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纷飞一一战地记者〈忆父亲〉连载之一

红叶

<h3>l战火纷飞一一战地记者〈忆父亲〉连载之一</h3><h3>腊月二十八,天气小雨细细滴落,清晨寒意袭来,急切心情阻挡不了我登九峰。一路上,带着鲜花和纸钱,驱车60公里左右,揣着一年的祝福和思念,来到苍松劲柏的革命烈士陵园。伫立在父母身边,默默地擦落在墓碑的雨水,追忆着父亲的所说⋯所想,⋯泪水在滴落,混合着雨水的味道将我的回忆带到从前。</h3><h3><br></h3><h3>我的父亲刘凡,原名刘元泰,江苏省如东人,1925年12月生,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从事新闻工作,抗曰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担任随军记者。建国以后先后在巜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当编辑,记者。巜人民曰报》驻省首席记者,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担任过湖北省新华通讯社社长的工作。</h3><h3><br></h3><h3>父亲1941年12月参加革命,枪淋弹雨,战火纷飞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回忆1946年7月一一到8月底,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迎击美式装备的国民党12万之众。连续作战7次,仗仗奏捷!取得歼敌53000余人。历史上著名的"7战7捷"!</h3><h3><br></h3><h3>在战役打响,父亲被调到苏中军区奔赴前线釆访,一线新四军将士的英勇作战、顽强不屈的意志,被父亲釆访,他往返部队的连,排,班中,同战士一道冒着敌人的炮火,夺取阵地,他釆访中锻炼成一名钢铁战士。常常一天行军80多里,从这支部队转到另一个前线部队。常常行军默记稿件、到宿营也不能休息,刚吃饭就开会,常常忙到深夜排版,,经常一昼夜只能睡一二个小时。由于人手少,他不得兼任数职把七战七捷报道出去。牺牲个人,不怕疲劳作战的精神常常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延安总部的表扬!高度评价苏中战役,称其七战七捷"在政治上,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h3><h3><br></h3><h3>苏中战役后随后到苏中军区直属政治部主办巜工作与学习报》。随后到苏中军区巜苏中报》(部队版)当编辑。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开始,又派到苏中前线指挥部主办巜支前快报》。苏中七战七捷后。于1946年秋,父亲随军转战山东战场,被调到华东野战军(后改为第三野战军)前线分社当随军记者。这年,我年仅20岁,被战争的烽火卷到新闻队伍中来,对亲闻业务一无所知。但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条件是很艰苦,却能锻练人。夜间行军,白天釆访,写稿,昼只能睡一二个小时。拾得一本鲁风的巜新闻学》,如获至宝,随身携带,有空便读。斯诺的《西行漫记》和他的苏德战场通讯,特写集,几乎都翻烂了。那时,求知识的欲望很高,每有所得,便在曰记本上记下,有些章句,至今还记忆犹新,晚年还可背诵。父亲在干中学习如何釆访,提问题;通常战争时,他一人成为三头六臂,建立多层次的通讯网络,组织版面,如何编报、做标题,虽然人少,依靠通讯组,通讯员办报,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在部队有一定的影响,曾多次获得上级部门和领导表扬。这阶段,父亲基本上独当一面地工作,并釆写和发表了不少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为解放战争事业做出贡献!</h3> <h3>1941年前线记者</h3> <h3>七战七捷合影〈前排往上数第4人〉父亲</h3> <h3>1946年6月,作者(左丿与兄长,战友王甸,陈铮在南京新华日报合影。</h3> <h3>1950年冬,妻屠正峰赴抗美援朝前线时摄</h3> <h3>1963年10月,屠正峰(新华社记者)摄于杭西湖断桥畔</h3> <h3><br></h3><h3>战火纷飞一一战地记者〈忆父亲〉连载之二</h3><h3><br></h3><h3>我的母亲屠正峰。1950年冬,赴抗美援朝前线,她在坚守新闻工作者的生命中,呕心沥血、编辑部队一线稿件,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参加解放战争、解放上海,抗美援朝,忠于党,忠于人民,疾劳生病,英年早逝!早逝</h3><h3><br></h3><h3>1951年一一1959年建国时期,父亲调入巜人民曰报》编辑部工作。写下了大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面貌,新风尚。在毛主席提出总路线,总方针政策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深入社会,工厂,部队,机关。街道等基层,配合党中央的指示。写下巜肃清暗藏在学校里的反革命分子》原载巜解放日报》,1951年4月10号,巜南京市立一中在前进》,原载巜新华日报》1951年9月27日,巜杀人不见血的假药商》原载巜新华日报》,1952年。</h3><h3>1953年一一1959年巜他在最困难的地方》原载人民曰报,1957年7月1日,巜钢铁书记》1958年9月11日</h3><h3>巜机构臃肿带来了什么》等30余篇文章发表在巜人民曰报》。历史见证了你的足迹,历史让我难以忘记您。</h3><h3> 战火纷飞一一战地记者(忆父亲)连载之三</h3><h3> 1960年一一1969年期间父母亲连手同心协力发表巜浙江净湘乡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6年2月13日。巜节约粮食 利用桑叶酿酒》1958年6月8日。巜杭州的张小泉剪刀》1956年8月13日。母亲写的巜西湖之春》原载巜人民日报》,1956年4月8日。巜浙江的民间美术工艺》1956年3月6日。巜东海渔产年年增》1957年1月28日。等20多余篇文章在人民曰报刊登发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高潮,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迎接新中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h3><h3> 1960年一一1969年期间,经过自然灾害后,从建的工作很多,特别是农村经济的落后。从1956年以前,每年国家要统销粮食五六十万斤。从高级社成立的那年起,开始把春花单季中稻二熟制改为春花双季稻新三熟制,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父亲下到农村,调查研究,同吃同住,在那半年多时间他同党支部书记凌祖兴,队长曹金祖(当时是高级社社长)和几个老农。带头搞试验,𥖁点,组织技术研究小组,同时发动群众搞试验,那时,夜间蚊虫叮咬,农村没有电灯。他用一个马灯走村入户,谈工作到深夜,回来没水洗,全身汗湿了衣服,身上散发出来的酸臭味,当年的事他常常记起。后来的试验成功。推广全国广大农业生产,科技技术的改造,使.粮产量稳定增长。见人民曰报巜新三熟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1961年(原载巜人民曰报》,1961年12月30日。</h3><h3> 1970年一一1979年父亲担任新华社社长二作。肩膀上担子责任重了。但是。他依然抽空到基层指导工作,他随省领导经常下乡,下部队,工厂,农村以及偏远的湖北大山区,了解哪里艰苦生活状态,如何改变农村的面貌。在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到处崇山峻岭,怪岩峭壁,农村每人不到八分耕地。巜困难有什么可怕》1972年巜人民曰报》3月29日后来在襄樊棉丝厂写下巜寸纱不落地"的精神在发扬光大》《人民日报》1972年11月6日。巜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母亲屠正峰,发表巜人民曰报》,1978年1月14日,母亲那时带着疾病工作,巜負责文化教育工作》。在那特殊的年代,他的足迹踏遍鄂西山区和鄂东南平原,他一生热爱新闻工作,以一个新四军老兵的身份证明历史见证者的足迹!见证他光明磊落为党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在他担任湖北省新华通讯社社长的重任,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见证新中国成立,见证党的新闻工作从无到有!到发展壮大的历史各个阶段。</h3><h3><br></h3><h3> 让我欣慰,让我献上追忆的鲜花💐,永远绽放。</h3><h3> 儿,刘柯明1999年1月22日</h3><h3><br></h3> <h3>左一哥哥刘柯宁,中间父亲,右手边本人作者刘柯明。</h3> <h3>1963年秋,与屠正峰及长子刘柯宁,次子刘柯明摄于西湖孤山</h3> <h3>父亲</h3> <h3>左一(本人丿中间父亲,右一哥哥</h3> <h3>全家团聚</h3> <h3>父亲于孙子</h3> <h3>父亲同孙女们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