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双龙巷

海清

<h3>相传唐末有读书人陈抟,隐居华山得道成仙。有一天,陈抟下山云游,遇到一逃难汉子。汉子肩挑两箩筐,一头坐一小孩。陈抟一见笑得坠落驴下。行人问他何故,陈抟说:“我道天下无真主,一挑担着两盘龙!天下自此定矣。”他给了逃难汉子一些银两,叮嘱他好好抚养俩孩子。</h3><h3>这汉子不久来到开封,举目无亲,只好在鸡儿巷的破庙里住下。时值寒冬,夜里俩孩子冻得哇哇直叫。汉子生火为孩子取暖。庙里和尚梦见有火龙飞入庙内,惊醒后对汉子说,你的孩子是龙……</h3><h3>这位逃难汉子叫赵弘殷,俩男孩,大的名叫赵匡胤,小的叫赵光义。赵匡胤成宋朝开国之君,他过世后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当了皇帝。一条小巷走出了两位真龙天子,成为“龙潜之地”,人们遂将“鸡儿巷”更名为“双龙巷”。</h3><h3>作为双龙巷街名由来,这个传说代代相传,以至于历代都有记载。</h3><h3>明代《如梦录》记载:“双龙巷,宋太祖、太宗旧居之地。”明代《飞龙传》等通俗文学中也曾提到这条小巷。据《开封市地名志》记载,“双龙巷”又称寿昌坊,自宋沿用至1935年,双龙巷与鸿影庵街一起改称法院东街。1937年,小巷又恢复原名双龙巷。</h3><h3>开封民间常将双龙巷冠以“开封第一巷”,原因是一条巷子出了俩皇帝,且这俩皇帝是大宋文明肇始者,所以当地学者甚至讲:千年大宋文明,开启于这条小巷。而一个巷名持续千年之长,在开封独一无二,称为“第一巷”,也是名副其实。</h3><h3>因小巷出了俩皇帝,后人在巷中立了两尊龙头石雕,以示纪念。2012年8月中旬,记者在双龙巷西头路北一民居外墙上,看到嵌在墙体上的龙头,有篮球大小,形貌生动。开封民间文化学者付保军道:“相传是清代所塑。本来有两个龙头,另一个不知去向。”</h3><h3>付保军道:“双龙巷西口,老辈子传说建有牌坊,后被拆。1982年,驻开封部队在双拥活动中,给双龙巷建了座朱柱灰顶牌坊,双龙飞盘其上,气度不凡。2000年左右被拆除。”</h3><h3>传说无从考究,也无须深究。但手抚石雕龙头,让人有诸多想象。或许这500余米小巷,是条通道,能穿越回看千年宋都的无限风光!</h3><h3>北宋经9帝168年,是在开封建都时间最长、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个王朝。赵匡胤在位18年,赵光义在位22年,经过他们40年的努力,东京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成为当时全世界第一大城,孕育出璀璨的文明高峰。</h3><h3>民国名流曾扎堆居住双龙巷</h3><h3>宋之后,朝代更迭,双龙巷失了记载。直至明代,开封人史可法居于此,原本可以大书特书,但黄河的一次任性,让其故宅荡然无存。</h3><h3>(内容来自网络)</h3> <h3>双龙巷原先有两个石雕龙头,一个在巷子的东口,一个在巷子的西口,据说是清朝时的遗物。现在仅存的一个是镶在西巷口某户人家的墙上的龙头,东巷口的龙头已经丢失。</h3> <h3>双龙巷西口的牌坊,其对面是珠玑巷。</h3> <h3>位于牌坊内侧的塑像群。这两位少年估计就是此巷中所出的两个大宋皇帝了!</h3> <h3>这练武的可能也是其中的一位皇帝!</h3> <h3>巷子里一户的高门楼。</h3> <h3>高门楼对面的照壁。</h3> <h3>另一户深宅大院。</h3> <h3>院内墙上精美的砖雕图。</h3> <h3>巷中小巷一一一紫藤巷。</h3> <h3>紫藤巷中艳丽的紫藤花。</h3> <h3>李宅,又一深宅大院。</h3> <h3>院内山墙上的砖雕。</h3> <h3>张姓银匠铺。</h3> <h3>十二月集市。</h3> <h3>一尘故居</h3> <h3>大门内墙上的土地小庙。</h3> <h3>厚存世家</h3> <h3>开封老字号一一一老五福在双龙巷中的门面。</h3> <h3>街景</h3> <h3>妙莲。</h3> <h3>巷中不时有穿越到现代的宋代美女出现。</h3> <h3>巷中小贩</h3> <h3>老字号京古斋无处不在。</h3> <h3>又一户深宅大院</h3> <h3>另一大户人家</h3> <h3>双龙巷内门面房</h3> <h3>原先的双龙巷内有多处文革时期建立的向阳院,这座金光大院可能是为现当年历史而复建的大院。</h3> <h3>双龙巷文革时期的向阳院</h3> <h3>青白院</h3> <h3>翰林.医官院</h3> <h3>街角旧事</h3> <h3>开封地方戏曲一一一二夹弦</h3> <h3>高门楼,又一大院</h3> <h3>巷中的民间艺人一一一吹糖人的。</h3> <h3>写有地杰人灵的双龙巷东口的牌坊内侧</h3> <h3>双龙巷东口牌坊外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