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民国总统府

<p>  因昨天下午在南京乘坐公交车的体验十分美好,第二天(2020年1月2日)我们仍然将车停放在酒店停车场,大家一起绿色出行,乘公交车去我们此次新春之旅的第二站——民国总统府。</p><p> </p> <p>  南京的公交系统十分完善,经百度地图搜索酒店附近有两条公交线都可直达总统府。第二天清晨在酒店门口的北京东路九华山站,我们一起搭乘2路公交车前往总统府游览。</p> <p>  上车后不一会儿2路公交车就到了“大行宫北”站,下车后遵循导航引导,步行约10分钟便到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的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p> <h3>  南京总统府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5万余平方米,既有中国古代传统的江南园林,也有近代西风东渐时期的建筑遗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h3><h3> 总统府建筑群由主轴、东轴和西轴三条轴线构成。主轴线由门楼、大堂、二堂、总统府会客厅(八字厅)、麒麟门、政务局、总统府办公楼(子超楼)等建筑组成,建筑风格前半部分以中式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西式居多。东轴线由两江总督暑文物史料展示厅、天朝宫殿文物史料陈列厅、复园(东花园)、行政院大楼等组成。西轴线由博爱湖、总统府图书馆、煦园太平湖(西花园)、民国临时政府驻地等组成。<br></h3> <h3>  总统府门楼,一幢拥有83年历史的民国标志性建筑。门楼正面有八根古希腊式爱奥尼立柱,八根立柱之间是三樘拱形门,拱内有两扇向内开启的黑漆大铁门。铁门中镀飞金、连顶缕空甚是威严。</h3> <p>  府院门前那一对石狮是清代两江总督暑辕门前的遗物。虽历经战火,仍恪尽职守,风雨无阻地镇守在大门两侧,迎送着天南地北的八方游客。</p> <h3>  门楼的背面大门顶部是方形的,对应大门正面的圆顶,寓意“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思是为人处事:外表要随和,谦虚谨慎,懂得谦让。内里要方正,关键时刻处事有原则,坚持正义,不可丧失民族大义,丢失人格、国格。<br></h3> <h3>  进入总统府,中轴主线上正对着门楼的是大堂,它曾是两江总督署衙门大堂,也是太平天国时天王府的金龙殿旧址所在地。</h3> <p>  中轴线上的大堂是中式传统建筑,单层双檐硬山顶、灰瓦红柱、方砖铺地,正中悬挂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横匾。</p> <p>大堂内柱上悬一幅对联:</p><p> 上联:九万里舆图归属民权山河革旧,</p><p> 下联:数千年历史废除帝制岁月鼎新 。</p> <p>  大堂北面由封闭的西式通体方格毛玻璃封闭穿堂与二堂相连。</p> <h3>  二堂内有4根粗壮红柱,拱形的北门上部是空格窗,天棚、四壁、屋顶、门窗皆为木结构,加上重檐青瓦,粗看是标准中式建筑,其北面外部却又是典型的西式风格,硕大的拱形门上嵌有拱心石,并饰以西式花纹。<br></h3>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会客厅位于中轴线中部,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蒋介石(后为总统)以及李宗仁代理总统期间会见重要宾客的场所。会客厅内外布置与装饰极具西式建筑韵味。</p> <h3>  中轴线上东、西所通平房都有拱门外廊相连。</h3> <h3>  一樘极具中国传统的红色双扉木门将中轴线一分为二,此门至今仍用门臼开启,因门前两侧各踞一只石兽,貌似麒麟名曰“麒麟门”。太平天国时麒麟门是天王府外朝与内廷的分界线。</h3> <h3>  麒麟门往北就是政务局大楼。现为“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馆”,馆名为李宗仁秘书程思远题写。<br></h3> <h3>  中轴线的最北端,就是大名鼎鼎的子超楼,它原是国民政府主席办公楼,后改名为总统府办公楼,是总统府内最重要的建筑。这是当时少见的高楼,中间高,有六层;两边稍低,为五层,左右对称,钢筋混凝土结构。是西风渐进的西式建筑风格体现。<br></h3> <h3>  1943年8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遇车祸逝世后,该楼以林森的字命名,称作“子超楼”,以资纪念。</h3> <h3>文书局工作人员办公室</h3> <h3>总统办公室</h3> <h3>副总统办公室</h3> <h3>  东轴线上的东厢房及相连小院如今为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厅,复原了两江总督暑大堂、花厅等场景。</h3> <h3>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两江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h3> <h3>乾隆赐予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御笔</h3> <h3>  大堂后东侧东轴线中部的清代小院现为太平天国与天朝宫殿文物史料陈列厅,复原了天王宝座、天王书房、枢密室等场景。</h3> <h3>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h3> <p>  行政院大院位于东轴线北部,始建于1928年,由大门、喷水池、北楼、南楼、复园(东花园)组成。院内北楼门头“行政院”三个金字由首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所书。</p><p> 行政院居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之首是国民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p> <h3> 行政院南楼现为行政院文史资料陈列馆。</h3> <h3>  楼内设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处长办公室,以及会议室、总办公厅、稽核室……</h3> <h3>  行政院北楼旁的“复园”在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花园,也称“东花园”。有石舫、湖泊、假山及楼台亭阁等建筑。在清军攻破天京时主体建筑焚毁,后经修葺,于遗址复建部分。民国时期被辟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部分。</h3> <p>  转身到总统府西轴线,轴线北部树丛中,有一幢漂亮的浅黄色的三层西式风格小洋楼是总统府图书馆。</p> <h3>  紧挨着总统府图书馆的“博爱湖”,处在整个庭院的西北角。</h3> <p>  煦园、太平湖是西轴线的中心与总统府连为一体,至今还保留有诸多著名的遗址景点,如夕佳楼、忘飞阁、漪澜阁、石舫、印心石屋、桐音馆等。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的“煦”字而得名。清朝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p> <p>  熙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p> <p>  太平湖是西花园煦园的精华,水面南北狭长像只巨大的花瓶,北面为瓶口,南面为瓶底。客厅的案桌上放置花瓶,历来是中式客厅的传统,借“平”和“瓶”的谐音,取意为平安祥和。</p><p> 以太平湖为中心,各类建筑皆临水而立,亭树楼阁倒映水中,相互映衬,湖岸四周“东榭西楼、北阁南舫”布置精巧,错落有致。</p> <p>  建在太平湖东岸的忘飞阁又称水榭,单檐歇山顶,三面临水。相传有飞鸟栖息屋顶,自怜水中倒影,而忘归巢。它与同样三面临水的夕佳楼隔湖而望,是观赏园中美景的绝佳之处。</p> <p>  夕佳楼重建于同治9年,位于太平湖西岸,为二层歇山式建筑,因落日余晖晒满小楼而得名。楼外三面环水,游廊环绕。民国时此处为军委会和总统府军务局办公室。</p> <h3>  漪澜阁立于太平湖北,左右只有石桥与岸相连,所以太平天国机密房选址于此。上世纪30年代初为高级参谋室。</h3> <h3>  漪澜阁,原名“水舟双鉴轩”,建于池中露台之上,为歇山式单层建筑。四面环水,前有平台,围以石栏,栏上有数十只小狮,两旁以单孔石拱桥与两岸相接,阁开三楹,正面为屏风式门,上雕图案均为瓶鼎,谐音平等,檐柱有金狮雕刻,阁为砖木结构,灰瓦覆顶,雕花门窗,</h3> <p>  南岸的不系舟“石舫”,被围幔遮掩着,正在修缮维护中,无缘得见。</p> <h3>  不系舟是一座建于水中的石舫,故称“不系之舟”。它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为迎接皇帝南巡而建造的。长14.50米,船头宽4.63米,尾宽4.56米,棚高2.77米。称为“不系舟”系出自唐太宗的一段典故。唐太宗告诫太子李治(高宗)说:“是以庶黎比做水,君王比做舟。水亦载舟,水亦覆舟”。乾隆称其为不系舟,是说自己的江山社稷稳如磐石。<br></h3> <h3>网络照片</h3> <h3>  清道光年间,时任职两江总督陶澍命人根据道光帝赐予自己的墨宝“印心石屋”刻成石碑,安置在总督暑西花园。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方面感谢皇帝的浩荡皇恩。</h3><h3> 石碑的四周有游龙、寿纹等图案,上款写“道光乙未秋日”,下款为“御书”。碑正中从右至左四个大字“印心石屋”。碑上还有几方印章,分别是“清虚静泰”、“慎德堂御书宝”、“道光之宝”。</h3><h3><br></h3><h3><br></h3> <h3>  陶澍(1779~1839年)道光朝重臣,湖南安化人,出身贫苦,自幼聪明好学。儿时在当地的私塾水月庵读书,私塾不远处的资江中,有一块方正若印的大石头凸出江面,称之为“印心石”。陶澍很喜欢躺在印心石上看书,就将水月庵的书斋起名为“印心石屋”。</h3><h3>​​ 陶澍25岁中了进士,28岁授翰林编修,此后官运亨通。道光10年(1830年),陶澍出任两江总督,次年,兼任两淮盐政,任内他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设义仓赈灾救荒,政绩斐然。被誉为“干国良臣”。道光皇帝召见时,陶澍特别提及“印心石”和自己在“印心石屋”寒窗苦读的往事。道光帝非常感慨,当即题写了 “印心石屋”四字,赐予陶澍。</h3> <p>  西轴线东南侧的桐音馆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单檐歇山式小瓦卷棚顶,面阔三间四回廊,飞檐翘角,掩隐在绿荫树丛之中,因雨水落在馆前的梧桐叶上啪啪作响而得名。“雨惊诗梦来桐(蕉)叶,风载书声出藕花”;最典型的中式江南园林意境。两江总督曾国藩闲暇之余常在这里下棋消遣。</p> <h3>  “桐音”还有个典故出于《后汉书·蔡邕传》,东汉大文豪蔡邕居江南时,有次碰巧听到厨房烧火木材发出清脆的爆裂声,他赶紧把这块木材从火中取出,并请人用此块烧剩下的桐木制作成一张琴,琴成后果然音色悦耳,美妙无比,成为稀世珍品。因琴尾留有焦糊的残色,故名为“焦尾琴”。所以桐音便是琴音,琴音就是知音、辨材、识材的意思。</h3> <h3>  位于西轴线西侧中部的原两江总督暑“西花厅”,是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楼,是幢仿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平房。由清末两江总督端方赴欧美考察回国后所建,作为接待重要宾客的馆驿。最初名为“宝华盫”。</h3> <h3>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江浙联军克复南京,遂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h3> <h3>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现中山市)。是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创造者。他创立《五权宪法》,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终帝制”。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先行者。</h3> <p>  六百多年以来,这座廷院几经兴废,饱经风霜。它历经岁月磨砺,阅尽世间繁华,承载着这个民族一路走来的点滴记忆。这些苍桑厚重的建筑,诉说着岁月的峥嵘,也见证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这里的只砖片瓦都是凝固了的历史。岁月不停地流转,时光却仿佛在这里停滞。</p> <p>  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为安扶人心,朱元璋授归降的陈友谅次子陈理为“归德侯”,赐此园为归德侯府。明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将侯府扩建为汉王府。府内“煦园”的名称沿用至今。</p><p> </p><p> </p> <p>  三百多年前满清入关后,这里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清康熙、乾隆下江南时均以此为“大行宫”。</p> <p>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在此修建天王宫(天王府)。</p> <h3>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h3> <h3>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久,这里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br></h3> <h3>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召开行宪国大,蒋介石、李宗仁当选民国正、副总统。这里成为民国总统府</h3>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陈理、朱高煦、曹寅、康熙、乾隆、陶澍、林则徐、曾国藩、洪秀全、孙中山、蒋介石等历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暑往寒来这座府邸一批接着一批迎来新主,又一波接着一波送别故人。昔日高堂满座的国府官邸,今天成了寻常巷陌的近代史博物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它亲眼目睹了旧社会的深重苦难,也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它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近代史。告诫我们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