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圈儿里的“于哥”

信马由缰L

在我的同学圈儿里,有些同学,多是女生,颇喜欢以“于哥”称呼于运民。也是,论年龄,于运民比其他同学似乎都大个一两岁,而若论及威望,将“于哥”与其相契,我觉得,则名实相符,正合分寸。<br><br>只是,和于运民既是同学又是发小的我,一直都直呼其名,就不想再改口了。不过,在这篇文章中,我倒是想用一次“于哥”之称,来讲叙一下我的这位老同学。<br><br>说来,早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于哥跟我便挺要好的,照他的说法,他从小就喜欢跟有进取心的同学(他这是让我听了高兴才这么说的,其实不然)相处,而我则自小就爱跟比我大点儿的哥们玩儿。<br><br>那时候,于家跟我们家相隔不过百米,两家的家境透过门窗便有所感知,是不言而喻的,说白了,都是清贫人家!不过,清贫人家里的孩子对清贫的感受是各异的,就我来说,在那段艰辛的日子里,我因为上有能替我挡风遮雨的兄姊,这让我在不觉中沾了不少光,真的是没觉出日子有多苦。而于哥跟我就不同了:他是家里的长子,生来就注定了是个当哥的命!背负着这个“命”,为帮扶家里,为了照顾好几个妹妹,尽到当哥哥的责任,小小年龄的他,早早地,义无反顾地便接触和体验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艰涩。<br><br>听于哥回忆他小时候吃的那些苦和受的那些罪,是令人心酸的:很小的时候他便学会了拉风箱,发面,做饭等营生,还会洗衣服,家里的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采购也都是由他一人包揽着的,他还上山捡过树枝和树叶(拿回家当柴火用的,因为柴火在当时也是紧缺的),拉过沿(用绳子帮着将载满货物的地排车从下坡拉到上坡)。而待到成年,还未就业时,为给母亲治病和贴补家用,不得已的,他又干起临时工,曾先后做过装卸,合灰,维修,看管更衣室,下乡收购苹果,甚至迁坟等行当!<br><br>显然,青少年时期的于哥过得是有点不咋地!不过,于哥后来的命运和事业,让我觉得,其人生到底是华彩的。 “华彩的人生”似是从于哥中学毕业被分配到省外贸服装公司开始的。当年,在于哥被分配到这家外贸公司的时候,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可是啥都不懂,就连外贸这俩字的意思都弄不懂!然而,“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就像于哥,虽说他那时候的基础实在是差,但他好就好在心有准备,能紧紧的把握住那次对他来说,绝对是一次平生等来的机遇,更能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就这样,慢慢地,于哥的命运终究向好有了转化。<br><br>记得于哥大概还是一名普通业务员的时候,有次跟他聊起服装这个商品,没想到,诸如服装的生产流程,原料的分级,成品质量的标准等,于哥都如数家珍,其娴熟的业务,对业务的热衷程度,着实让我钦佩。后来,他从一个普通的业务员,做到公司里一个很大的业务科的科长,再后来,又做到副总,我是真觉得他有点了不起,你想,一个既无文凭,又不懂外语的人,能做到这份儿上,那得付出多么样的努力,克服多少困难,流洒多少汗水,承受多大的压力和责任!<br><br>于哥的成功,我觉得,从一些小事上也能看出点缘由。去年,我有机会参加了几次由同学群里组织的活动,每一次的活动,从时间到地点再到交通路线,于哥都规划的清清楚楚,交待的详详细细,几近滴水不漏,起初,我还有点不适应,觉得他实在是有点婆婆妈妈的,但转念一想,其实,这正是他身上的亮点——办事非常认真,不作便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br><br>有两个跟同学结伴出游时留在我脑海里的镜头,我一想起来,就会不由得一笑。这两个镜头,前后大约相隔着两个月,但画面却是相似的:第一个画面是一个绰号叫大朱的女生,在旅途中把车票丢了,丢车票的大朱看上去挺坦然的,倒是于哥急得有点情绪失控,一个劲地数落大朱,怪她粗心,埋怨她太大意,而后,又悄声细语地安慰人家,嘱咐其往后一定要注意这注意那的;第二个镜头也是跟车票有关,那个小名叫小嫚儿的女生,当时也是把车票给弄丢了,但见镜头里的于哥,也是急得比丢票的小嫚儿还要着急,批评的话自然也是免不了的,好在,这次,于哥没有像上次那样“发疯”,人家小嫚儿看上去则始终一副不好意思的面孔,不言不语地。想想就觉得有意思:两个镜头在脑子里当然都是一闪而过,留不住的,但于哥的“哥”范儿,两位女生的“妹”采,却让我至今好像还能回看到。<br><br>写下这些有关于哥的字,貌似跟于哥很熟络,其实,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中,我们俩的关系一直是平平淡淡的,也并不经常在一起,有时,甚至一两年也不见得能见上一面,但无论多久我们不在一起,一俟相聚,便觉快乐,而且,彼此之间总有话说,总能分享到许多美好。<br><br>许久没有听到老同学,尤其是那几位可爱的女生喊“于哥” “于哥”的了,那喊声,好听,而“于哥” “于哥”的,听着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