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教精髓《大学》教我们修身处事

心向德善

<h3>《大学》应该学什么?《大学》为什么是“四书”之首?《大学》为什么是儒学经典中的经典?那么《大学》对现代人有用吗?</h3> <h3>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h3><h3>《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品德,在于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在于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儒家文化的三纲领。虽然只有短短九个字,却给了我们一种做人的方向,永远也不要停止对善的追求。“止于至善”是人一辈子应该追求的境界!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h3><h3>儒家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让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推己及人、亲近人民;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成就一个道德完善的美好社会。</h3> <h3>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h3><h3>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h3><h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而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表示每一阶段调整得恰到好处的状态,即为第三纲领“止于至善”的境界。</h3><h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关注自我,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完善、发展自我。说明以修身为本就是将培育完善、发展自我的自觉性置于重要的地位,这种思想能够增强个体自强不息的、内在的精神生命力。</h3> <h3>三、圣人之道在修身,在诚意慎独</h3><h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属以修身为归结的必须过程,而修身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又是根本和前提。修身首先要做倒自我觉悟,反省自身,反省已过,完善自我。从内心意识不足到完善、发展自身的必要性。其次,修身是自我的无穷尽的更新过程。修身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自我的更新、创造和发展,永远追求新目标和新成就,总是要有新气象和新面貌,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不前,安于现状。它要求人们将追求至善的自觉性发挥到最大的程度。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是鼓励发展和创新的哲学,它为自我创造开辟了新的空间。再者修身必须努力学习知识,增进学问,提高认识,还必须通过艰苦的磨练,在实践中不断地增长才干,养成各种优良的品质。最后,修身务必诚意,不自欺不欺人,做到动机纯正。</h3><h3>文中所提出的“慎独”的理念非常重要。这里是指人不知而只有己知的意识活动,是指人的真实的意念。文章把独处时的思想活动看成是对一个人能否做到诚意的一个考验。即是否真正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觉性的考验。因此儒家对人们独处时的思想活动和表现特别重视。独处的意识活动是一个人在人生的各种实际活动中向善还是向恶的关键所在,必须特别慎重对待。文章进一步指出,一个人独处时的思想活动虽然不为人们所知,但是它们总是要表现出来。</h3><h3>四、圣人之道在诸己而后求诸人。</h3><h3>圣人之道在诸己而后求诸人就是做好忠恕之道。忠恕就是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亲近和喜欢的人不能有偏爱,对所厌恶的人不能有偏见,对所畏惧和敬重的人不能有盲目性,对所同情、怜悯的人不能有偏私。对于他人偏爱,就会看不到其缺点,而对他人有了偏见,就会看不到其优点。</h3><h3>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别人有才能和本领,就像自己有一样;别人道德高尚,自己要从心里喜欢。不要像那些小人,别人有才干,就妒忌他;别人有美德,就处心积虑地压制他。要举贤荐能,罢黜不善之人。首先要善于为国生财。然后以财造福百姓,以取得他们的拥护,不能与民争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