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言碎语一过小年(原创)

恒者衡也

<h1>   </h1><h1> 往常,早晨七时才起床,小年这天,刚过六时就在床上躺不住了。拉开窗帘,天还没大亮。一位经常在院子里拾荒的老头,在绿色的铁皮垃圾桶里扒拉着(为了活动身体),小区静静的。城里人过小年和平常一样,不早起,不放鞭炮,早饭平时吃啥还吃啥。在省城念书的小孙女放假和妈妈去姥姥家了,我和老伴、儿子、老岳母,午饭四个菜吃饺子,过小年。在城市,同城住的子女大多到父母家吃顿饭,就算陪老人过小年了,团圆了。小年的味淡淡的。</h1><h1> 去年的小年是在辽西老家农村过的。小年那天早晨,天刚放亮,远处传来两声二踢脚声(鞭炮),一袋烟工夫,邻家也响起连珠的鞭炮声。九十多岁的母亲和弟弟一家也很快起床,迎接小年的到来。母亲说,这是我当兵离家后,在家过的第一个小年。细想一下,一九七二年当兵入伍,至今已四十多年,回老家过大年很多次,过小年的确是第一次。</h1><h1> 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供着灶王爷,灶王身穿王袍,头戴官帽,监督庄户人家是否勤俭持家、遵老爱幼、邻里和睦。小年这天,要送灶王上天述职,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遵他为一家之主,发家致富、幸福安康的保护神。小年这天,家家都吃饺子,家家都吃猪肉炖粉条子,家家都飘着肉香,大人小孩都满脸是笑。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开始忙起来,还有七天就过大年啦,从这天起一直忙到三十晚上吃完年夜饺子。</h1><h1> 四十多年后的小年,与过去大不相同了。灶王爷文革破四旧时已被请下神坛,很少有人家供奉,也就没有送灶王爷一说,也就不用担心灶王述职时说什么了,好吃懒做,不孝敬老人,上天也不会知道。饺子经常包,鱼肉天天吃,吃好的已经高兴不起来。小年后,也没什么忙的,不杀猪不宰鸡,装上钱,开上三轮车,赶一次大集,鸡鸭猪羊牛肉过年物品装半车。也不用蒸几大锅年糕豆包,一、二锅就够了。再说吃啥用啥,开着汽车骑上电动车随时都能买到。砖结构的房,精装修的或简装修的屋,用不着费劲巴拉清扫。过去忙是缺钱,现在有钱了,年也就不那么忙了,年味变了。</h1><h1> 早饭是年糕,猪肉白菜炖粉条,外加猪头肉、香肠、锦州小菜和一盘炒鸡蛋。吃完饭日头已一杆子多高,从房子顶上冒出来,满院洒满金光。民间规定,祭奠先人必须在上午十二点前。老弟弟买来香品、糕点等祭品,相伴步行五六里山路给已故亲人上坟。孔子说,对已故亲人按时祭奠,就是孝。这方面在乡的子弟做的比较好,我家弟弟们就是典范。</h1><h1> 祭奠先人后,我和弟弟乘三轮车去赶大集。腊月的大集人声顶沸,年货齐全,应有尽有。弟弟买了春联、挂钱、鞭炮、糖果等过年物品,装了半车箱。还盘算着年根再赶一次穷汉子集,补买一些没想到的过年用品。</h1><h1> 在现代农村,过小年吃饺子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传承着。村里人说,不管平时吃不吃饺子,小年这顿饺子必须要吃的,而且要放在晚饭吃。弟弟家包的饺子是韭菜鸡蛋馅的,吃到嘴里有久违了的味道。夕阳西下,红霞满天,鞭炮声伴着饺子的香味把小年推向高潮,小村沉侵在欢乐喜庆之中,大年味愈来愈浓。</h1><h1> 小年属于身边的家人、最亲密的朋友。小年到,吉祥、如意、幸福到。浓浓年味起,人间小团圆。岁月更替,小年味不淡。</h1><h1> </h1><h1> 己亥年农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