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穿轿子雪山

老三

<h3>  罗胖2019-2020的跨年演讲中说到,攀岩者的模式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上到山顶。因为眼前距离山顶中间那个差距你是看不见的,它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你该怎么做呢?把当下这一步做好了。</h3><h3> 我们这次徒步虽然知道目的地是轿子雪山顶部,但由于行进的路上好多地方坡度超过70°,道路呈“之”字形,所以到底要拐多长距离才能到轿顶也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h3><h3> 一个不留神,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也成了轿子雪山的攀登者。</h3> <h3>  轿子雪山位于昆明市东川区西南与禄劝县分界处,是滇中第一高峰,因形如花轿而得名。</h3><h3> 轿子雪山属于乌蒙山系拱王山脉余脉,最高海拔4223米,相对高差达3400米,砥柱千仞,立体气候明显,地质地貌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科考价值,冬季冰雪覆盖,是距昆明最近的一座极具诱惑力的雪山。</h3><h3> 这次上轿子雪山不是走景区,而是坐车到东川区法者乡炭房村后沿东北线而上,所以说是反穿轿子雪山。</h3> <h3>  这次的出行路线图,红色为徒步部分,大约20公里。这么拼图,只为美观。</h3> <h3>  来到东川红土地,必然要与这位老人合影打卡。左图是红土地“老明星”、摄影圈的“老模特”张东祥老人。泛黄的羊毡帽、从来不洗的羊皮褂、很有特色的彝族褂子,长长的大烟斗,一条听话的老黄狗,还有他那慈祥的笑容,这是云南东川红土地“老明星”张东祥老人的标配。老人于2020年1月9日去世,享年81岁。右图是现今的红土地老人。不一样的姓氏,不一样的陪伴,却都是一样的热情,一样的淳朴,一样的笑容。</h3> <h3>  此次登山的全体队员与老人家合影。队员女多男少的背后,似乎找到了寿命女长男短的部分原因。</h3> <h3>  视野里的调色板与我头脑中红土地的调色板差异过大,有一大点失望。</h3> <h3>网红打卡地正在修建的卡丁车道。</h3> <h3>宜良小分队成员。</h3> <h3>  我爱湛蓝的天空,我爱充满活力的队友,我爱大伙的花花绿绿。那就再来一张吧。</h3> <h3>“大山,大山,我爱你。”大山回答,“我爱你”。</h3> <h3>放假了,我们又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h3> <h3>放松心情,放松身体。</h3> <h3>在地平线上各种造作。</h3> <h3>  我和岚岚。衷心谢谢岚岚,红枣姜糖,藿香正气丸……,怕我走不动,一路帮我背水,随时提醒我小口喝水,种种的关心和鼓励使我鼓足勇气挑战自己,成功完成了这次徒步,很赞很赞👏👏👏。</h3> <h3>  我和老冬。平时不黏糊,但有事一定想到对方,这就是朋友的真谛。20多年的交往印证了你我的友谊之花没有参杂一丁点儿塑料,谢谢你的邀请,让我有了人生不一样的体验。此处应高歌一曲——《友谊地久天长》。</h3> <h3>  老冬,不是说好要把我的小短腿拍成一米八吗?好像还差点呢。下次,下次哦!</h3> <h3>  我和小芳。机灵而又吃苦耐劳的徒弟小芳,谢谢你长久以来对性子急,脾气倔的师傅的包容,谢谢你对师傅的照顾,谢谢。</h3> <h3>  傍晚六点,我们来到了车程的最后一站——炭房村。炭房村农家客栈的店家很热情,菜很丰盛,住的也干净,还有电热毯哩。</h3> <h3>  地理教师们的夜晚一点也不寂寞,离开了城市的光污染,满天的繁星我们好像第一次看到,兴奋不已。爬上客栈的房顶,各种想象,各种惊呼,各种讨论,各种七嘴八舌使宁静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h3><h3>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h3> <h3> 1月20日,六点半起床后,大碗的面条就甩了起来。怕路上体力不支,我撑,我撑,我终于撑不下了。就此,破了一个早点食量的记录。</h3> <h3>  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前伸,后仰,转脚,扭腰……,做完各种准备活动后,披星戴月出发了。</h3> <h3> 这个是老冬做的徒步路线图,炭房村海拔2700米,目的地海拔4223米,垂直上升高度为1500米。说实话,对徒步20多公里我并不害怕,然而对一天之内垂直上升1500米我是没有概念的。</h3> <h3> 一出客栈大门,抬头轿子雪山就在眼前。沿河谷向上,感觉离雪山太近了。河谷里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鹅卵石让我联想翩翩,想到了流水的各种作用,想起了气候,想起了降水,想起了岩石的性质和成分,想起了……心情是愉悦的,脚步是轻快的。</h3> <h3>一路的风景是美美的。</h3> <h3>天上的白云是多姿多彩的。</h3> <h3>  下到谷底,我专心地拍风景,不想,我也成了你的风景。</h3> <h3>日照金山</h3> <h3>一下坡就不由自主地紧张,因为我相信用两分力气走下去的高度,今天一定会花五分甚至更多的力气才能爬上来。</h3> <h3>  李芳李帅,被徒步团误会的情侣。真相是——亲姐弟。</h3> <h3>  桥上全家福。哦,不,少了拍照片的段领队。辛苦了,领队。一路上,只要看见你还在最后,我就感觉心里有底,攒足了前进的动力,一路向前。谢谢。</h3> <h3>  小憩一会儿,只能是一会儿。因为要赶路,要赶时间。顺便请“丢在人群里都打不失”的岚美人入镜,你今天穿得,的确惊艳。</h3> <h3>  提醒关注此时的二胎妈妈张玲,姿势——坐着,表情——笑眯眯。然后再注意一下她后来的样子,差异可大嘞去。</h3> <h3>  徒步中,这样的鹅卵石路已属优质路面了。</h3> <h3>  老冬因为连续加班、熬夜,原本较好的体质却最早出现了高反。小伙伴们赶快帮忙,又是掐,又是捏,又是揉,筹头扶脚的。还好,缓过来了。</h3> <h3>  老冬只能骑马了。看你雄赳赳地骑在马上,我的心是拔凉拔凉的。二十多年来徒步,你照顾我最多,你都这样了,我可咋办嘞?我的靠山,你可快点露出你的英雄本色来。</h3> <h3>  “到第一个小亭子就休息”这是炭房村老表说的。走啊走,爬啊爬,终于来到了第一个小亭子。天那么蓝,那么近,美女欢欢应景地给大家高歌一曲——青藏高原。年轻,真好。体力好,真棒。</h3> <h3>  蓝天下,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地出现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北纬25°附近,热带与亚热带过度区的人而言,还没出省就看到了雪,血脉一下子就贲张了。</h3> <h3>脸上洋溢着的都是笑。稀罕吧!兴奋吧!</h3> <h3>  这里满山满坡都是褐色的、干枯了的杆。当然,有白雪做背景的搭配也是不错的,不是么?段领队告诉我们,这是蓝色的鸢尾花杆。</h3> <h3>  百度了一下,蓝色鸢尾的花语是赞赏对方素雅大方或暗中仰慕。呵呵,就像我们这群人一样,慕桥子雪山北坡之雪的名而来。左上是梵高画笔下的蓝色鸢尾,左下是盛开的蓝色鸢尾花。剩下两图就是这个季节我眼中的鸢尾。</h3> <h3>  山上除了鸢尾外,马缨花树也特别多。在阳光灿烂,雨水丰沛的季节,这里的鸢尾花是蓝蓝的,马缨花是红红的,铸就一场大自然的视觉盛宴。</h3> <h3>  待那山花灿烂时,我们再来这山,这坡,与鸢尾花,马缨花,还有各种叫不出名的花花们来一场艳遇吧。</h3> <h3>约定六月。</h3> <h3>  这次徒步的目标就是红箭头后的轿顶。可望却难及。真是验证了老人的话,望见村,脚走呢酸。望见城,腿走呢疼。</h3> <h3>  依依不舍离开马缨花树林,继续前行。</h3> <h3>  这儿,让我走进了动画片《冰雪奇缘》里。来一张,假装去过北欧、加拿大、俄罗斯。嘻嘻。</h3> <h3>  徐明艳入框这张感觉更好。美女嘛,其魅力在于男女老少通吃,不是么?</h3> <h3>往前走,继续往更高的地方走。</h3> <h3>雪越来越厚。</h3> <h3>  大家都来合个影,仔细数了一下,这张照片人也不齐,差谁呢?举手🙌。</h3> <h3>  风越来越大,雪越来越厚。我必须带上卫衣的帽子御寒,而太阳帽是直接戴不住的,只能任由太阳肆虐我的脸。</h3> <h3>  悄悄告诉你,今天我把带着的衣裤全穿身上了,仅裤子就穿了四条,夸张吧。这可创了我的穿裤记录哦,既是在一月份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我也没穿过那么多。本想热了再脱,却始终没有脱下过,因为根本就没热过。</h3> <h3>  轿子雪山北坡,山地的阴坡,也就是背阳面,积雪被强风吹出了大小差不多,朝向一致,整整齐齐的小凹槽。依据凹槽的朝向,立马就可以判断风向。依据风向,立马就可以判断方向。有意思吧!</h3> <h3>这样的雪地不好走路,太磕碰了。</h3> <h3>  不敢相信这个队伍里有我,居然有我。但其实,戴蓝帽子那个就是。</h3> <h3>走吧,继续走吧!</h3> <h3>初见攀登者风姿。</h3> <h3>  我和我的战友们。张玲,你的victory怕是早了点。还是李芳做得好,为大家点赞,为自己的壮举点赞。</h3> <h3>  看看,体力好,平衡佳的岚岚都拄起了双杖,可见雪有多厚,路有多滑,坡有多陡。</h3> <h3> 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便风雨兼程。为了诗和远方,我们都在路上拼尽了全力。</h3> <h3>  看这个路算难走的吧?不算,根本不算,难走的路还在后面呢。</h3> <h3>  来,纪念一下吧。爬上那么高海拔还能跳起来,真不容易。为了给大伙拍照,整个人趴在雪地上,更是不容易。这,一定是真爱吧。</h3> <h3>已经到了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海拔。</h3> <h3>  目测岚岚的身高应该有1.63米以上。这么厚的雪减慢了大家前行的速度。</h3> <h3>  尽管雪厚,但坡不是特别陡,马走起来还没问题,还可以帮我们驮包。所以我们爬山还不算艰难。</h3> <h3>  大伙都很开心。如欢欢,就特别嗨。</h3> <h3>继续往前,继续走。</h3> <h3>路上开始出现粒雪了。</h3> <h3>  刚走过的风蚀雪地位于山脊,积雪不厚。而现在的路面比前面的风蚀雪地更难走,更耗体力,走起来更慢。</h3> <h3>  地理老师说:粒雪是由积雪盆地中积聚的结晶形态的新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经融化、冻结、归并而成。粒雪呈白色粒状。粒雪在热力、压力的继续作用下,压紧、冻结或发生重结晶形成块状的冰川冰,冰川冰呈蓝色。欢欢右侧就是大量的粒雪,数量少,没法形成冰川冰。</h3> <h3>  这时候,只要有两三分钟的休息我都是这样的,嘿嘿,不雅吧。管他呢,趁这儿没雪,休息脚的同时顺便养养腰。</h3> <h3>  路不好走,积雪又深,大家只能在雪地里高一脚低一脚地踽踽前行。</h3> <h3>  随着坡度越来越大,积雪越来越厚。老表说,马上不去了,你们这些人不要命,我们的马还要命呢。左边这位老乡甚至拿了登山杖说要跟我们一起走,要亲眼看看我们是怎么爬到轿顶的。</h3> <h3>再往前,再往上。</h3> <h3>一望无际都是积雪。</h3> <h3>  马儿回家了。出门时驮在马背上的包又回到了我们自己背上。多亏登山包有减负系统,全包都贴在背上,所以也没想象中费力。</h3> <h3>  我刚才努力爬上的高度又被迂回曲折的道路拉了下去。没事,我再努力爬上去。</h3> <h3>路开始难走了</h3> <h3>  这算这次徒步中的平路,只是雪厚,费力。</h3> <h3>这也算不了什么,因为滑下去有树可以挡一下,情况不会太严重。</h3> <h3>看欢欢的表情,挺轻松的。</h3> <h3>  纵然是休息,也只能休息一小会儿。因为气温很低,风很大,没有用雪套,侵进登山鞋里的雪已经化成水,只要停下一会儿脚就冰凉难耐。只能走,只能往前走。</h3> <h3>  张玲,你确定这样的休息姿势不是在摆造型?这张珍贵的照片可是让我笑了好几天的哦。</h3> <h3> 到了圣天门(其实就是一个大石头在那),大家合影。我因为超了一个小道,不想折回10多米而放弃。这时不要说十多米,多一步我都不愿意折回。</h3> <h3>  满眼的美景对我这个伪摄影爱好者已经没有了任何诱惑力。只想着,走,坚持走,稳稳地走。</h3> <h3>  圣天门到轿顶这一段我走的最崩溃 ,坡陡,雪厚,风大。</h3> <h3>  这一段,风特别大,阵风估计达到五级以上。我必须随时贴近山地,斜着身子走,否则就可能被风吹倒,风实在过大就停下站一会儿。</h3> <h3>  遇到没路的时候怎么办?几个人确认好前进的方向后,吴静走在最前面开路。她把登山木棍用力拄下去,然后用脚做出一个个脚印👣,这样,后面的人只要踩着她的脚印就可以往前走了。谢谢吴静,娇小的领路人,谢谢。</h3><h3> 说实话,每到这个时候我最怕听的就是“我们的路走错了”,那简直就是晴空霹雳。还好,幸亏全程都没有这句话。</h3> <h3>  有些路段是从马背上活回来的老冬开的。</h3><h3> 以下内容有些图文不符,路实在太难走,在安全和拍照之间我选择了安全。只有我安全了,大家也才能看到我的美篇。</h3> <h3> 这一段,坡特别陡,绝对超过70°。每一步我都是先把登山杖使劲插入雪中,然后再踩着前一个的脚印👣,一步一步往前走。</h3> <h3>  行进在这一段上,我不敢朝前看,因为看不到希望。我已经问了无数遍,回答,没有之一。都是还有3公里就好走了。我坚信,这是我徒步史上最长的3公里。</h3><h3> 我不敢往后看,坡度太大,没有树木,一看就天旋地转,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h3><h3> 这,就是轿子雪山北坡的攀登者。</h3> <h3>  终于转到了山的另一个侧面,但仍然在阴坡上,积雪也好厚。翻过围栏,我们就爬进了景区的栈道上。</h3> <h3>  到这怎么能不留个影呢?其实我也在,只不过没入框而已。</h3> <h3>  几个小伙伴又去登顶,而我,已经没有了勇气。毕竟,还要留点体力走几公里栈道才能到缆车乘坐点,不敢造次啊。</h3> <h3>  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摄影师是谁?大圣也。所以登顶的应该是六人才对。</h3> <h3>  景区的风景无限好,但更好的是可以走安全的栈道,让人不必再为生死忧虑。</h3> <h3>景区的冰瀑</h3> <h3>  终于,终于坐上了回程的大巴。窗外的群山是那么样的巍峨,天空是那么样的美丽。</h3> <h3>  做这个美篇时,我无数次地亲吻这张证书。这哪是亲吻证书,我是在亲吻自己,亲吻那个能够直面挑战,躬身入局,不断超越的自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