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人 写有温度的诗

阿麦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做有温度的人 写有温度的诗</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创办《温度》诗刊的意义</div> 作者 阿麦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那些笨拙的人,他们抱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在取暖。时间过得真快,一晃眼三年多过去了。</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2017年的春天,我萌生了主编一份刊物的想法。当即致电我的好友何延根老师,他说:“你办,我支持你。”</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接着我在网上发起了编委会组建活动。很荣幸,迎来了全国各地十六位优秀诗人的响应和支持,然而我们的团队是一支只出钱出汗的团队,为了梦想的翅膀不被折断而贴地飞行的团队,一只在野的团队……</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十六位诗人的资金份量,是非常单薄的。为了筹集岀版资金,我边开车拉人边打电话给亲朋好友邻里街坊,甚至我泊车广通河畔、无声地哭泣;在睡梦中还在求人!也许是好事多磨吧,2017年5月份算是《温度》诗刊的一个大日子——终于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答复,答应资助本期出版的经费。随之而来的是多次审稿、校对、对排版与封面设计理念的N次否定,直至满意出版为止。</div>我们并没有拿书卖钱,而是给全国各地的作者、知名图书馆、刊物编辑、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赠阅了1500多册新出版的图书。质量好坏,在此不做表述,留给时间的尺子来丈量吧。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今天,各位文友见到的这期《温度•新诗卷3》又得到了州上政府部门领导的支持,得以正式出版,我深表感谢。同时感谢各位领导对《温度》诗刊的支持。</div> 2018年夏天,《温度•新诗卷2》已审稿结束。广通河畔绿树葱茏,百花盛开,使人心旷神怡。我们继续秉持“做有温度的人,选有温度的诗”的宗旨,给中国诗坛带来边河州大地上的清新空气。同时我们主办了三场温馨而高层次的读书会,一场走进河西学院的大学生朗诵大赛。 那么《温度》诗刊创刊的意义在哪里?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首先是应对网络场域的问题。即网络普及的时代,需不需要独立民刊的存在?回答是肯定的。网络的长处在于传播速度快,需要的发表门槛低,受众比较广。但网络也有着三个致命的缺陷。第一是网络因场域的广阔,门槛较低的特点,其容纳的内容泥沙俱下,使具有经典性的作品容易蒙尘,难以得到凸显;第二是网络发表的作品,具有虚拟性和存在的不确定性。在网络上发表的个人文本,因多方面不可控的原因(如网站、论坛注销,个人不小心按错键、以及遭遇河蟹、黑客攻击等),一瞬间就使众多文本在网络上烟消云散,无踪可寻。而纸办民刊却能使发表的文本具有一定时段的永久性,能够给人一定的存在感和心灵的安慰。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部分诗写团体在发展网络场域的同时,也不忘通过纸质民刊构建自己独立的精神场域,期以纯洁自己团体或流派的精神血脉。</div> 其次是《温度》诗刊的操作模式具有典型的民间独立意义。《温度》诗刊不拒绝任何人的加入,只需要有相同或相近的诗写理念(即“做有温度的人,写有温度的诗”),《温度》诗刊都欢迎 写同仁赐稿,就诗歌的发展而言,它在一定程度规避了流派的排他性和圈子性,为全国诗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诗歌园地,其影响力正与日俱增。另外,为避免失去办刊的方向性和保持办刊的连续性,《温度》诗刊主编仅有一人,从而在选稿用稿方便保持了独立,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关系稿和人情稿,保证了刊物的诗学理念与用稿理念一致,不至于把刊物办成大杂烩。 第三,《温度》诗刊肩负着繁荣与复兴中华文化的重任。以民间立场呼吁广大诗人写出温暖人心的作品,不负新时代大国文化的作品。如本期刊发著名诗人阿信、高志俊等关于人性美好一面呈 现在作品,青年诗人吴春梅关于精准扶贫的作品等等。 我们在办刊中存在许多短板,最重要的是资金短板,要么靠编委自筹,要么向政府部门申请,长期以往,我这个主编不仅仅是诗人的义工,而且是为本州唯一的诗歌民刊续命的乞丐。我恳求各位领导,文朋诗友多关怀民刊的发展,为大国文化自信奉献力量,为宣传和推广我州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注:以上部分内容观点摘自同仁诗刊主编论述,由于我们意见的统一性,故借用。</div></h3> <h3>  在临夏州作协座谈会上的发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