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三峡画卷

鸥鹭(风光画意摄影+歌者)

<p>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好河山如诗如画,游览三峡你会感受到千奇百怪的风景,对于它的俊和美也不是这么几句轻描淡写就能体会出来的,南北朝时期的有一位大作家叫郦道元曾经对其有过特写,名叫《三峡》,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出自初中时期的一篇文言文。</p><p><br></p><p>我从宜昌乘船出发,沿途长江的风光如画,依山傍水而建的民居也不少。</p> <p>从古到今,人们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刻画出的惊人杰作――长江三峡。你看那雄伟的夔门,幽美的神女峰,秀美的小三峡……古老的大昌历历在目。今天我终于有幸来到这里,发现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我曾经领略过波澜壮阔的黄河,欣赏过清澈见底的漓江,却从未看见过长江这样的水。长江的水真长啊,蜿蜒数千里。</p><p><br></p><p>三峡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像神女,像狮子……峰峦雄伟,连绵不断三峡的山真绿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三峡的山真妙啊,“观音坐莲台”、“九龙护灵芝”……每一个山峰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个山峰都是一个美妙的神话。这样的山环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滋润着这样的山,再加上两岸猿声不断,峡中绿树奇峰,江上轮船飞驰,让人感到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p> <p>长江三峡全长大概有200公里左右,当地百姓民风淳朴,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来到这里留下墨宝。我想起了瞿塘峡所在的重庆市奉节县正是有着中华诗城的美誉。境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传说中的天坑地缝,有星罗棋布的感觉,也有传说色彩,于是三峡让世人更加刮目相看了……</p> <p>西陵峡西起秭归县香溪河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76公里,是长江三峡西陵峡口风景区&nbsp;中最长的峡谷。因位于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称)的西边,故叫西陵峡,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沿江有巴东、秭归、宜昌3座城市。</p> <p>西陵峡口风景区历史文明源远流长,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掘已经证明, 早在八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p> <p>三峡还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移步换景,恰似百里画廊美不胜收。我想起了毛主席写过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诗句来赞美三峡。我们面对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应该心生敬畏之心,这一点亘古不变。值得一提的是诗仙李白那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试想有多少老百姓驾一叶扁舟过万重山的时候,为此丢掉性命,何其艰难!</p> <p>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p> <p>1400多年前有个叫郦道元的人写下了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其中有节选描绘长江三峡山水风光与雄伟险峻的散文。郦道元作为个小有名气的地理学家,自幼博览群书;他的父亲是当年的青州刺史,一位名不经传的将军,不过却能培养出一位妙笔生花的儿子。</p> <p>郦道元也和中国文学史上一些名气很大的文人一样做官坎坷,但是他勤奋好学,广泛阅读不少历史文献和地理知识。他和后世的徐霞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徐霞客也是写游记散文而闻名。</p> <p>三峡人家,位于长江三峡中最为奇幻壮丽的西陵峡境内,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跨越秀丽的灯影峡两岸,面积14平方公里。三峡人家,依山傍水,风情如画。</p> <p>三峡人家融合三峡文化之精髓,巴风楚韵,峡江今昔,一览无余。壮伟的长江哺育了三峡文化,它是巴楚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发展。当博大与神秘结缘,辉煌与厚重联姻,三峡人家就注定是三峡旅游的传奇。</p> <p>船再前行,就到了屈原故里--秭归。 据传屈原投江后,其姊大呼“哥回……” 感动了神鱼驮回屈原遗体,乡民划龙舟争相迎接,并以粽子祭奠,这里后来改名为“秭归”, 相应的民间活动也一直流传至今。</p> <p>如果你觉得还没玩够,那好还有以下景点可以告诉你,屈原故里秭归县去那里尝一尝有名的秭归脐橙。昭君故里兴山县去感受一下美女故乡的风土人情。华夏之母嫘祖故里远安县去那里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鸡蛋糕。除此之外还有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三峡竹海 ,三游洞,百里荒( 《山楂树之恋》拍摄地 )等等。</p> <p>高峡出平湖,来到宜昌最值得参观的还是要数那雄为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了,如果来到宜昌没去看看三峡大坝就如去到北京没看到天安门八达岭一样,去到上海没看到东方明珠一样,去到广州没看到广州塔海心沙一样,难免会觉得很遗憾。</p> <p>三峡大坝是建在西边的三斗坪,那里有个中堡岛,岛长一公里,宽200米,花岗岩结构, 建造大坝的天然条件极好,50年代就做过勘探,周总理亲自把这里确定为坝址。 船过的时候,看到已经有机械化的施工大军在烈日下工作,条件很艰苦,向他们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