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心脏过年--比利时(3)安特卫普

冯铮

&nbsp; &nbsp; &nbsp; 安特卫普是比利时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斯海尔德河沿岸,是一个依靠国际贸易发展起来的城市;也是欧洲的第二大港,世界第四大港,更是世界最大的钻石加工和贸易中心。<div>&nbsp; &nbsp; &nbsp; 从15世纪末开始,由于布鲁日港通向北海的通道日渐淤塞,外国的贸易商家开始将贸易从布鲁日向安特卫普转移,因而促进了安特卫普的发展。据当时的统计,1540年前后,尼德兰四分之三的国际贸易经由安特卫普完成,安特卫普的贸易额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40%。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的繁荣,欧洲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于1531年在安特卫普诞生。西班牙大公埃斯特雷拉在1549年曾把安特卫普赞誉为“世界的首都”。<div>&nbsp; &nbsp; &nbsp;</div></div> &nbsp; &nbsp; &nbsp; 安特卫普的名称来源有多种传说,传说更广的是:古代有一个住在斯海尔德河畔的叫安提贡的邪恶巨人,每天都向过河的人征收过路费,谁若不交,谁就会被砍掉一只手扔到河里。后来有一位叫布拉博的小伙子与安提贡决斗,安提贡被打败,布拉博也砍掉安提贡的一只手扔到河里,从此斯海尔德河两岸畅行无阻,人们称布拉博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于是,荷兰语的hand和werpen两词合成为Antwerpen,是“扔手”的意思,就成了今天的安特卫普城市的名字。当然,这样的解释不尽合理,更多的是讲故事的成分多些,但人们却愿意相信,这正是人心崇尚正义的一种体现。现在市政厅大厦广场上的青铜雕像就是展现了布拉博将恶人安提贡的断掌扔进河里的雄姿。 &nbsp; &nbsp; &nbsp; &nbsp;安特卫普大广场是安特卫普的活动中心,广场略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广场周边是呈环状分布的低地国家特有的山形造型的商会建筑,西侧是华丽的市政厅、中间是著名的布拉博喷泉,喷泉从布拉博的雕像中喷薄涌出,周围没有水池包围。 &nbsp; &nbsp; &nbsp; 安特卫普市政厅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是低地国家中最悠久的文艺复兴式建筑之一,由比利时建筑家科内利斯·弗洛里斯为主设计,于1564年建成。<div>&nbsp; &nbsp; &nbsp; 市政厅最初的设想是建成一座哥特式的市政厅,但由于战争挪用了经费的原因,耽搁了20年之久。等到经费问题解决了,整个时尚风气已改变,文艺复兴成了主流风格,所以在佛拉芒和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双重影响下才建成了现在的样式。建筑的底层是带拱顶的石块建造,共有45个拱门,均租给商铺,租金用来贴补建筑的日常维护;二层和三层是用陶立克式和爱奥尼克式立柱分开的大窗棂的窗户,特别是中间部分采用两根立柱并行的方式,有明显的巴洛克式风格;第四层是开放式的画廊,建筑的中间部分塑有圣母的雕像及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布拉邦公爵和安特卫普Markgrave的族徽。</div><div>&nbsp; &nbsp; &nbsp; 站在市政厅这座建筑面前,欣赏着它的精美的华表,感叹着这座除了中央阁楼外,全部采用水平线条造型,而屋顶却有着中国建筑的外形的建筑,点、线、面的元素由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灵感和中国元素结合结合得如此完美,在周边以垂直线条建筑为主的建筑群中,就显得格外的独立鸡群。</div> &nbsp; &nbsp; &nbsp; &nbsp;布拉博喷泉雕塑坐落在广场的中心,市政厅的前面,喷泉出自比利时19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吉夫·兰博之手,这是斯海尔德河恢复自由通畅的标志。雕塑的背景前面已经说过,令人称奇的是喷泉喷出的水经风一吹,都散落到行人身上及广场的石砖地面上,地面微微倾斜的斜坡再让水流回到水池中。远远望去,布拉博那挥起的手臂孔武有力、前倾的身躯极具动感。英雄并不一定是五大三粗,也可以飘逸潇洒。 &nbsp; &nbsp; &nbsp; &nbsp;格罗恩普拉茨广场是安特卫普民众最喜爱的广场,在佛拉芒语中是”绿色广场“的意思。人们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品品咖啡、喝喝啤酒,聊聊天。广场的主体建筑圣母大教堂;广场的中央有雕塑家吉福斯在1843年作的鲁本斯的雕像;广场一侧的主要建筑是在19世纪建成的希尔顿饭店,电视剧《恋爱先生》摄制组就下榻在这里。这家酒店正面临着广场,玻璃大窗内一排咖啡座,但入口却不在广场一边,而在背面的紧邻迈尔购物步行街的一条小路上。这个广场周围的建筑很漂亮,有文艺复兴风格的Karbonkelbuis宝石屋、建于1930年的90米高的欧洲第一座摩天大楼“农夫大厦“等。 &nbsp; &nbsp; &nbsp; 圣母大教堂是罗马天主教安特卫普教区的主教座堂,矗立在广场的深处,哥特式的高耸的塔尖直插云霄,是比利时最大的教堂,也是安特卫普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一,是安特卫普的又一标志。教堂的前身是9~12世纪时的一个小型圣母礼拜堂,1352年,开始修建新的圣母教堂,历史170年,直到1521年才竣工(而北塔楼的建成,却是要到1616年,他那雄伟的,带有别致、“奔放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塔楼的身影,终于呈现在城市上空)。教堂虽耗时较长,历经多个建造师的建造,不断融入新时代的特征,但整个风格却相当和谐一致。教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北两个塔楼,北塔尖高达123米,是低地国家最高的教堂。塔楼直插云霄,十分雄伟,顶部是一个八角建筑,上面有一个重量很轻的十字架。在塔楼的中部,金色表盘闪闪发光,塔楼的装饰精细到让人叹为观止,教堂内的47座钟组成的排钟历经3个工匠之手,历时一个世纪,其中最大的一口钟需用16个敲钟人。<div>&nbsp; &nbsp; &nbsp; 教堂的正门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饰有做工复杂的三层的《最后审判》浮雕。走进教堂,里面光线充足,中堂高40米,整个教堂长达117米,其偌大的空间令人惊讶。可以看到教堂是由七个中堂组成的长方形大厅,大厅由耳堂相连接。独具匠心的圆顶,矗立在中央十字结构上方。大教堂体现了成熟、“奔放”的哥特式风格。</div><div>&nbsp; &nbsp; &nbsp; 教堂内部的装饰严整大观,圆顶壁画由画匠克尔内利乌斯·斯休特于1647年绘制;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的大主教讲坛由雕塑家凡·德尔·沃尔特在1713年雕制,讲坛饰有树木、飞禽、人物和图案等丰富多彩的雕刻。最大的亮点是藏有比利时著名画家鲁本斯的三幅名画,分别为:《耶稣被送上十字架》、《耶稣被救下十字架》、《圣母升天》。</div><div>&nbsp; &nbsp; &nbsp; 安特卫普大教堂是安特卫普的象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均可远眺它的身影。大教堂早已成为城市风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iv> &nbsp; &nbsp; &nbsp; 安特卫普中央火车站是一座既宏伟、壮观,又十分实用的建筑,是安特卫普的地标性公共建筑和名片,建于1805~1905年,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世界十大优秀火车站的第四名。 &nbsp; &nbsp; &nbsp; 安特卫普中央火车站的设计总体上从实用出发,不拘泥于某一特定风格,而是集各种风格之长,但仔细欣赏,还是有点偏新巴洛克风格的。车站的外立面用石材包装,显得大气,正门两边的墙面呈不规则设计,透露出一丝灵动;屋顶上既对称又不对称分布的塔楼混合了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风格为一体;走进大门,眼前为之一亮,前厅宽敞高耸的穹顶,两旁镶嵌着彩色玻璃,使其拥有“铁路大教堂”的美称;正中宽大的楼梯向左右两旁延伸着连接站台,能快速分流旅客。自从米开郎基罗将楼梯从功能性提升为功能和装饰并重,楼梯也从墙角旮沓处走向了建筑的显眼位置,现在,大凡成功的建筑设计都把楼梯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候车大厅的顶盖用钢架和玻璃建成巨大的透明圆顶,采光极佳,而到夜晚,月朗星稀之时,从厅内仰望太空,星星点点,如梦似幻。这种钢结构和玻璃组成的屋顶最早起源于1851年英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它拉开了现代建筑的序幕。这种结构的最大设计意义在于建筑构件可以工厂化标准生产,可大大降低造价和缩短工期,在功能上可以获得更大的使用空间。<br>该火车站已成为一个必打卡之地。 &nbsp; &nbsp; &nbsp; &nbsp;安特卫普有一个世上仅存的人类印刷历史见证的博物馆,那就是普兰廷--莫雷图斯印刷博物馆。 &nbsp; &nbsp; &nbsp;&nbsp;<br>&nbsp; &nbsp; &nbsp; 印刷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著作中曾揭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了解印刷技术了,大约公元前6000年左右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使用的印章就已证实了这一点。但由于纸张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虽然古埃及人发明了“莎草纸”,也是由于易于打卷,不便翻阅和查找,导致印刷技术始终得不到发展。公元11世纪,我国北宋湖北人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这是世界印刷史上划时代的、奠基式的、里程碑式的发明,列入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早于德国人约翰内斯·谷登堡的铅字活字印刷400年。但现在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是,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是谷登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可思议的认知呢?暂且不去探究其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就从印刷这一技术问题而言,德国人谷登堡确实是有他的独到之处。<br>&nbsp; &nbsp; &nbsp;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由蒙古人西征欧洲的过程中传到了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革命性的完善和发展。毕昇的活字采用的材料是胶泥,在使用上存在诸多技术上的难题,所以发明后甚少使用。从北宋直到明清,较多的仍是采用雕版印刷。而谷登堡采用的是金属活字,以金属铅为主要材料,辅以合金做成活字,这在使用上解决了便利性、重复性、耐用性和清晰性的问题,再以脂肪性油墨的使用和印刷机的制造等诸多方面的划时代的发展,据此奠定了现代印刷技术的基础。谷登堡的铅合金的印刷技术,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所以,世界各国将约翰内斯·谷登堡誉为现代印刷技术的创始人也就不足为奇。但这里面混淆了一个问题,就是谷登堡的铅合金活字是对胶泥活字材料上的一种进步,是不能和活字印刷的这一“活”的思想和原理混为一谈的;毕昇的活字印刷的发明思想和原理,切实解决了雕版印刷的排版字符不可重复性的关键问题,这在世界印刷技术史上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奠基式的、里程碑的发明,这一点也是无可置疑的。 &nbsp; &nbsp; &nbsp; 普兰廷~莫雷图斯博物馆始建于16世纪,原来是一座印刷厂,厂主是克里斯托弗·普兰廷。普兰廷有一句座右铭激励着他的一生,那就是:“只要努力工作,持之以恒和耐心(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普兰廷就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忍辱负重,努力工作,创造了事业的辉煌;普兰廷还是安特卫普vridagmarkt第九代打印机的创始人。普兰廷死后,由其女婿简·莫雷托斯接管,在1876年,安特卫普市政当局向简·莫雷托斯的后人爱德华·莫雷托斯整体收购了工厂及收藏。一年后,当局将工厂改建成博物馆向公众开放。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该博物馆为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列入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名录。 &nbsp; &nbsp; &nbsp;&nbsp;<br>&nbsp; &nbsp; &nbsp; 普兰廷·莫雷托斯博物馆之所以被誉为世上仅存的人类印刷历史的见证,取决于博物馆所收藏和保留至今的印刷设备的完整性和悠久性在当今世上是绝无仅有的。博物馆藏有现存最古老的印刷机、整套印模和纸型、活字凸版设施,并有一藏书丰富且装修古朴的图书馆,馆内藏有世界闻名的诸多珍品。<br>&nbsp; &nbsp; &nbsp; 2000年9月,我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出访比利时,比利时友人向其赠送一幅400年前由普兰廷·莫雷图斯印刷厂印制的世界地图,朱总理致函表示感谢:“承蒙惠赠地图,谨表衷心感谢。此图为四百年前出版,弥足珍贵,地理沿革,历史变迁,抚今追昔,四百年沧桑尽在其中。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恒的,世界总是不断进步的。我想信,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人类的生活环境会越来越好。” &nbsp; &nbsp; &nbsp; 博物馆内硕大的图书馆,藏有闻名于世的珍品,其中最弥足珍贵的是1568~1573年出版的8卷五种文字合编的《圣经》,当时菲利普二世为此提供了资助,并派人监督了印刷过程。此版《圣经》共印制了1100册。 &nbsp; &nbsp; &nbsp; 安特卫普MAS博物馆也是一个看点,博物馆位于斯海尔特河畔的“Het Eilangdje"区中心的老旧码头群里。由于靠近河边的缘故,大多数游记里认为它就是海洋博物馆,其实它是将国立海洋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等安特卫普市内的博物馆整合起来的一个多样性博物馆,在2010年9月份已对外开放(网上比较多的说是2011年开放的)。博物馆内的海洋博物馆原来是在1952年合并入“石头古堡”的,2011年整体迁入MAS博物馆。 &nbsp; &nbsp; &nbsp; MAS博物馆的建筑很有特点:建筑高60米,似十个巨大的自然石材盒子叠在一起,形如一个倒垂盒子式的结构,外墙立面用大块的、手工切割的红色印度砂石板和落地波浪形的玻璃幕墙所覆盖,使得建筑看上去像一个由石块和玻璃组成的雕塑。每一层围绕中心进行1/4的旋转,产生了中心位置的巨型螺旋楼梯中央空间,通过扶梯把参观者从地面广场带到了顶端,逐层展示了从历史中走来的安特卫普城市、码头和居民生活,并能俯瞰到墙外今天的活色生香的城市生活和斯海尔特河的不同景致。建筑的顶层设有餐馆、宴会厅、全景露台。建筑的采光由螺旋展览空间沿巨大的波浪幕墙而上,光与影错位变化、波浪形玻璃表面的透明和半透明的交替为这个石头雕塑带来了自上而下的自然光束。 &nbsp; &nbsp; &nbsp;&nbsp;<div>&nbsp; &nbsp; &nbsp; &nbsp;<div>&nbsp; &nbsp; &nbsp; 为了软化塔楼的坚硬体量,在立面的设计上运用了一些金属装饰图案,看似穿了一层外衣。装饰物采用了手的形状,这也是安特卫普的标识图案。在建筑内部,这些图案得以延续,就像是众多的金属的奖章。</div><div><br></div><div><br></div></div> &nbsp; &nbsp; &nbsp; 安特卫普城市不大,但由于它曾经的辉煌,现代港口的发展带来的国际地位的增强和城市的变化,世界大港的美名是实至名归的。 &nbsp; &nbsp; &nbs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