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插队生活之十四:观看露天电影

剑客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作者简介:</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剑客,生于困难年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教育、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党委书记、院长等职。2018年退休,业余作家、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先后出版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 我的插队生活之十四:观看露天电影</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在那个年代.。农村的所谓的文艺生活就是看露天电影和“二人转”。看露天电影非常简单,县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骑着自行车,驮着放映设备和胶片,到了生产队就在生产队的大院里,扯上一块白布,放映机一支就成了。我插队4年,印象中看了两次露天电影,一次两部片子。</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在农村,什么地方放电影或是县剧团来演戏,一、二十里外都会知道。有一年夏天,县电影放映队到临近的生产队巡回放映电影,放了《地道战》和《小兵张嘎》两部片子。听到消息后,我们兴奋异常,吃完晚饭,就跑了五、六里路前去观看。其实大伙都知道过一、两天放映队肯定会转到自己队里来,可是心里像是有只小猫在抓,怎么也等不及,有一种先睹为快的欲望和感觉。一下工,吃过晚饭,就成群结队地跑去看。东北夏天天黑得晚,总得8点多钟才可以放电影,一放就是两部,看完了再回生产队,到青年点已经凌晨了。第二天一早四、五点钟还得起来上工,晚上再跑到另一个村子去看。虽然总是那么两部片子,可是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毕竟连续几天睡眠不足,白天又要干重体力活,有时一个电影才放了一小半,眼皮就一个劲儿地往一块儿粘,头也昏昏沉沉的,银幕上演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几次强打起精神来硬撑着想继续看下去,可是过不了几分钟又是昏昏欲睡。实在挺不住了,只好打道回府。走着走着,只见前面一个又高又壮的黑大个子摇摇晃晃地向我迎面走来,吓得我打了个冷战。这一吓,脑子清醒了,定睛一看,哪里有什么黑大个子,原来是电影发电机的灯光把我的影子照在迎面的一堵墙上。我一边走路一边打磕睡,迷迷糊糊地离开大路,朝一堵墙走去,如果不是被自己的影子吓醒,保不准要一头撞到墙上。过了几天,电影队终于转到了我们队,但是我们几个知青谁也没有精神再去看了,一个个在威武雄壮的音乐声、激烈火爆的枪炮声和观众的热烈喝彩声中,呼呼大睡。后来,回想起这场电影没看成,还是后悔不已。</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的电影就那么几部,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故事片《青松岭》《艳阳天》、歌颂当代愚公精神的纪录片《沙石峪》《红旗渠》和抗战题材的影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二人转”是东北地区的走场类地方戏,广泛流传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很受老百姓欢迎。如果在一个地方既放映电影、又演出“二人转”,肯定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去看“二人转”。演出“二人转”非常简单,将两挂马车并排停在一起作为舞台,演员在上面连唱带跳,不时说出一些“荤磕”“黄段子”,引起台下看戏的社员们哄堂大笑,而把我们这些涉世不深、不懂男女之事的“生荒子”羞得满脸通红。</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插队的地方虽然离省城只有几十里地,但非常落后、闭塞,好多人不但没有乘过火车,甚至没有见过火车。有一次,放映队到生产队放映《铁道游击队》,电影里的故事情节没有引起共鸣,电影里的火车却成为一段时间的“谈资”。有一次干活休息,一群社员和知青围在一起聊天时聊起了《铁道游击队》里的火车。有的社员说“你们说火车真的有电影里演的那么大、那么快吗?”,另一个社员接着说:“这火车像长虫一样,爬着走都那么快,要是站起来跑。那得老鼻子快了。”引得在一旁的我们哄堂大笑,笑这些社员孤陋寡闻,缺乏起码的知识。</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有时,插队青年看电影或“二人转”时,为了争夺好位置,青年点与青年点之间就会发生集体冲突——打群架。其实有时打群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里是为了争夺一个看电影的好位置,实际是为了树立本青年点的“威信”,以引起其他青年点的重视,让其他青年点刮目相看。</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打群架,往往以失败一方找中间人“调节” “说和” “凑份子”请胜利的一方大吃大喝一顿了事。每当此时,前几天还“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双方,在酒精的刺激下,搂脖子抱腰,好得如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重逢一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