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雅课堂》课件: 诗词六节(次)课时

柳楹联

<p>第一次课时:(重点 1.诗歌起源、2.先秦诗歌 诗经、楚辞)</p><p>诗歌起源</p><p>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诗词歌赋相当重要。尤其是在诗歌这一体裁上,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名家名作,使得诗歌的这片天空星光璀璨。</p><p>诗歌起源 ,大多数人都因《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将《诗经》中的诗看做最早的诗,但早在周代以前诗歌就已经产生。一般认为先民的劳动创造了诗歌。《毛诗序》就曾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上古先民在劳动时,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常常喊出“唉!邪!啊!”的口号,这些口号逐渐转变为有意义的语言,诗歌就在此基础上诞生了。</p><p>最早的诗歌 , 在诗歌历史上,对于古诗歌的数量与收录的争辩一直不曾停止,不同学者也对此提出了种种的看法。  《诗经》以前的古诗歌,大都收集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讷的《风雅广逸》及《诗纪》前集十卷《古逸》里(见、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也有学者认为大部分古诗歌收录在《古诗源》中。更多古诗词学习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在众多的古诗歌中,较为出名的是《击壤歌》与《弹歌》。《击壤歌》出自《论衡•艺增》,据说创作于帝尧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主要讲述的是原始先民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详细内容略)</p> <p>诗歌的发展阶段</p><p>一、先秦诗歌</p><p>秦朝统一各国前的诗歌为先秦诗歌。先秦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传统民歌和部分原始社会歌谣。民歌及上古歌谣集中收录于《古诗/源》中。先秦诗歌是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其中《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p> <p>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p><p>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p><p>诗经六义:风、雅、颂 赋、比、兴</p><p>1.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p><p>2.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p><p><br></p><p>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p><p><br></p><p>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p><p><br></p><p>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p><p>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p><p><br></p><p>赋比兴</p><p>赋: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p><p>比:比喻。 </p><p>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二)屈原《离骚》</p><p>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p><p><br></p><p>《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原氵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p><p>诗父;</p><p>屈原与沙士比亚</p><p>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五月五号端午节(诗人节)</p><p><br></p><p>七律/端阳祭词</p><p>情殇重午断魂天,怀石投江国事牵。</p><p>天问几声闻玉响,离骚一曲叹身捐。</p><p>九歌诗父留正气,七谏贤君有屈冤。</p><p>祭祀招魂风雅颂,比兴弟子赋婵娟。</p><p><br></p><p><br></p> <p>第二课时</p><p>一、</p><p>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p><p>汉乐府双璧代表作姐妹篇:</p><p>孔雀东南飞 悲摧爱情(汉末)</p><p>木兰辞 激昂战爭(南北朝)</p><p><br></p><p>《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p><p><br></p><p>作为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p><p><br></p><p>《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p><br></p><p>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二、</p><p>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p><p><br></p><p>《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p><p>《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p><p>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p><p>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p> <p>三、</p><p>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p><p>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p><p>代表作:木兰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