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是江南老百姓过小年的日子,腊月二十三是帝王家过小年的日子,北方百姓家学样跟着帝王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蹭着帝王家的洪福沾沾光,我们江南大都是平头百姓齐天洪福梦就莫做就都过腊月二十四的小年,自家的小日子还是要营造出幸福的仪式感来。</h3><h3> 老婆忙了一天,晚餐桌上摆出了板栗烧鸭,三文鱼,基围虾,蒸香肠,棒骨萝卜汤,清炒菜花,牛肉饼,女儿拿出意大利原产气泡酒,我建议喝点白酒,老婆从柜里拿出喝剩的茅台迎宾酒给我斟了二两,小外孙端起果汁,突然提议我们碰一下吧,吓了我们一跳,才二岁的小屁孩怎么也早知早觉有欢乐的仪式感,三代人高兴地端起三种饮料碰了个清脆响,祝年年平安,年年有余,年年进步;小年晚餐在期待而平淡的幸福气氛中度过。 </h3><h3> 俗话说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记忆中年少时家与全国每个普通家庭一样,日子窘迫而平淡,但父母亲还是注重节日的仪式感,我们家的节日仪式感不是大富人家哪么奢华重礼,但是平头百姓家的味道还是要有,记得在腊月二十四日将一年中粮店每月供应的几两茶油积攒到此时,开始炸红薯片,炸豆油饼,炸油坨坨正如宋朝范成大"祭灶词"所述“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制作茶货以备正月待客。灶房的芬香满屋弥漫着四窜,贫穷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刺激着年少的我们时不时磨蹭到炸油锅边撸几块刚出锅的油炸食饵大朵快熙,过年的感觉这时就逐渐浓郁了。</h3><h3> 现在的年味道一年年淡了,人情味也渐渐淡了,前些年在岁末,有家在黔阳农村的学生,年末杀年猪,请我去他家吃庖湯,碰到他的堂哥从深圳赶回来过年,他说还是老家好,年底家家杀年猪吃庖汤,今天东家出明天西家进,乡里乡亲择日相邀,席上敬老辅幼,酒桌上以酒盖脸将平时做的失礼之处向老少道个歉,向平时乡尊长老优秀之士问个好,一年的沟沟坎坎,牵牵绊绊在乡亲们的问好与解答中烟消云散,蛋白质和脂肪的韵味冲击人们的味蕾,酒的醇香陶醉着人们的大脑皮质和脑垂体,乡亲的深情浓意氛围,哪种感觉有过年的味道,正如有首过小年的诗描写的"薄雾轻笼林如黛,一路笑声落老庄。家犬撒欢只吠客,乡亲屠宰不谋商。开桌小菜邀山鬼,摆桌大杯会灶王。归去不知临日暮,腾云驾雾愈张狂。"此景、此情、此醉还需絮叨过小年的味道?现代超级大城市的霓虹灯五光十色炫彩迷人,哪是虚影没有人情味。</h3><h3> </h3> <h3> 陆游写的"祭灶比邻曲散福"记述了古宋时百姓过小年的味道"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以源头乐社神。"宋时,过小年祭灶神也是一种隆重的节日,邀请邻居宾主欢娱,莫笑贫贱菜肴满盆,酒盏满盈待客以礼,众皆欢饮,日落酒醺,腆着肚子,舍我其谁而归,过着愜意众乐的田园生活。</h3> <h3> 日子天天过,小年年年有,生活越来越富裕,感觉越来越平淡,是一种返朴归真还是一种生活的脱俗?还需要我们慢慢地品味和慢慢地塑造一种更幸福更有感觉的幸福生活模式,我觉得生活肯定会越来越美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