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过年那些事

国际教育热线

<h3>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多民族花。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个地区也有自己的生活习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h3> <h3>  忆起童年,最快乐的就是过年期间翻山越岭到处看戏看社火了。人在生命的轨迹中,往往把最美好的东西烙在记忆里,孩提时代过年的欢乐,就是这般的难以忘怀,每当新一轮春节临近的日子,深藏于心底的记忆总是在渐渐复苏,最喜乐的就是过年到处看戏、看社火。整个空气全弥漫着欢乐和喜悦,都让人心旌摇曳,真有一种翩翩起舞的感觉。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的日子什么活都不干,三五成群四处看戏。一听到远处锣鼓喧天,鞭炮声声不断时,心急如焚。怕大人发现阻拦,偷偷溜出家门,直奔戏场。大多时候,连饭都吃不上。</h3><h3> 农村人,尤其年近花甲的老头,斗字不识几个,但对老戏非常感兴趣。对每场戏的内容讲的头头是道,令人吃惊。在戏场偶尔发现他们如醉如痴的戏迷表情,感到奇怪!</h3><h3> 更令人难忘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可以说,没有见过白面是什么颜色?真是一日两餐,全是粗粮淡饭,大多时间是五成饱。甚至为了看戏,饿着肚子,饥肠辘辘,只要大人不打不骂,就万事大吉了。</h3><h3> </h3> <h3><font color="#ff8a00"> 过去家乡风貌</font></h3> <h3> 很多农村过年除了请戏班唱戏之外,自己也会组织一些民俗表演。除了在村子里表演以外,元宵节的时候各村庄也会带着自己的节目进别的村庄去汇演。</h3><h3> 记得,孩提时代的年,一过就是半个月。农村没事干 ,正月十五,过了元宵节,大人娃娃才死了过年看热闹的心。</h3> <h3>  回想改革开放以前的过年,真是寒酸,没有好吃的,好穿的,也没有好玩的。除了在看戏的戏场边上的货郎摊,看戏时偷大人藏在麸皮里的两个鸡蛋,或者把大人梳下来藏在泥墙缝隙里的头发,偷偷捏在裂缝横七竖八被鼻泣和污垢涂了一层又一层的小手里,换几个水果糖,解解渴,充充饥,改善一下生活,再没有什么可期盼指望的了。</h3><h3> </h3> <h3>  孩提时代的玩耍活动工具只有打面包、踢包、打铇牛、单跳碰膝盖……</h3><h3> 幸福满满,快乐无比,每天生活无限的乐趣中。</h3> <h3>  一年到头,除了盼望看半月的戏,欢乐十来天之外,就想着美美地吃一顿饱餐。</h3><h3> </h3> <h3>  真是时光如梭啊,转眼间五十余年过去了,儿时的美好记忆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甜甜的。</h3><h3>  如今人们的生活大变样,我们的日子每天虽不是过年却胜似过年,鸡、鸭、鱼、肉,好吃的好喝的什么时候都有。家用商品琳琅满目。穿的衣服就更别说了,大人孩子最少每人一个专用柜。娱乐场所、ktv哪儿都有,一家人在家里看春晚,玩电脑看节目,一个手机群发短信亲戚朋友都能相互寒暄问候。</h3><h3>  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提高。农民有养老金、低保,生活有保障,种地有补贴,养家禽家畜有投资,盖房建设给补助,孩子上学不但免学费,而且管吃的。看病住院有保险……</h3><h3> 愿伟大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h3><h3> 愿各族人民心心相印,和谐发展!</h3><h3> 愿和谐中国岁岁平安,国泰民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