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记忆

【草千里】

<h3>过年的主题,就是张灯结彩,贴对联,时代的变迁,这一主题始终未变。</h3><h3><br></h3><h3>记得小的时候(六十年代),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在挂灯笼贴对联。记忆最深的一副对联,“风雨送春归,飞雪新春到”。过年听得最多的一首歌,就是《白毛女》。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h3> <h3>童年中的年味,六十年代,过年是一年中最特别的节日,过大年穿新衣,成为童年的一种期盼,好像就等这一天呢。</h3><h3><br></h3><h3>大年三十全家围坐桌前,开开心心享用着一年的“劳动成果”。饭后,孩子们忐忑和兴奋心,久久不能平静,等着父亲拿出装有压岁钱的小包,给属于自己的那份压岁钱,终于等到这一时刻了,有一沓子呢,拿着跑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一数有二十张,真是兴奋极了。</h3><h3><br></h3><h3>其实,不过也就是两元钱,可不能小看这两元钱,能看二十场电影呢,对于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那可是巨款了。</h3> <h3>年夜饭后,那可是孩子们的天地,大人们三五成群,坐在桌边聊天,孩子们成群结队东家出西家进,玩的不亦乐乎。</h3><h3><br></h3><h3>过去家家户户都是夜不闭户,孩子们都是玩到临晨才各回各家,我想这就是六十年代的“春晚”吧!</h3> <h3>时代的变迁,折射出我们祖国的发展、繁荣、昌盛、强大。</h3><h3><br></h3><h3>人们过年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都在家里吃的是团圆饭,现在普通家庭都在饭店吃年夜饭。</h3><h3><br></h3><h3>饭后都是各自回家围在电视机旁,看着莺歌燕舞的春晚。那种东家进西家出,孩子们欢乐幸福的场景都已不复存在了。</h3><h3><br></h3> <h3>除夕之夜不乏有春晚,还有更多形式的娱乐活动,年轻人有年轻人快乐,老人有老人们的快乐,电影,冰灯,花灯夜景,美不胜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