></font></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