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与苦路十四站

Zhl

<h3>在耶路撒冷老城,除了犹太教圣地哭墙和伊斯兰教圣地金顶清真寺,还有一个基督教的圣地,这就是苦路十四站。相比哭墙和金顶清真寺,苦路十四站的知名度似乎更高,影响力也更大。而说到苦路十四站又不能不提及耶稣,因为苦路十四站是耶稣34岁生命中走过的最后一段路。耶稣虽然逝去了,但他的存在却影响了世界,因他而诞生的基督教甚至改变了世界。</h3> <h3>耶稣是土生土长的犹太人。他在拿撒勒孕育,在伯利恒降生;他在约旦河接受洗礼,在加利利湖畔传教。他生前受到本民族人的喜欢,死后却受到外族人的尊崇。但是,关于是否有耶稣这样一个人,耶稣到底是人还是神,一直存在争论。从《圣经》上看,耶稣有具体的生卒年月,说明他是人。他死后三天复活,再向世人传道40天后又飞升到天父的身边,说明他是神;生前他在婚礼上将清水变成美酒,布道现场他用五个饼两条鱼让五千人吃饱,如此还有更多的神奇,是人是神真的让人扑簌迷离。</h3> <h3>耶稣的出现已经令统治者惊恐万分,耶稣的所为更是触犯了犹太商人的即得利益。在统治者眼里,耶稣向世人传道无疑是一次思想革命,而任由这一思想传播开来,必将颠覆他们的一切。因此当他们得知耶稣再次来到耶路撒冷时,受希律王掌控的法利赛人用30块钱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而耶稣像是早就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他在与门徒的最后晚餐时平静地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这个人就是犹大,而犹大的出现和告密也并非偶然。因为在犹太商人也就是犹太的既得利益者看来,耶稣的言行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利益,动摇了他们经商的根基,并使他们产生了危机意识。这些原本拥护耶稣的人转而嫉恨起耶稣来,当罗马人要将耶稣处死在十字架上时,他们的立场和态度与先前追随耶稣时也就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对于耶稣而言,面对统治者的威胁利诱,他并不惧怕,而面对他所爱护的世人对他魔鬼般的声讨和控诉,他却越发担忧起来。最终,面对死亡耶稣选择并保持了沉默。苦路十四站就是当年耶稣被判死刑后,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走过的那条路。这条路由彼拉多审判大厅到各各他山,全程大约1公里,沿途经过耶路撒冷老城的狭窄小巷和市场。据说耶稣在这条路上共停留了十四次,为纪念这段历史,基督徒陆续在这些地方建起了教堂。公元312年,当年迫害耶稣至死的罗马帝国后人君士坦丁大帝皈依了基督教,继而将基督教确立为帝国国教。而在公元335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太后更是在巡视耶路撒冷后,在耶稣被钉死的地方建造了圣墓大教堂。</h3> <h3>苦路是穿梭在耶路撒冷老城中的一条没有门牌号码的小路,从一世纪至今,始终为基督徒所纪念。两千多年前,犹太人的死囚就是沿着这条路背着刑具走向刑场的。图上蓝色标出的就是这条路。苦路十四站每站都建有教堂,风格有东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h3> <h3>为了方便参观者查找区分,每一站都有一个圆形的标志,上面用罗马数字标明是第几站。</h3> <h3>第一站:耶稣被判处死刑。这里是古代的安东尼城堡,后成为罗马人的总督府,耶稣在这里被判处死刑。现在这里是一所宗教学校,每周五下午对外开放,其他时间不接待入内参观。</h3> <h3>这两张图是从网上下载的,可以看到里面是什么样子。</h3> <h3>第二站:耶稣背起十字架。这个地方有两个小教堂,鞭刑教堂和定罪教堂。罗马士兵在这里鞭打耶稣,还故意给他戴上荆棘冠,穿上紫袍来羞辱他,并让他背起沉重的十字架,走到各各他山上的刑场去。</h3> <h3>左上图:教堂里人们在做活动</h3><h3>左下图:教堂穹顶上是巨大的荆棘冠图案</h3><h3>右图:教堂里的耶稣雕像</h3> <h3>与教堂的神父合影</h3> <h3>从第二站出来可以看到一个横跨街道的拱门,也是第二站的一部分,是哈德良时期修建的,称为荆冠基督拱门。</h3> <h3>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的地方。耶稣在鞭刑堂被打得遍体鳞伤,还要扛着沉重的十字架前行,因此当罗马士兵用皮鞭抽打他的时候,他双腿一软,第一次跌倒在地上。这里现在是一座很小的亚美尼亚天主教堂,是1948年用波兰士兵的捐款修建的。教堂正面的雕塑和画像,描绘了耶稣跌倒的那一刻,众天使都在为他祈祷。</h3> <h3>第四站:耶稣与母亲相见。第四站紧挨着第三站,耶稣背着十字架去往各各他路上,人群中他看到了自己的母亲。拱门上耶稣与母亲玛利亚相见的浮雕是19世纪波兰艺术家制作的。</h3> <h3>里面是亚美尼亚小教堂。</h3> <h3>第五站:西门帮助耶稣背负十字架。罗马士兵抓住一个古利奈人,让他帮助耶稣背十字架。现在这里是圣方济会的教堂。</h3> <h3>教堂入口旁边墙上有一块缩进去的古老的石头,传说这是耶稣走到这里,因体力不支,用手扶了一下墙,墙上就留下了耶稣的手印。</h3> <h3>第六站:维罗尼卡擦拭耶稣的脸。传说耶稣背负十字架走到这里,由于沿途被抽打,身体很虚弱。一个犹太女子上前用面巾为耶稣擦拭脸上的血和汗,耶稣的面容神奇的印在了面巾上。这个女人叫维罗妮卡,这块面巾现在保存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h3> <h3>据说这是维罗尼卡的家</h3> <h3>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当时古老城墙的正义之门座落于此,对被判处死刑的人的控诉也张贴在这里。耶稣就是通过这座门被带出城到各各他山,走到这里他筋疲力尽,第二次跌倒。方济会教堂内的一根罗马柱是这个地点的标志,但现在不开放。</h3> <h3>第八站:一群耶路撒冷民众一直在跟随着耶稣,其中有很多妇女为他遭受的苦难痛哭。在这个地方耶稣安慰这些哭泣的女人,劝告她们:不要为我而哭,要为你们自己的子女而哭。此时耶稣已预见到大约40年后罗马人对耶路撒冷和圣殿的毁灭。现在这里是希腊东正教修道院。</h3> <h3>第九站:耶稣第三次跌倒。耶稣不堪重负,在这里第三次摔倒。现在这里是圣徒安东尼科普特教会。</h3> <h3>沿途经过的石板小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h3> <h3>苦路的十至十四站都在苦路的终点即现在的圣墓教堂内</h3><h3><br></h3> <h3>第十站:耶稣被剥去衣袍。这一站位于楼梯的顶部,耶稣在这里被剥去衣物。</h3> <h3>左上图窗外的梯子,是亚美尼亚教派150多年前放置的。</h3> <h3>第十一站: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地方原来叫骷髅地,耶稣就是在这里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当十字架被竖起时,鲜血从耶稣的身上涌出,顺着十字架流到地上,耶稣的身体在痛苦中抽搐。</h3> <h3>第十二站:耶稣受难和死亡的地方。这是当时钉死耶稣的十字架竖立的地方,祭坛下面是一个压痕银盘,代表十字架的确切位置。</h3> <h3>第十三站:耶稣被从十字架上撤下。人们把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撤下来,放在这块大理石上,在他身上涂抹膏油,准备安葬。石头上的斑斑红色,据说是耶稣的血迹。许多虔诚的教徒在这里长跪、亲吻,用信物擦拭石块,回去供奉起来。我也有幸亲手抚摸了这一圣物。</h3> <h3>第十四站:耶稣的坟墓。这是苦路的最后一站,当时耶稣被安葬于此,三天之后从这里复活。</h3> <h3>圣墓教堂里正在进行宗教活动</h3> <h3>因为基督教的各派纷争,圣墓教堂内的所有财产被瓜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希腊东正教派、亚美尼亚教派和罗马天主教派。1757年,国际仲裁组织判定,以当时争端发生时的范围为永久范围,相当于停火协议。教堂内小到钉子、蜡烛、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还有些是共管区。这又让我们联想到,同一宗教内的不同教派尚且如此,那不同的宗教水火不容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吗?</h3> <h3>一缕阳光从教堂穹顶的圆孔中透进来</h3> <h3>告别苦路十四站,回味耶稣头戴荆棘、背着十字架走在这条路的情景,感受他这一路所受到的痛苦,恍惚间,我们觉得耶稣更像是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人群中的声音向来是不一致的。对此我们也不再讨论、不再争辩。因为我们知道,存在决定意识,历史也决不仅仅是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