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孙广远(2020.1.24,农历除夕)</h3> <h3> 今天除夕,真的是一年到头了。因疫情严峻,又禁放烟花,本该热闹的日子却极为冷清。静静地坐下来,这么一静,思绪就满天飞了。人就这样,热闹纷乱的时候身子忙,清净冷寂的时候脑子忙。思绪飞了起来还是有意思的,飞到故乡,飞到边疆,飞到加勒比海,飞到最后工作的办公室里,飞到刚离开不久的官塘以及今年去过的十几个地方,一处一处的风景,如同又走了一遍。</h3> <h3> 思绪的或者精神的飞翔是真正的浪漫。人是需要远行的,而足迹的远行才是一种,还有一种是精神的远行;精神的远行最好是在书卷里,足迹的远行最好是在山水间。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两种远行吧。有位报人朋友说,山水是立着的书,书是藏着的山水,也是很好的比喻。可惜微信闹得到书中的远行越来越少了,早该回到书中。足迹倒还是不时远行的。</h3> <h3> 也许是刚刚封城的武汉有我的牵挂吧,最强烈的信号首先把思绪牵向了江夏。阳春时节,我从海口回京,特意在武汉停留,看望阔别近四十年的老指导员。他是对我有恩德的人。他身体不好,趁着午饭前的一点空闲,我扶着他下到楼下的树阴下慢慢地散步,我们一步步地走着,接续着隔断了近四十年的岁月。离别之后,反多了几分牵挂,老指导员毕竟真的老了。正是佳节,却成了武汉的多事之秋,好在老指导员阖家安好,也就略略踏实了。从江夏再到宜都,又从宜都到荆州,回京前的最后一站停在了驿城驻马店,虽来去匆匆,却记忆尤深。</h3> <h3> 如果说此行是怀旧之旅,深秋的西安之行则是寻根之旅。于我而言,生命之根在故土,精神之根在老营,我的老营,几经班师,已从四十年前的天山移驻到了秦岭北麓。这是由离队较晚的老同志发起并协调组织的参访活动,再回军营,尽管番号变了,面孔变了,但曾经的血脉尤在,在部队史展馆里,还能寻找到它的战斗足迹,以及留在战斗足迹里令人感奋的峥嵘岁月与辉煌功绩。许许多多的老兵不管离开军营多久,也不管走出军营之后发展到什么地步,对老部队的那份情感是难以割舍的,因为,他们的精神内核是在那里培育的。虽然青春早随岁月而去,但这次参访,却让我与当年的青春重逢,而且感到,精神的青春还在。</h3> <h3> 远行是向往,也是寄托。去了塞北,塞罕坝的松涛吟诵着从沙漠到绿洲的诗篇,我聆听了;去了南国,大海与椰林构成的美妙画卷,我观赏了;去了鄢陵,几百年的老梅显出历尽风寒的傲骨,我品读了;去了橘子洲头,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气象我领略了……山水林草,亭台楼榭,吴戈越剑,奇松怪石,都可以读取许多信息,以至交流对话,所爱所恨,所寄所托,所思所想,所求所取,凝目而望,也许就是知音。赏心悦目,见多识广,说的都是多走走多看看对心情对心智的益处,这且不论,至少,寄情山水,乐山乐水,让心栖息于诗情画意中,空虚与寂寞就不会多了。</h3> <h3> 人生有许多喜悦快事,洋洋大观的《论语》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书的愉悦与会友的快乐跃然纸上。如今信息快捷,交通便利,交际频繁,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与当下熙熙攘攘的“面熟经济”,真正的友情越加珍贵。远行,访朋会友往往是行程的高潮。这大半生曾在4个省区市工作生活过,各地有许多老友故交,也应了老来怀旧的常规,每走一处,会友是最大的快慰。在驻马店,在西安,在宜都,多年未见的老战友相聚,杯盏交错,抚今追昔,感慨无限。金满处长我们在乌鲁木齐的时候他在警务处,我在组织处,办公室一墙之隔,知道我到了宜都,他从宜昌赶来,又送我到荆州,同行的时光不光是领略自然与人文风景,久久地留在记忆中的,更是心上的风景。在咸阳,见到了赵四俊老战友,最早认识他的时候他还是团里的报道员,不久他调到了西藏,此后再无缘见面。本来是奔着致忠兄去的,不成想四俊兄一同接应,如果陌路相见,都不敢认了。一行三人在蒙蒙秋雨中游览阳陵和清渭楼,在老西凤里品评秦汉古风,更品味久存心底的情分。</h3> <h3> 佳节思亲,佳节念情,回想一年所去之处与所见之人,更感受着人间的温度。过年了,新年的钟声今夜就要敲响,娄底的小聂、小徐、小付还好吧?坝上的安娜还好吧?宜都的传新、世明还好吧?确山的老股长、老科长、老干事、老指导员还好吧?海南的志军、老陈、黄总还好吧?临安的郑总、宏娟还好吧?鄢陵的小李还好吧?相距虽远,我的思念早打了几个来回了。</h3><h3><br></h3> <h3> 又是一岁,又行一程。人生苦短,脚下路长,趁着脚还有力,心还不老,新春又来,抽点时间,还想继续上路。只是,别冷落了书柜,行囊中也还是把书装上,让足迹与精神一同远行。<br></h3><h3> 案头与远方,都是世界。</h3> <h3>(【纪行】此前已发《三日纪行》、《回家》、《小聂》、《在官塘》等篇。欢迎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