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笑面人生

<h3></h3><h3>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排名第一的重大节日,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诸多说法,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巫术仪式、鬼节等。其中最为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h3><h3> 儿时的我们特别喜欢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点“柏朵火”,放鞭炮,吃美味佳肴,天天串亲戚“吃lan盘”,游着灯笼闹元宵。老人们常说“娃娃爱过年,大人怕花钱。”那会日子都不好过,物质匮乏比较贫穷,省吃俭用,到了过年大人们才会狠狠心、咬咬牙,把积攒了一年的一部分银子拿出来过大年。其实大人们也是舍得的,因为有句俗语说得好“有钱没钱,团聚过年”。</h3> <p class="ql-block">  中国年从腊月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小孩子们盼星星盼月亮,就想着时间过得快一点,盼着腊月快来到,年也就近了,如同大小伙盼媳妇一样有了盼头。长大了工作了,一年到头写总结,开篇就是“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光阴荏苒;转瞬间,这一年已接近尾声……”这些文字在初写时,只觉得一年过去,该给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做个总结,再回首。《再回首》这么多年听了无数遍,充满激情的在酒精的激烈刺激下深情的兴奋的唱了这么多年,却没有认真砸吧砸吧她的文字,文字背后的深意,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其实生活也如此,只觉得快,但并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梳理品读。时光的步伐快了,后面的路该如何走,余生该如何过。所以每个人回过头来都觉得羡慕童年,留恋童年,向往儿时,慢慢的找寻初心,找回原生态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此刻耳畔又响起了童年腊月的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初六捏面团;初七、初八炸年糕;初九、初十白米饭;十一、十二八宝粥;十三、十四窜汤丸;正月十五元霄圆。</p><p class="ql-block"> 这些儿时干的事,被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慢慢的发生了改变,但中国年的分量在中国人的心中却一直没有变过。</p> <h3>  过年的概念自工作后慢慢的淡了、形式化了,但又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又品出了过年的不同滋味。儿时,过年为了吃穿玩而向往着;长大了工作了,过年为了父母期盼的团圆被动的回家过年;成家了有孩子了,为了小家、大家、孩子喜欢我们也喜欢过年,却忽略了父母;孩子慢慢的大了独立了,不是时刻都需要我们呵护关爱了,父亲走了,母亲老了,我们也从三十而立转瞬间已越过四十不惑的坎。遗憾光阴的无情,岁月的蹉跎时才发现,过年是为了缅怀先人,陪伴母亲和家人。忽然觉得没有意思的过年原来如此重要,生活需要仪式感,中国年更需要仪式感。</h3><h3> 近些年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好,从未住院。2019年下半年母亲住院了,姐姐一直陪伴在身边照顾着,让我也可以有喘息的机会,觉得比16年前父亲住院时轻松多了。不管有多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去医院陪陪母亲,说说话唠唠嗑,觉得挺好。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母亲显年轻,很少仔细端详母亲的容颜。或许这么多年每周回老家的探望仅是例行公事罢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没有花心思多端详一下妈妈的脸。母亲老了真的老了,皱纹多了,头发花白了,腰没有之前那么直溜了。心头忽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仅打了一个寒颤,父亲16年前的离逝让我觉得无比沉痛惋惜,母亲健康幸福的生活才是我应该努力去做的。</h3><h3> 这个年让我成熟了明白了也收获了……</h3> <h3>  今年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觉得特别的忙。每天不紧不慢的打扫着房子,持续了四五天,感觉挺忙碌的。周围的很多朋友打扫房子都选择请家政,可能我还沉浸在传统的思维中,觉得自己打扫房子也是过年必备的项目,在打扫房子中享受中国年的传统特色。自己用劳动使得陋室干净整洁,同时也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岂不乐哉!直到腊月二十八才基本搞定,比起往年感觉匆忙了许多。此刻坐在舒适干净的沙发上享受着自己劳动带来的享受和悠闲,写着文字以记之。</h3> <h3>  每年春节来临,对我而言重点之一就是大年三十回老家。虽说老家只在宝鸡郊区,车程二十多分钟即可到达,但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么多年母亲独自在老家生活,不舍的离开。唯有冬天天气冷了,才肯来我这里过年。年刚过就急不可耐的要回去,这也是一年里可以和母亲朝夕相处两三个月最幸福快乐的陪伴时光。十多年前体会不够深刻,慢慢的自己的年龄也步入中年的行列,那种陪伴孝道在内心中愈来愈浓烈。</h3><h3> 每年的年三十午饭吃过,带着母亲、儿子、外甥满怀牵挂与思念,回到了生我养我离得那么近的老家。老家的年味比宝鸡市里要浓烈一些,远远的就听到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就知道村里人都贴好了春联迎接新春的到来。当然今年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比往年都汹涌,也是好事,惋惜的是中国年里特有的声音又少了一些。走在村子里,看着各家各户张贴的春联和福字,觉得很温馨很红火,那就像人们都期待着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越来越好。我急切的想赶快贴上春联的心又悦动了起来,步子也紧了许多。</h3><h3> 记得自己长到能贴对联开始,直到现在,我家的对联都是我贴的,从未变过。贴了这么多年,涨了贴对联的技术,内心中也涨了很多爱家团圆的情愫。过去贴对联是父亲帮忙,父亲走了母亲帮忙。现在儿子、外甥都长大了,母亲笑容洋溢在脸庞,幸福满足的看着孙子辈贴对联,如今是我帮忙。虽然他们贴的没那么舒展周正,但我和母亲一样,内心欢喜的看着孩子们贴对联,忽然想起了我贴对联时老父亲的容颜。</h3> <h3>  父亲是个极好的人,觉得自己修炼三辈子,估计也赶不上他的好。每年的三十两个规定动作,一是贴春联,二是上坟。父亲的坟在山半腰不好走,母亲就在家里等着我们。从家出发,我已经开始了与父亲灵魂的沟通,虽说我是一个唯物论者,但我总希望我说给他的他能听到感知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满脑子向父亲诉说着这一年年中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家里的变化,个人的成长。总想把幸福快乐的事情全部告诉他,让他知道让他高兴。路途中又多了些许长高的野树,坟上又多了一些树叶和灰尘,拿着镰刀清理清理,让父亲住在里面豁豁亮亮的。记得孩子上初中时,有一次上坟,我告诉孩子,“有朝一日我也会和爷爷一样住进自己的坟里,你也会和我一样,每年特定的日子,满怀着思念与悲伤来看望我们。这就是因果轮回,每个人都会在规律的轨迹中运行,只希望你能过好你的一生,少留遗憾,尽量精彩快乐。”孩子好像明白了,眼神中增添了一些哀伤,忽然自己觉得不应该在这里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好像有一些残忍。直到现在也觉得有点后悔,希望他未来的日子里远离苟且,能多一些诗和远方。</h3> <h3>  中国年里最热闹最难忘的应该是年三十。家人团聚,举杯欢庆过往的欢愉,来年的美好。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觉得很幸福。小时候年夜饭里最期待的是收红包,虽说数额不大,但很开心知足,就像现在成年人在群里抢红包的感觉。虽说只抢了一分钱,但抢的过程真的很美好激动快活。现在发红包,发的很开心,一点都不心疼。发给父母,看着他们健康幸福而开心快乐,发给儿女,看着他们平安快乐而开心幸福。三十晚举家团圆幸福安康才是我们每年都期待着的幸福年。</h3> <h3>  2020春节即将来临,待在家里陪着家人写着文字就是幸福,在这幸福里等着年三十的来临真幸福。</h3><h3> 2020,你若安好,便是晴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