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美丽传说

书·画 / 野潭阁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春联,在我国民间早有流传。据说,每逢大年三十的除夕,一个叫“年”的怪兽经常“下凡”来到民间,偷吃牲口,残害生命,百姓是谈“年”色变、惊恐万状。于是,百姓就用燃烧竹竿的方法,发出噼里啪啦的异响驱赶年兽,同时,百姓家还用贴对联的方法,驱赶年兽,据说,年兽看到门前贴有对联的百姓家,就无法破门而入,早早避而远之。后来,也就演化为同时贴福字等传统,异曲同工。这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传说。</p> 当然,更为贴切、有史料记载的说法是,春联最早始于我国一千多年前民间。据说是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突发奇想的,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br><br>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春联长方形桃木板)。<br>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 孟昶令学士 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 辛寅逊或 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桃木具有神性,在门上悬“桃梗”驱鬼。“桃梗”后来换成了“桃符”,“桃符”又称“桃板”,唐代时,在其上写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五代时,有人在桃板上写吉祥字句,便成了春联的前身。自宋代开始,将春联写在纸上,贴春联的时间也改在了大年除夕,此亦相沿成俗。贴春联已演化为一种祈福纳祥的民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