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3)

太白山(冀)

<p class="ql-block">很小的时候对过年的印象是有新衣服穿,有肉吃。上学后从课本上对过年有了比较形象的理解。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把过年时的喜庆刻画的淋漓尽致,唤起儿时对过年的向往。再大些对过年有了更多的认识,懂得了过年是种文化,是长辈爱护晚辈,晚辈孝敬长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传承,是人们对先人的祭祀和对今后生活的祈盼。再大点有了思想,对过年有了阶层的分辨。诗人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佳句函概了多少个因过年发生的人间悲剧。明白了过年不是光有喜悦,还有穷人的辛酸泪。如黄世仁与杨白老同样是过年却有天堂与地狱之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落户异域的人们过年没了“老黄历”,内容也变得生灭不已。过年再不只是餐桌上的鸡、鸭、鱼、肉,有种超越物质的东西在里面。过年是关联国与家之间感情的纽带,是国泰民安的体现。她承载着对故乡对亲人的丝丝情怀,演义着打工仔、打工妹、下岗职工走南闯北吃雪喝雨的妻离子别,到了过年归心似箭回到故土父母亲人身边享受团聚的同时掩盖了多少辛酸与无奈。再后来过年变味了,变成了一种贪婪,一种攀比,一种分化,一种世侩,而且愈演愈烈。没有了人与人之间不分高、低、贵、溅一视同仁的良好社会氛围,没有了发自内心的赤诚和祥和,再没有付出与报酬的公平……。强烈的对比慢慢的品出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味道,过年变的复杂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暮然回首,对走过的路,经见的事有了感悟。觉得过年的脚步越迈越沉重了,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开始怀念以前那种单纯、干净、温韾,公平、朴实的过年气氛。是不是老了都这样?你有同感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