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奇帮扶定西二三事

左公柳

<h3>  几年前新华社组成强大的采访团队深入“三西”地区采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长篇通讯《“三西”扶贫记》,就描述了以定西、河西、西海固为代表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故事。文章开头引用了临洮县阳屲村党支部书记、花儿歌手瓦广吉漫的花儿—— 家乡的山来家乡的水, 家乡的花儿它最美; 家乡的酒啊喝不醉, 尕马儿我不想拉回。 瓦广吉的花儿,唱出了定西今天的山川秀美,也歌唱了党和政府开展扶贫开发以来,定西群众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 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联合国专家来定西考察的时候,撂下的是一句武断和绝望的结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可是甘肃省、定西市的领导们就不认这个邪。同样就在这片十年九旱、“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俱缺的地方,从八十年代开始,甘肃省委因地制宜,开启了可歌可泣、可赞可颂的反贫困伟大事业,使昔日干旱贫困的定西地区走出了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没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不通的地方另走出路的扶贫开发“三条路”,提前实现“三年停止破坏、五年解决温饱”目标,为以后的“四七扶贫攻坚”“八七扶贫攻坚”“精准扶贫”作了积极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历史性进程中,李子奇对定西的帮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李子奇同志一九三六年参加陕北红军,是一位老革命。一九八三年初担任省委书记后,他毅然决然地把“甘肃要定,定西先定;定西不定,甘肃​难定”的定西地区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亲自联系定西县指导帮助工作,在他担任省委书记的八年内,曾四十八次到定西地区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实地解决问题。八年时间,足迹遍布定西的沟沟岔岔,与定西的干部群众结下了很深的友情。老百姓亲切地称呼李子奇书记为“李爷”。</h3><h3> 今年,定西市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等七个县区将全部实现脱贫目标,定西正从历史上的“苦瘠甲于天下”走向今天的“春风又绿定西”和“甜美甲天下”。此时此刻,我们忘不了李子奇书记为定西付出的心血和厚爱。这里仅仅撷取几个零星片段,从侧面感受李子奇同志的为民情怀、责任担当和朴素作风,启迪我们永远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老百姓的冷暖装在在心里,扛在肩上。</h3> <h3><br></h3><h3> “救苦救难来了”<br></h3><h3> 渭源县杨庄村陡地沟村位于南部二阴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全村四十二户一百八十一人,户户都有痴呆傻残疾人。与这里植被茂密、泉水潺潺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九八三年九月,李子奇书记深入陡地沟村访问农户,一连走访五户人家,家家都有个子矮小、两条腿瘦干、膝盖骨严重变形像榆木疙瘩的大大小小的男人。有一户人家兄弟四人全部残疾,老四算最精干的,也是一条腿又细又弯,一步三摇晃。老大娶的媳妇也是个傻子,抱的一个小孩似乎也痴呆。还有一个年过三十五岁的女人身高不到一米。据本村六十四岁的农民李斌讲,村上的农户毫不例外,都有这种身体变形、智力有障碍的痴呆傻人。即使外地招赘到这儿的年轻人,过上三年五载,也会变成双腿畸形,逐渐丧失劳动能力。 渭源县和杨庄乡的干部说,这几年改了水,盖了房,但是效果都不是太大。唯一的办法是将年轻人迁移出去。 这时门外院子里来了好多乡亲,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纷纷要求政府帮助,把他们迁出去。老乡们恳切要求李书记搭救打救孩子们。 当李子奇书记看到这个村子的痴呆傻残疾人比例这么高,他们生活状况这么“难过”时,眉头紧皱,心情很不平静。当县乡干部和乡亲们强烈要求将这里的年轻人迁移出去,另行选择地方予以安置的时候,李子奇连连点头,几次表态“要下决心解决”。有个民办教师甚至说他们这里不是动物园,再不能光参观光感叹,而不实打实解决问题。李子奇受到了强烈震撼,内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现场办公”,就地解决这个村的长远和根本问题。 当天晚上,李子奇书记召集随行的省委办公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负责同志开会,研究从“根子上”解决陡地沟村痴呆傻人的办法。他当场拍板决定,由省民政厅厅长田沛森负责,民政厅先拿出十万元,解决他们目前面临的生活、医疗等具体困难。并严肃要求渭源县要确定一名副县长具体抓这项工作。 在调查研究和咨询水利、卫生、民政等专家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李子奇认为,仅仅改水还不能解决这里严重的高发性地方病和痴呆傻的问题,必须把改水与改房、改灶、改圈、改厕结合起来,综合施策,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杜绝大骨节地方病和痴呆傻的发生。在李子奇书记的亲自推动下,启动了渭源县南部山区以“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攻坚行动。到一九八六年底,包括陡地沟腰庄沟、大破沟(大骨节病最严重的“三条沟”)在内的七个乡镇三十个村一百三十三个社的三万零五百九十一人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了人有厕所畜有圈,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彻底改观,为从根本上杜绝地方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这里的老百姓把李子奇书记当年给予的帮助叫作“李书记救苦救难来了”。<br></h3> <h3><br></h3><h3><br></h3><h3> 亲自扶持汤老大 定西县(安定区)景泉乡有个农民汤俊源,60岁,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从一九八三年李子奇联系定西县在景泉乡调研时了解到汤俊源的情况开始,李子奇就把这个特困户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手把手进行帮扶。 当时汤俊源住的一间小土房没有门板,用破布门帘当“门扇”。他妻子双目失明,孩子都小,吃了上顿没下顿。李子奇书记很动感情地说,这一户贫困户由我联系吧,从此开始了长期不间断的“联系”。 李书记指示地县有关部门和乡政府想办法改建汤俊源家里的住房,帮助制定种植、养殖计划,解决口粮和化肥等生活生产资料,指示医院为他们全家检查身体,治疗疾病。 连续多年来,李子奇书记只要来定西,几乎每次都要到景泉乡看看汤俊源和他的家人,送去棉被、棉大衣、清油,面粉,大米,还有现金。 后来汤俊源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李书记依旧关心他家的情况,过问他家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多少,孩子们的学习好不好,还征求他对县乡工作县乡干部的意见。事实上,李书记正是通过一户家庭的经济增收和精神面貌变化,来了解社情民意,观察整个景泉乡、定西县的发展变化。 堂堂甘肃省委书记,管着十四个地州市八十六个县市区,两千多万人,工作千头万绪,但李子奇能多年来念念不忘帮扶一个定西贫困户,实在是不容易啊! 李子奇几乎跑遍了定西的各个乡镇和重点企业,像巉口、景泉、内官营、葛家岔、大坪村、无纺织地毯厂更是不知多少次。他和许多乡镇书记乡镇长、村干部、厂子都很熟悉。有一次他的巡洋舰到葛家岔乡调研,正值逢集,老百姓兴高采烈地喊道“李子奇来了”,“李书记看我们来了”!内心的亲切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br></h3> <h3><br></h3><h3><br></h3><h3> “在乡村不准吃肉” 一九八三年九月,李子奇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定西地区调查研究,与定西各级干部探讨定西脱贫致富的目标办法与措施。连续二十一天时间里,跑遍了定西地区的七个县,深入定西县安家坡水保站、城关乡石家坪村和大坪村,临洮县连儿湾乡羊嘶川村、西坪乡瓦家坪村、八里铺乡下街村,陇西县福星乡、城关乡窎窖村、西北铝加工厂,通渭县常河乡、鸡川乡、碧玉乡,会宁县大沟乡、四房吴乡蔺家湾村、红堡子园艺场,靖远县新堡子电灌工程等农村和工矿企业、水利工程调研,最后形成了解决定西地区治穷致富的近期目标和八条措施。新华社兰州分社为此写了一篇专稿,刊登于新华社编辑、专供中央领导参阅的《国内动态清样》上。这份专门为定西地区“对症下药”的扶贫帮困、发展经济的方案,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定西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李子奇书记虽然为定西的长远发展谋划大计而呕心沥血、辛苦奔忙,但他轻车简从,既无警车开道,也不要无关人员陪同,针对在乡村的吃饭问题,他专门强调,“在乡村吃饭不准吃肉,五谷杂粮最可口”。在每个县的乡村调研时,遇到吃饭时间,都是浆水面、懒疙瘩、煮洋芋等家常便饭。 一九八六年一月李子奇书记到通渭县调研农业生产安排情况,他专门打招呼,在这里下乡,只吃洋芋、面片子就行了,不能吃肉。陪同的地委书记韩正卿安排随行的工作人员给马营乡打电话,嘱咐吃饭就按李书记说的办。调研结束在马营乡供销社吃午饭,开始端来的是洋芋、面片和豆腐,李书记吃得很开心。后来突然端上来一碟子鸡肉,子奇书记还没有来得及说话,乡干部和供销社书记向他解释,因为有史以来省委书记头一回来这里,表示了一点点心意,还说书记批评,我们也高兴。子奇书记再没有批评,但对鸡肉一筷子也没动,只对面片子吃得津津有味。 就在那次连续二十一天的调研过程中,李子奇书记白天看点,晚上开会,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终于劳累过度感冒了。但是他不听休息的劝告带病坚持下村,坚持搜集第一手资料,坚持做总结讲话,体现了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倔强精神。要知道,他当时已经是六十岁的花甲老人了。看着他不时用手巾擦鼻子,听着他嘶哑说话的声音,工作人员和地县干部非常感动。 己亥猪年丁丑月庚申日于定西<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