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一起学站桩

太极人生

<p class="ql-block">[大家一起学站桩</p><p class="ql-block"> (叶树民)</p><p class="ql-block"> 群内曾传入不少关于站桩的好文,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p><p class="ql-block"> “练拳不练功,到了一场空”,可见练功之重要。桩功是基本功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对于学好太极拳和健身有哪些意义呢?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p> <h3>功理作用一,正 身</h3><h3> 所谓正身,就是端正姿态,规范身形。太极拳既有技击性,健身性,还有观赏性。如果姿势不正,这些都无从谈起。要通过站桩,在姿态上有一个好的养成。</h3><h3> 并步站好后,左脚向左侧开一步,两脚顺直向前,脚内侧与肩等宽。两膝微屈,五趾抓地。头顶的百会穴要上领,下颌内收。双肩下沉。两臂弓状环抱胸前,手低于肩,肘低于腕。正个脊柱要竖向展开,腰以上各节有上提之意,腰以下各节有下沉之意,对拉拔长,尾闾内收。周身放松,二目平视,意守丹田。</h3><h3> 这种静态姿势,就体现并养成太极拳对身形的要领要求: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五趾抓地,周身放松。</h3><h3> 不低头,不哈腰,不歪邪,不架肩,不揚肘,不突臀。</h3><h3> “形是神之体,神是形之魂”。站桩時这种好形的养成,就给习练套路动作打下”形态“基础。</h3> <h3>功理作用二,静 心<br></h3><h3> 太极拳的所有套路,一开始都有个予备势。在武术界称之谓"无极势"。王宗岳在《拳论》中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句话意思是,先是“无极”,而生太极。无极为静,太极为动。静极生动,一动就分出阴阳。先师们用下面的两幅图来表示。第一副图只有一个圆圈,里边什么也没有。无形、无声、无色、无味,无之极,也静之极。.叫无极图。第二幅图这个圈内有了首尾相对的黑白两条魚。意为静极生动,一动就分出阴阳。</h3> <h3>站桩就是要描绘上面那幅图,叫"无极图”。它的核心是个静字。站桩是静功,就是要练出静气。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予备势口诀的前两句是:夜,闌人静万慮抛,意守丹田封七竅,说的都是静。</h3><h3> 静,在武术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静入松,由松入柔,集柔成刚,刚柔相济。</h3><h3> 静,对于练好套路也至关重。思想集中,眼到手到足到,意到气到。</h3><h3> 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健身作用的意义也是很大的。静心,静修,静养。每迂大事有静气,保持心理平衡,才能延年益寿。</h3><h3> 站桩从始到终都要贯穿一个静字。但人的意识是非常活跃的,真正静下来是不易的。古人把心意比为“心猿意马”,它总是东跳西躍动个不停。因此,一开始就要先把大脑安静下来。这叫“收心猿,拴意马”。可以采取“意守丹田法“,也可采取“数息法”(一吸一呼为一息)。这叫以一念代万念。如果发现思想开小差,就立马把它再拉回来。长久习练,"静"气就慢慢养成了。(待续)</h3> <h3>  功理作用三,放 松<br></h3><h3> ”放松“是太极拳的绝竅,而站桩是练“放松”的必由之路</h3><h3> 郑曼青大师说,太极拳“松”为第一。”我老师澄甫先生不爱说话,但这个松字一天能讲几百回“,他认为“松”是太极拳的绝竅,“不跟你说这句话,你三輩子学不到的”</h3><h3> 郑曼青说,我练太极五十年了,到去年才悟出它的道理。像我这样过去一风能吹倒的人,许多高大的西洋人败在我手上。我有个学生,七尺多高430多磅,在我手上像玩小球。我能有多大力量呢?沒有别的,就是一个”松“字”。”你打我時,再有力量,就是打不到我身上.,都给他”空“掉”了。我打你時,借力打力,把你打出几丈以外。“</h3><h3>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想放松,为什么又总是放松不了?大师们说,那是因为练站桩太少。站桩是静功,在静态情况下去体验和修练放松那是最有效的。</h3><h3> 再一个问题是,自巳觉得己经放松了,人家还说沒放松。啥标准?到底那里没放松?大师们说,其实你一站桩就可自我测量。如果你连十分、二十分钟也站不了就感到腿酸了,臂困了,肩疼了,那就是你身体的僵硬劲没练掉,也就是还沒放松。同時,也是你的身体告诉你,站桩時你那个部位酸、困、疼,就是那个部位未放松,就应有意去松那个部位。初学者,开始站,突出感到两腿酸困难支,再往后,最难受的是两肩和两臂酸疼。但只要坚持,练一段時间,放松了,酸疼就消失了,功夫也长了。</h3><h3> 至于松到什么程度,大师们说,周身的所有关节和肌腱都要松开,而且要松“透”。什么叫"透",这个标准极高,也非常抽象,难以用語言准确而又具体的表述。还是结合我们习练時常犯的毛病通过站桩逐步去解决它。</h3><h3> 一个是“端肩”问题。通过站桩练“放松”,把肩落下来。普通人肩上的索骨都是斜向上耸的,因此,练拳就容易犯"端肩"或叫"架肩"的毛病。站桩時有意使肩部向下松沉,逐步实现从"斜向上"到"斜向下的转变。变成像熊直立時的肩膀的样子,武术的成语叫"熊膀"。</h3><h3> 再是回胛展脊,含胸拔背。学太极的人第一堂课老师都会要求"含胸拔背”,但做起来往往不得要令。或是挺着胸;或是把胸缩進去了,背上又背个包袱,成了“低头哈腰”。站桩的時侯就要非常注意校正自己的身形:要注意在沉肩的前提下把两个肩胛骨橫向拉开。人们在常态下两个肩胛是对合的,肩胛的端部是向外支出的,两个肩胛之间形成了一个壕沟。站桩時把肩胛横向拉开,背部的肌肉展平了,壕沟也没有了。武术家们把它称谓"回胛"。这样,胸部就自然内含了。与此同時,百会上领,带动腰以上各椎体上提,腰以下各椎体下沉,这样,脊柱的各个椎体之间就全部展开了。人体就挺拔了。既含胸又拔背,武术家们称谓十字劲。</h3> <p class="ql-block">功理作用四:调 息</p><p class="ql-block">常人的呼吸方式,均为胸式呼吸,也称自然呼吸。这种方式,肺活量较,小,仅以维持生命。</p><p class="ql-block">习练太极拳和健身气功采用的呼吸方式是“逆腹式呼吸”。这种方式是人们根据拳势和养生的需要而设定的。初学者在既不熟悉套路动作又不熟悉这种呼吸方式的状态下,想把二者配合的很好是很难作到的。单从这个角度讲,通过站桩,在静态环境下把这种呼吸方式习练好,也是十分必要的。</p><p class="ql-block"> 这种呼吸方式,也叫“闭仃式逆腹式呼吸”。具体作法是:吸气時把肛门提起来,同時把腹部收進去;舌顶上颚;吸气完成后,咽津;稍作闭仃,这是”吸”的程序。尔后,周身放松,呼气,把脏器内的污浊之气缓缓吐尽,腹部缓慢隆起,完成“呼”的过程,再稍闭仃。如此循环往复。</p><p class="ql-block"> 在习练过程中,必预注意两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要短吸长呼,尽量把脏器内的污浊之气吐尽。初练者如果吸气过长,到呼气時就会有气未吐尽的感觉,俗称憋气。遇有这种情况出现,应采取连续长呼数次,直到感觉气巳吐尽,再正常進行。</p><p class="ql-block"> 二是,呼吸要细慢匀长。不能出粗气,不能听到有”风“声。尽量慢、长。一吸一呼为一息,初学者每分钟可有四至五息,逐步达到每分钟三至四息。</p><p class="ql-block"> 这种呼吸方式的本身就是一种养生。古代养生家把它誉为十六锭金:“一吸便提(肛),气气入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p><p class="ql-block"> 长期习练,自会熟练这种呼吸方式。在演练太极拳和健身气功各种套路時,使呼吸与动作适当配合,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就能收到更好的健身效果。</p> <p class="ql-block">功理作用五,炼“丹田"一一通"任督"</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几乎所有太极拳和健身气功教材,都强调"意守丹田"、"气沉丹田"?</p><p class="ql-block">丹田这个部位,是男子藏精之室,女子胞宫之所。把它修炼养护好,对于人体的健康和各种功能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武术家们认为,从丹田发出之力"无坚不摧"。所谓"炼就浑元丹田气,走遍天下无人敌"。</p><p class="ql-block"> 这里必须弄清楚,气沉丹田的"气",与吸气呼气的"气",虽是相同的一个字,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吸气呼气的气,指的是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碳气。而气沉丹田的"气",是我们常说的人有三宝"精气神"的气,指的是人体的"真气",也称元气。它是由人们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气和从后天摄入的空气、水及各种食物经过人体生化而产生的能量,是生命活动的物質基础。因此,人的真气充足身体健康,真气不足,身体衰弱,真气消失,生命结束。</p><p class="ql-block">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非常科学与精密。根据中医的理論,真气的运行本有固定的线路和规律。它源于肾,藏于丹田,循经而行,由呼吸推动,把这种生命的能量输送给五脏六腑四肢百体。</p><p class="ql-block"> 人体大的经络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均有"任督"二脉来统帅。人们吸气時"真气"由丹田处的会阴穴出沿着脊柱(督脉)上升,经命门、大椎等穴升至头顶百会穴转向下在鼻下的"人中"穴与"任脉相接。呼气時真气下沉,沿着身前的任脉经膻中、神阙等穴位而沉入丹田。一吸一呼真气即沿着督脉和任脉绕行一周,也叫一个小周天。</p><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人们后天呼吸方式的改变,加之七情六欲的影响,任督二脉这条真气运行的线路就长久欠修,变得不是那样通畅。这样就使真气的运行受到障碍,身体逐渐衰弱,疾病乘虚而入。</p><p class="ql-block">我们练太极和练健身气功,讲气沉丹田,就首先要使任督二脉通和,叫打通任督二脉,簡称"通督"。然而,怎么个通法?</p><p class="ql-block">其实,只要你会作逆腹式呼吸,在呼吸時微微加点"意念"引导就行了。吸气時意念真气由丹田出,沿督脉上,呼气時顺任脉下又沉入丹田。这就叫起于丹田,沉于丹田。</p><p class="ql-block">人们初练時没有气感,可能会感到.这些东西难以捉摸。而坚持日久,就会有气感,就能体会什么叫"意到气到”。</p><p class="ql-block"> 长期习练,你用手触摸自巳的丹田处,会是热乎乎的,说明"精气十足 "。而胸口以上的部位则是凉凉的。这就叫"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上升,以降心火"。心肾相交,阴阳平衡。对強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p> <p class="ql-block">功理作用六,有效增长腿部力量。</p><p class="ql-block"> “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双手” “手是两扇门,脚下一条根”。根深才能叶茂,长成参天大树。</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在行进过程中,经常需要单腿屈膝支撑完成各种弓步、卜步、蹬脚、拍脚、二起脚、摆莲脚、腾空转等高难动作,客观需要腿部有足夠的力量。太极大师李德印说,太极拳习练者腿部肌腱发达的程度应不亜于足球运动员。</p><p class="ql-block"> 在“逝去的武林”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孫式太极拳的领军人物孫禄堂,腿功非常了得。有一次,他与段琪瑞同乘一辆敞篷车逆风而行。忽然段戴的巴拿马草帽被风吹跑了。孫禄堂跳下车追到草帽后又返身追上汽车。在司机还未发现有人跳车时他已回到车上。可见速度之快,腿功之好!</p><p class="ql-block"> 而提高腿功(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站桩。初学者按要求站上三五分鐘,可能就会感到两膝两腿酸困难忍。实际上这也是发出一种求援信息。当人体的感知神经收到这种信息后,就会当然的源源不断地向膝腿部增送营养物质。久而久之,腿部的肌腱粗壮起来了,力量也就增强了。</p><p class="ql-block"> 站桩贵在坚持。年年、月月、天天练。从三五分鐘起步,每次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待你每次能站二十分、三十分、一个小時以上时,你的腿部力量定会有个大提高。功力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