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们的那个村

民在旅途

<p class="ql-block">  2020新年前夕,借回老家祭祖探亲的机会,我再次回到我的老家——沂蒙山区的一个半山村。</p> <p> 站在村南的岭顶,向北眺望,整个村落尽收眼底。宽敞的327省道从村前穿过,蜿蜒着伸向远方。树木掩映下的房屋整齐而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新年到了,各家各户的庭院里纷纷竖起了高灯,门上都贴上了喜气洋洋的春联,似火的过门钱子随风摇曳,整个村落显得格外美丽、喜庆、热烈而又祥和。</p> <p>  村子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泰莱山脉余脉的八岐山东陆,莲花山脚下,始于元朝末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据史书记载,村庄因村内的井口均有五色土而取名五井,村内曾设大集,后大集迁于西南的上五井,村子遂改名下五井,设东西两村。为活跃经济,方便生活,集市现已恢复,每逢农历二七集日,商贾云集,人头攒动,再现昔日的繁华和热闹。</p> <h3>  这个地处丘陵的普通村庄,承载了我从幼年到少年的整个记忆,那是我小时候生活过,成长过的地方。自从离开家乡那刻起,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自己记忆里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从没从记忆里抹去过。</h3> <h3> 北河里摸鱼游泳,南岭上掀蝎子捕蚂蚱,地头上烧柿子烤地瓜,一件件往事都给童年的乡村生活带来无穷的欢快和乐趣,那时的生活虽然有些清苦,但却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好,有一种采菊东篱下的悠然。</h3> <h3>  尽管离开村子已三十余载,在我的脑海里,村西那饱含岁月痕迹、被勒出光滑凹痕的青石老井,那饱经沧桑,已中空但仍绿叶如盖的老槐树,还有那王家过道、袁家胡同、沈家大宅、关帝庙、王家大碾、老道士、鼻子坑湾、北河、五孔桥、南岭、马脸陆子等等昔日村庄特有的符号仍历历在目,已成永远忘不了的浓浓乡愁。</h3> <h3> 每次回家,总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很少有时间看她的今昔。仔细品味有些陌生的村落,如今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宽敞平整的马路,红瓦白墙的住房,绿树掩映的街道,亮如白昼的路灯,很难再找到儿时的记忆,村子完全被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时代村貌所取代,变的越来越美了,越来越整齐清秀了,处处呈现着美丽新乡村的崭新气象。</h3> <h3>  改革开放后,村子建起了工业园,一个个乡镇和民营企业迅速崛起,聪慧而善于吃苦耐劳的村民们借助交通便利和靠近原五井煤矿的资源及区位优势,争相自主创业,或经商办厂,或跑运输,或搞种植养殖,纷纷走上了勤劳致富之路,日子越来越红红火火,日新月异。</h3> <h3> 如今的村庄正在向幸福新乡村阔步迈进,自来水、天然气、互联网通向了家家户户,村民们夏有凉风,冬有暖气,出有轿车,入有华庭,满是现代生活的幸福和温馨。</h3> <h3>  最美新乡村建设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值冬日,再也见不到老头老太太揣着胳膊聚堆晒太阳的场景了,换来的是村头悠扬的舞曲和姑娘媳妇们悠闲的舞步,广场舞也成了村庄的标配,处处呈现着时代的气息。</h3> <h3>  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原来的模样大都已消失不见,而我也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我了,岁月早已在额头刻上深浅不一的皱纹。儿时的玩伴、同学都已从青葱少年跨入了爷爷奶奶的行列,岁月真是不饶人啊!<br>  村内年轻的后生们继承了父辈们勤奋吃苦耐劳的优良基因,都意气风发,争先恐后地奋进在勤劳致富的小康大道上。漫步村内,与或陌生或熟悉的老少爷们打着招呼,那种久违的亲切依然还在,故乡的亲情依然温馨而浓厚。</h3><h3><br></h3> <h3>  2020,我国全面实现小康之年,下五井东村,我的家乡,早已超越了这一目标,已在全面奔向现代化美丽乡村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祝福他们——我老家的父老乡亲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