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 吉安县立中学简介</b></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江西省吉安县立中学是江西省级重点中学之一,坐落在吉安县城文天祥纪念馆西边,优美的白鹭洲之滨,东面延伸着京九铁路和105国道,西面横跨着赣粤高速公路。学校距吉安火车站12公里、井冈山机场28公里,交通便利。校园花草茂盛,绿树掩映,一片葱茏,风景如画,是读书的乐园。远眺校园,教学楼、实验楼、信息楼、综合楼、图书馆、体育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名人雕塑、文化长廊、休闲小亭,小南山等等,犹如一艘艘画舫,浮游在绿海碧波之中。</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吉安县立中学是在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由禾埠桥的私立建国中学改名的,次年迁吉安北门孔圣殿。1949年,扶园、阳明两所中学并入县立中学,1951年改名为吉安(市)一中;同年,至善中学与兴贤中学合并改为吉安县中,校址在吉州区区门小校杨。为便于地区统一领导,县中改为吉安二中(现吉安二中校址),但仍为县属。1959年划归吉安市(现吉州区)。1959年7月,又将原吉安五中(即现长塘乡吉安十二中)改为吉安县中,同时将其高中部并入永阳中学,1968年将吉安县中改为长塘中学,县立中学便停其名。1972年,吉安县开始从吉安市区搬迁到敦厚,同时在新县城(现白云路中段)购地217亩筹建敦厚中学,1980年改名为吉安县第一中学,1983年秋更名为吉安县立中学。2003年永阳中学高中并入3个班,初中部完全剥离;2004年原天河651厂子弟学校高中部分并入。该校自1974年在新县城开始招生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发展为63个教学班,3500余名学生的县内规模最大的高级中学。</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吉安县立中学办学水平一流、师资力量雄厚,在260余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230余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和达本科学历的180余人,正在读研或本科学历的有30余人。这里有高级教师90余人,占38%,中级教师100余人,省政府授予的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7人。受到全国表彰的优秀教师、省级优秀班主任也不少数。近十年教师们在地市以上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有80余人次在地级以上教学评比中获奖。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整个校园分为五大块,东北部分为教学区;东南部分为运动区,运动区设置400米环形田径场一个,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西北部分为教工生活区,建有教工套房12栋,平房12栋。 </b></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校舍面积</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一)教学楼三幢,合计建筑面积7289.69平方米。其中:</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1、第一教学楼:2002年8月底竣工,同年9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4214.15平方米,内设置36个教室,教师办公室1个,管理员值班室2个,男女卫生间共12间、蹲位36个。</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2、第二教学楼:198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2002年暑期内外装饰。建筑面积为2215平方米,内设置24个教室,2个教室办公室。</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3、第三教学楼:1990竣工并投入使用,2002年暑期内外装饰。建筑面积为869.54平方米,内设置5个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语音室,2个教师办公室,1个管理员值班室。</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二)实验教学楼一幢,建筑面积为2287.62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198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2003年暑期内外装饰。内设置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教学室共10个,舞蹈教学训练室1个,语音室1个,理、化、生仪器药品储藏室、实验教学准备室等若干个,实验员办公室3个,管理员值班室1个。</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三)科技信息楼一幢,建筑面积为1142.57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199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2003年暑期内外装饰。内设置语音室、微机室、课件制作中心等。</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四)学生公寓三幢,合计建筑面积为10662.36平方米。其中:</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1、第一学生公寓:1996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为2160平方米,2004年暑期内部改造外部装修。每间宿舍含有卫生间、洗漱池并配有电扇。另外,2004年在该公寓东侧延伸扩建497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学生公寓,每间宿舍的设施齐全,新旧两部分合为一体,建筑面积为2657平方米,可容纳680名学生住宿。</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2、第二学生公寓:200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该公寓六层,每层12间宿舍,建筑面积为3080平方米,可容纳570名学生住宿。每间宿舍含有卫生间、洗漱池,衣柜、电扇等设施。</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3、第三学生公寓:2004年元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六层,每层28间宿舍,共计168间宿舍,建筑面积为4925.36平方米。每间宿舍均配有卫生间、洗漱池、衣柜、电扇等设施,可容纳1340名学生住宿。</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五)学生食堂一幢,建筑面积为4959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2005年8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共三层,第一层为第一食堂,第二层为第二食堂,第三层为会堂。</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六)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为3201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1999年4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内设行政人员、各处室工作人员办公室,多媒体教室1个,因图书馆还未竣工,图书储藏室、教师与阅览室暂设在该楼内。</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七)图书馆</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图书馆一幢,2006年底竣工,建筑面积为2997.8平方米,层高五层,内设置报告厅1个,藏书室、师生借书室、师生阅览室若干个,管理员值班室5个。</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八)辅助校舍,合计建筑面积为2046.22平方米,其中:</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1、“凹”型平房一幢,建筑面积为790.3平方米。建于1982年,内设置医疗室、校园超市、离退休教工活动室等。</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2、田径场司令台一幢,建筑面积为201.7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3、锅炉房、开水房合为一幢,平房,建筑面积为114.62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4、旧车库,现为师生早点超市一栋,建筑面积为97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5、新车库一栋,建筑面积为45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6、配电房一间,建筑面积为40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7、东门两侧门卫(含联防办)、北向教师办公室,合计建筑面积为99.8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8、北门两侧门卫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9、第一教学楼东侧男女厕所一栋,建筑面积为137.8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10、校园西边男女厕所一栋,建筑面积为86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11、校园东边门面(学校投资兴建)十二间,建筑面积合计为384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校舍总建筑面积为34495.26平方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截止2007年有在校生3438人,生均校舍面积为10.03平方米。</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 2019年11月,值吉安县立中学高中毕业35周年之际,偕同彭小春、刘蓉梅等同学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回到了度过三年高中学习、生活的母校一一吉安县立中学。</b></font><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line-height: 1.8;">跨入县立中学北大门,右边耸立着第一教学大楼,左边端坐着校图书馆,遥相呼应。第一教学大楼坐落处原先是几栋高中教学楼,我高三时就在此学习、聆听老师们上课;而图书馆的位置应是老师住的一栋低矮平房;中间空旷带则是学校篮球场。而今,记忆中的这一切已难觅踪迹。</b></h3> <h3><font color="#167efb"><b> 原先的布满黄泥巴的学校操场在绿荫簇拥下被十字水泥路交错地向东、西、南、北延伸,有点进入大森林的感觉。顺着人流,我们向东漫行。</b></font></h3> <h3><b> 东边尽头,是学校的运动场,紧挨着的是蓝球场。这里,原先是一座零星长了松树的黄泥土山。八四年临毕业时,就在推平,那时就据说是建新操场。现在操场、看台及主席台显得有点陈旧了。站在看台上,遥望着生龙活虎的学生们,仿佛又回到了八十年代初高中生活、学习情景…</b></h3> <h3><font color="#ed2308"><b> 原先的木棚食堂和自来水房兼公共冷水澡堂,还有山脚下的一栋教职工住的平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由北向南一字排开的第二、第三教学大楼,楼前的班旗及似曾相识的流动红旗引着我不由自主地迈进了教室。看着课桌上堆积如山的书籍及墙上贴满的布告、宣传资料等,不由自主地走上了讲台,体味着高中学习时被老师叫上黑板做题、晚上班干部值日时端坐在讲台,一边做作业、一边维持着全班同学自习秩序的情景,不由得思绪翻腾、浮想联翩…</b></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b> 我于一九八一年从油田中学考入当时的全县唯一一所重点高中一一吉安县立中学。当时油田中学属于边远山区,学习条件、环境较差,全校只考到五名同学就读县重点高中,分别是:李发芽、王四根、郭小平、方新法,还有我。山里的孩子,多半从没跨出大山半步,没坐过班车,没看过高楼大厦,没走过宽阔的马路,更没见过车水马龙和闪烁的路灯。十五岁不到的我,离开父母独自前往一百三十余里外的吉安县城就读,任凭泪水浸湿双眸和打湿脸颊,可想到父亲托付的背娄和家乡父老的期盼,只有义无返顾地跨出大山,踏上求学之路。</b></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line-height: 1.8;">在母亲临走前夜赶缝的被子和塞满书籍、日用品的樟木箱的陪伴下,我于一九八一年九月一日凌晨,在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加上全村人的瞩目下,跟着护送的大哥,挤上了从油田开往吉安的班车。记得那时没有直达吉安县城的车,必须在吉安地区车站中转,陪伴我三年高中生涯的被子、装满学习、生活用品的樟木箱吃力而又不舍的躺在从乡村开往城里的行李架上,颠簸着一路前行,生气似的让我们爬上行李架,上载、下卸,折腾着近下午才到了目的地,那座显得静寂而又荒凉的满街散落着黄泥巴的小县城一一墩头。</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line-height: 1.8;">报名、填表、安排宿舍和教室,在老师的指导下,一切有条不纹地进行。班主任是位严肃、据说还是县中的英语教研室主任、全县头块英语王牌杨军老师。也难怪,山区出来的学生,连国语都学不好,怎有心思学好外语?所以,据说英语成绩不好、总成绩又还行的新生,都安排在高一(3)班,也就是84(3)班。那时的高一(3)班,只有两个女生,是当时全校有名的光棍班,这恐跟女生学语言课有天生的灵气有关吧。</b></h3> <h3><font color="#39b54a"><b> 初进校期,总感觉比桐坪、大冲来的同学差人一等,因为班上50余人,一大半是这两所中学来的。但也还算庆幸,(3)班除我外还有王四根、方新法两位初中同学,而李发芽、郭小平就没那么幸运了,分别编进了 (1)班和(2)班。</b></font><font color="#39b54a" style="line-height: 1.8;"><b>那时,我们这一届,县中共有6个班,四个理科班,二个文科班,系全县的精英。那时全凭总成绩高低录取,我初中同学中大部分没上重点中学录取线,部分录取到了离家不远的塘东中学,没上普通中学录取线的不少选择复读,有些则遗憾地回家种田了。</b></font><b style="line-height: 1.8; color: rgb(57, 181, 74);">记得那时县中每学期得举行二次大考,期中和期未,且得根据总成绩高低排名,再通过信函形式辗转发往各家各户。山区来的孩子学习环境比不上城市,底子差,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时总成绩一般在十名开外,期未排名也是八、九名,不显山露水,但却让我看到了追求进步的希望,此刻,不服输的精神再次显示出了它的魅力。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的某个晚自习时,班主任杨军老师走到我身边,叫了句:“张小云,在做什么作业呀?”我当时一愣,老师从没用这种亲切的口吻叫过我,不太爱说话的我,估计没几个老师认得。不知哪来的勇气,用满口油田土话回了声:“看输!”杨老师瞧了眼,满脸自豪的踱上了讲台宣布:“本次考试,张小云同学考了第一名!”引来了全班同学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满脸的疑惑。</b></h3> <h3><font color="#167efb"><b> 从此后,老师很少在课堂上提我问题、不再老叫我上黑板演示了,更让我不解的是,每次班干部选举,同学们都把票投给了我这个不爱活动、不太会讲话、老实巴交的山区来的穷学生,可老师却从没让我当过班长,只委任我为副班长,直至高考,我还是副职,直到上了电子科技大学,才正式转了正。当时,班主任也许是怕我管不住全班学生抑或是怕耽误我的学习吧。总之,我此后在所有的排名考试中,班上排名均第一,并于临毕业前夕和全校其它两名同学一起评为吉安地区三好学生,享受高考加十分的荣耀,在八四年高考中以总分515分考入重点大学一一电子科技大学就读。</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line-height: 1.8;">那时,班干部得管全班同学的学习、自习、卫生、睡觉等秩序,遇值班时,晚自习得坐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有同学讲话、做小动作、打瞌睡等现象,得大声提醒,并得在值日表中记载,稍有不当,会激起同学们的怨恨。好在,也许是我本份,也许是我成绩好,或其它原因,遇我值班时,秩序井然,同学们很配合,日流动红旗自然也老得。当然,有时还得在值日老师的带领下参予全校晚自习秩序、就寝情况、宿舍及包干区卫生检查,评分,确定流动红旗的归属,要知道,那年代,红旗是荣耀,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向往,我们可以吃不饱、穿不暖,但不能不要红和专。</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line-height: 1.8;">当时我言语不多,只会埋头学和做。也许是因为这一点,老师编座位时,老把女同学编跟我同坐,本身班里加上后面插班的女同学就三五个,又是青春蒙懂期,引的同学们心理老不是滋味,可又不敢言,因为这是老师的旨意,而我,连女同学偷偷问我作业怎做也结结巴巴说不出,更别说递纸条、写情书之类的了,这也是我们那年代的学生可敬的一面。</b></h3> <h3><font color="#ed2308"><b> 那时,生活真的苦,县中吃、住等生活条件也不是很好,唯一的食堂在东边山脚下,应该是现在的第二教学大楼位置,且是半露天的棚房,千篇一律的五分钱一份的青菜、薯粉丝,不辣少油全是水煮,还夹杂着不少老鼠屎和尿;四分钱一两的粘着老鼠屎的米饭,运气不好时偶尔还可见半只煮熟了的老鼠悄然藏在饭里,只能是吃一半倒一半,有时一顿吃一斤半还肚子咕咕响。所以那时下完晚自习,路过当时唯一一家老师家属开设的小卖部(自家住所打开一个窗户改建而成)时,老饥肠咕辘,不舍地掏出五分钱的菜票买上一个面包,回到宿舍,待同学们慢慢安睡时,咀嚼着怀里硬梆梆的、有点甜且酸、含有酒糟味的面包,带着片刻的思乡情慢慢入睡,期待着又一个天明。</b></font></h3> <h3><b> 八十年代初,吉安县立中学住宿条件很差,一般一个班级的男生住一个房,且是上、下连铺,没有风扇,没有垫被,一床被子、一个枕头、一只樟木箱,就是那年代我们读书必备的三大件。冬天,被子一半垫一半盖;夏天,穿着背心仰身就入梦乡。不怕睡不着,就怕时间不够;不怕蚊虫叮咬,一躺下就呼呼响;不怕同学吵闹,熄灯铃一响,准蒙着头不敢张望。因为那时我们有值日老师和值日生在门外观望、检查,那时的我们对流动红旗相当渴望。</b></h3><h3><b>那年代学校只有一个公用自来水房,遇早起洗漱时人满为患。三年高中,洗澡、洗衣、饮用等从没享受过热水。水房后面有个名义上的洗澡房,但也从不供热水,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更易下雪打霜,所以一般不敢洗澡,一周下来只能头痒难耐时用冷水洗个头,一学期也难得换几次衣服,更不用说洗被子了,只有盼假期快点到,好提着一大包脏衣、被步行二、三里路搭着开往吉安的班车(那时的县车站应该是在一片荒野地,现在的吉安县广场附近),再转乘回油田的班车,带回家让母亲洗、缝好后,开学时再带回学校。但偶尔也有例外,省的背来背去,放假前自己把被单拆下,放在脸盆里用水浸泡几小时甚至一、二天后,再用脚踩多次,清洗后凉干,开学后带着母亲准备好的针线,铺在连铺床上,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装模做样地学大人样,牵平、折边、转角、针缝,虽没母亲缝得平整、服贴,但睡起来不失暖和,偶因半夜脚乱蹬,被子被踢松了半边,一翻身,梦未断,照样又入睡。</b><b style="color: rgb(1, 1, 1); line-height: 1.8;">天刚破晓,起床的铃声响彻校园,不多会儿操场上以班为队,整齐划一的跑步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随着学校广播声响起,伴着雄壮的口令声,广播体操开始啦,“伸展运动”、“扩展运动”、“踢腿运动”…此时,整个操场洋溢着一片沸腾,当然少不了值班老师和值日生的监督、打分,同时会纳入流动红旗的评比中。早饭是在半小时的早读课后,大家涌向木棚食堂,照样的是夹杂着些许老鼠屎的薯粉丝和米饭,照旧是吃了四两再来四两还肚子饿的饥哩咕咕叫。个高胆大的吃完后还蹲守着,渴望老师吃不完的馒头和包子在学生窗口出售,每当此时,闻到风声的同学会蜂踊而至,恨不得把镶着几个窗口的隔离墙挤塌,而我照旧被挤进又挤出,结果又是两手空空。</b></h3> <h3><font color="#ff8a00"><b> 人们常说,回忆是本书,是首歌,一首动听的歌,虽充满着酸楚和泪花,但不知什么缘由,促使我们情不自禁地去不停回忆,我想,这恐就是为什么人是充满情感的高级动物的原因吧。2014年,在我们毕业三十周年之际,县立中学84(3)班的师生们欢聚在吉安宾馆、生态公圆、县中等地,共叙师生情。回顾以前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让人动容,更增添了同学、师生间的深厚情谊。正是这份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纽带,把我们这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紧紧地连续至今。</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一阵下课钤声把我从回忆中惊醒,看着川流不息的群群下课学生行走的方向,第二教学大楼通往老校大门口的以前走过无数百遍的小道上,已绿荫蔽日,进校时栽种的梧桐树已被香樟、翠柏取代,而我们亲手种植的那一排柏杨树还在,已挺拔耸立入云,像排排卫士,替我们守护着母校;又似端庄的迎宾小姐,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子重归故里。</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顺着人流一路前行,发觉原先的学生宿舍和教师住处已被一堵长长的围墙围住,入口处写着:“务实、求精、倡美、创新”校训,让人敬佩不已。在这一校训的激励下,县立中学每年高考成绩都有所突破,不断创新,已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中学,今年录取率、录取名校人数又创新高,市文科状元便出自母校。</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 踏进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栋自北向南一字排开的老平房,以及向西的小院落,那是以前老师住的地方,我们的化学老师胡德桂就住这里,现在已空无人住,改建成了县中老年活动室和舞蹈房。西边小院落原先是学校唯一的一家小卖部,据说是照顾困难教师家属而特许开的,但鲜有人光顾。那时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余钱去买小吃、零食之类的,能维持温饱继续学业就已不错了,唯独那里的面包很畅销,老断货,因为当年学校的伙食实在太差,缺油少肉,读了三年高中只在高考那几天才吃上了红烧肉。可想而知,每当晚自习下课时,大部分同学都已饿的发慌,只能用饭票或菜票换面包充饥。</b></font></h3> <h3><b><font color="#167efb"> 靠东边山脚下的几栋学生及老师住的平房、教室已被层楼教师住房取代,但略显陈旧和凌乱。顺着山脚拾阶而上,到了以前老坐在丛丛松树下看书学习的东山坡上,映入眼帘的是老师家属种的片片菜地和一些果子树,还有不知什么时候种植的一片翠竹,唯独坐落在山顶上的那座水塔还在孤独地守望着。</font></b></h3> <h3><font color="#39b54a"><b> 带着些许失落和彷徨,沿原路返回,学校的最南端已扩建了不少教师新住房,栋栋坐西朝东,甚是整齐雄伟。继续西行,熟悉的地方、熟悉的房子跃入眼帘,这不就是我们班主任及其它课任老师住的平房吗?!还在寒风瑟瑟中张望着,诉说着它的创伤和弥久阅历,怀着不舍硬撑着它那摇摇欲坠的身躯,象在期待着什么似的。喏,这间就是杨军老师一家五口当时住的,那条水沟是我们班的卫生包干区,打扫除冲水沟、拔杂草、清扫场地是我们必须做的,不知多少次因积满污水的沟不能冲成清澈见底而扣分,因而失去流动红旗而受老师批评。</b></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b> 不舍地从教师宿舍区西门而出,是新建的宏伟综合大楼,校徽矗立在楼前广场正中,象展翅欲飞的雄鹰,又似待升空的火箭,直冲云宵。门口“勤奋”两个大理石镶嵌的大字,完美译释了县立中学学子们的苦读精神。</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b> 穿过被翠柏掩隐的小路,来到了当年还是学校操场的正中央,现已被香樟掩盖,行走在其间,仿佛置身在森林公园。西边坐西朝东的八四年投入使用的实验大楼安静地躺在树丛中,被各种参天大树簇拥着。门前道路两旁分列着两排名人塑像,塑像底盘刻着他们的名言,激发着届届学子们不断地刻苦钻研、奋发向上、勇攀高峰。这座大楼在我们临近毕业时,是学校最新、最漂亮的大厦,高考前夕我们有幸赶上在这里温习物理、化学实验,倾听老师讲解实验操作步骤,观看实验现象和结果,也在这栋楼里参加过招收空军初检。</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 实验大楼后面是学生食堂,与我们那时的用膳条件有着天壤之别,置身其中,食欲定会大增。</b></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b> 食堂后面是学生公寓,条件优越,看得让人惊艳,栋与栋之间,有乒乓球桌,不少学生课余之际在这里挥洒汗水,为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着不少乐趣。至此,我千万感叹涌上心头一一吉安县立中学,我的母校,我曾经学习生活过三年的地方,我从这里跨出了大山,迈向了五湖四海;这里,才是我真正难以忘怀的地方。我爱你,我的母校一一吉安县立中学!</b></font></h3> <h1><b>摄影:张小云、彭小春、刘蓉梅、李春、网络</b></h1><h1><b>拍摄地:吉安县立中学(墩厚镇)</b></h1><h1><b>拍摄时间:2019年秋</b></h1><h1><b>出景:张小云、刘蓉梅、彭小春等</b></h1><h1><b>歌曲:《时光谣》</b></h1><h1><b>演唱:郭涛</b></h1><h1><b>文字:张小云</b></h1><h1><b>制作:张小云</b></h1><h3><b><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