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洛带古镇

青竹

<h3> 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是成都“东山五场”之一,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h3><h3> 洛带古镇是四川省打造“两湖一山”旅游区的重点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成都市重点保护镇、成都文化旅游发展优先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作为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的核心分会场之一,洛带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天下客家”的定位也得以确立。</h3><h3> 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建于三国蜀汉时期,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镇上居民中客家人有2万多人,占全镇人数的9成,故有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h3> <h3>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h3> <h3>  根据族谱记载,我的祖宗是从广东河源紫金县迁入四川成都的,至今已历十余辈人,尚保留客家人传统。涯系客家人。</h3> <h3>2019年成都国际桃花节期间,洛带古镇的汉服秀</h3> <h3>穿上汉服,走在古镇街上,穿越回古时</h3> <h3>有女侠味儿</h3> <h3>取下眼镜,可能会更像一些</h3> <h3>回到古时,手机就不应该有</h3> <h3>手机是离不开了,不论是否回到古时</h3> <h3>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br></h3><h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h3> <h3>鹊桥会</h3> <h3>甑子场,洛带的别称</h3> <h3>洛带五凤楼</h3> <h3>南华宫,洛带镇上街,为清代填川粤人联络据点。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大约1736年。会馆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布局,占地约3050平方米。广东会馆是全国保存最好的会馆之一。</h3> <h3>老邮局</h3> <h3>客家赋</h3> <h3>古街上</h3> <h3>四川豆豉、豆瓣</h3> <h3>古镇街上</h3> <h3>湖广馆。为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8年(1743年)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会馆座北朝南,由牌坊、耳楼、戏台、中后殿、前院空坝及两边厢房、两边庑廊组成的四合天井,东西套院及后院组成,全贴金装饰,建筑面积2745.80平方米。</h3> <h3>江西馆,江西客家人的会馆</h3> <h3>四川客家名人</h3> <h3>游客参与制陶器</h3> <h3>洛带客家土楼。土楼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以客家土楼为代表的该类型建筑,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的房屋。</h3> <h3>围屋内部</h3> <h3>洛带博客小镇</h3> <h3>博客小镇就是个概念,变相出售别墅才是真</h3> <h3>五凤楼</h3> <h3>洛带字库前的美女</h3> <h3>四川名小吃三大炮</h3> <h3>洛带名小吃客家伤心凉粉</h3> <h3>  落带、洛带和甑子场。洛带镇以前叫甑子场,场内有一池塘,塘中有一口井叫八角井。一天,刘备的儿子阿斗在井旁玩耍,不慎将玉带落入井中。后人遂改甑子场名为“落带”,后演变为 “洛带”。</h3> <h3>成洛路边上,菱角堰小区附近</h3> <h3>艺库,由洛带原粮站改建</h3> <h3>洛水湿地公园。位于洛带古镇南侧,公园水域面积约6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85000平方米。洛带湿地公园立足生态保育理念,保护“山、水、田、林”的生态本底。园区陆地上种植着大量香樟、国槐、银杏、白桦、合欢等观赏性植物,湿地里栽种有芦竹、芭茅、鸢尾、香蒲、水葱、姜花等水生植物,为生态洛带增添更多绿意与灵气。湿地内还建有生态小岛,岛上分别种植樱花、芙蓉、海棠、梨花、水杉、柑橘、桑椹等,既可以供游人驻足观赏,也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打下基础。</h3> <h3>乌篷船</h3> <h3>邱笑秋作品</h3> <h3>围屋内客家风俗展</h3> <h3>男耕</h3> <h3>女织</h3> <h3>客家人标准</h3> <h3>客家花轿</h3> <h3>客家礼教</h3> <h3>客家围屋内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