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并洛阳医学院(上集)

巴丹弱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郑大一附院院史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巴丹弱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陈明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0年01月18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洛阳医学院成立于1958年大跃进火红的年代,下马于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紧缩时期。从成立到撤销只有仅仅四年时间,虽然寿命短暂昙花一现,却在洛阳这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1><h1> 洛阳医学院建院伊始,从北大、北医、协和、同济、南开等名牌院校,招募到一批舍弃大城市,支援内地建设的著名教授和资深讲师。可好景不长,遭遇天灾人祸,逢国家政策调整,洛阳医学院被撤销。命运如此捉弄人,困惑迷茫无助之际,谁料却又因祸得福,命运给你关了一扇门,河医给你打开一扇窗。</h1><h1> 1962年8月,洛阳医学院撤销建制后一分为二,全部本科学生和“讲师以上教学人员及部分行政技术人员”并入河南医学院,其余一部分职工留在洛阳,降级更名为“洛阳卫生学校”。裁并洛阳医学院,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并入河南医学院学生人数最多,选调中、高级知识分子规模最大的一次纪录。</h1><h1> 为了再现这一历史过程,我们查阅资料,走访尚健在的当事人,搜集散落在遗属或子女身边的手稿、文献、照片,串起支离破碎的流光碎影,拼贴被岁月沉积遗忘,被历史风雨剥蚀得残缺不全的片段,努力还原出一幅洛阳医学院原始的完整面貌。</h1><h1> 忆往昔,建国初期毕业的这一代大学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正当踌躇满志时,赶上大跃进。熬到该晋升副教授时,遇上洛医解体。换个新单位总算站住脚了,祸不单行又遇上“十年动乱”。20多年没有晋升过职称,拿着微薄的工资,“只争朝夕”的工作从无怨言。</h1><h1> 他们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值得我们去敬仰和传诵。“文革”中屈死的冤魂,九泉下安息吧。让我们铭记这些献身医学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前辈,他们红烛燃尽,芬芳依然。精神不朽,丰碑永存。</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采访95岁的王雨若教授、89岁的黄梅教授(2019.12.22)</h5> <h1>  触景生情,心开始沉碎。想起当年的歌谣,声声悦耳到今朝。时光飞逝,转眼间,芳华已逝,青春不在。曾经并肩的伙伴,如今已阴阳两相隔,倚栏愁空怅,何处话凄凉。</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那年那月的洛阳,黄梅教授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2019.12.22)</h5> <h1>  跨越时空,每一张老照片都浓缩一个故事,每一张老照片都记录一段历史。那个渐行渐远的年代,连回忆都充满蜜汁。老照片承载着她们的回忆,记录着历史变迁,见证河医发展。</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北京采访中国中医药大学80岁的张建中副教授(2019.12.29)</h5> <h1>  1958年,在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指引下,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h1><h1> 大跃进时期留给我们内心深处最深刻的记忆是人民公社,亩产数万斤,办公共食堂,各行各业大炼钢铁,除四害捕杀麻雀。辽阔的祖国大地到处呈现出一片大干快变,超英赶美,丰收繁忙,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过去的一切,无论对与错、好与坏,都已经尘埃落定。这些记忆深处遗留下来的时代烙印,是抹之不去的情结。</h1><h1>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高校也昂首闊步跨进了大跃进的行列。全国高校总数由1953年底的181所,到1960年猛增至1289所。</h1><h1> 河南省医学类中专学校升格成本科医学院,就跟大炼钢铁的土高炉一样钢花飞溅,铁水出炉 。1958年河南省汲县卫生学校升格为新乡专区医学院;河南省焦作卫生学校升格为焦作医学院;郑州铁路卫生学校升格为郑州铁道医学院;在洛阳专区正骨医院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南平乐正骨学院;中央卫生部为配合第一个五年计划和洛阳重工业城市建设布局,1956年制定的由武汉医学院于1964年前后援建洛阳医学院的发展规划,也提前到了1958年实施。</h1><h1> 中央卫生部为了中南区资源统筹布局,原规划由武汉医学院划分一部分师资力量成立分校,并划拨给武汉医学院经费,用于购买筹建洛阳医学院所需的图书和实验设备。到了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提出了除少数综合大学仍由中央部委和教育部直接领导外,其他高校由以往的中央集中管理,改由省级地方政府管理。</h1><h1> 眼看国家政策在调整变化,这时洛阳市政府还想积极促成中央卫生部原规划由武汉医学院援建洛阳医学院项目的落实,委派时任洛阳市卫生局局长刘建甫前往武汉医学院商谈。</h1><h1> 以前部属部管的武汉医学院现在中央放权归地方管理,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利益驱动,湖北省就不同意牺牲本省武汉医学院的优势资源和利益分配给外省。</h1><h1> 经过多次协商,1958年6月,最终达成武汉医学院选派药理学教研室讲师张覃沐,微生物学教研室讲师徐友梅;病理解剖学教研室讲师祝庆蕃;生物化学教研室讲师张国霖四人首批援洛。</h1><h1> 1959年8月,武汉医学院再次选派留美博士、内科主任吴宝珍教授;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讲师张平本;寄生虫教研室讲师徐秀芬;临床外科教研室讲师胡荫浩;劳动卫生学教研室讲师杭敏逊;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旦功漫;协和医院护士长曾望荣、副护士长吴潮芳,护士陈建墉、陈妙璿等人援洛。</h1><h1> 随后洛阳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星桥、副院长刘建甫、院办公室主任宋志杰(原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卫生处处长)、涧西医院院长邵浩生(第一任涧西医院院长)、副院长霍荣陞(原洛阳市税务局第二副局长,“文革”后期任洛阳市卫生局局长)等负责人商议,尽快取得中央卫生部的支持,从全国各地招聘各专业技术人才,以便搭建基本框架。</h1><h1> 商议决定委派宋志杰主任、霍荣陞副院长、病理祝庆蕃讲师、外科王承炎医师(1956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四人北上进京,向中央卫生部汇报洛阳医学院筹建情况,并争取卫生部给予大力支持。</h1><h1> 为了能得到卫生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照顾,宋志杰一行就安营扎寨长住在河南省政府驻京办事处,天天往返于卫生部和各高校之间,终于敲开了成功的大门,获得卫生部的支持,分别向北京大学、北京医学院、协和医学院、南开大学、外交学院等多家知名高校开出对口支援公函。</h1><h1>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传颂“愚公移山”,是愚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这种顽强精神感动了上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宋志杰一行发扬愚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精神,历时近一个月,终日奔波在各院校之间。</h1><h1> 正是他们这种锲而不舍的意志,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感动了院校,先后从北京医学院聘请来了留美博士、微生物学教授黎希干;留美学者、口腔外科主任张光炎教授;药理学副教授吴燕宝;生理学教研室讲师王雨若;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讲师吴景兰;口腔学讲师刘俊。</h1><h1> 从北京协和医学院聘请来了公共卫生系教授查良仲;解剖教研室讲师郑镇恶;放射科医师李鼎九;北京外交学院政治经济学讲师段黎明;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讲师董式珪;北京大学生物学研究生黄梅、杨光华。</h1><h1> 从河南医学院聘来了公共卫生教研室主任周肇岐副教授;从河南省结核病院聘来了内科主任阎鼎铭(原河南医学院内科副教授);1960年又从省结核病院调来1955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黄寿吾医师等。</h1><h1> 王者,受天命而王天下者;荣耀,良好的名誉;王者荣耀攻略,就是他们招聘的法宝。以后在全国各地又陆续聘请了120余名教授、讲师、助教,支援河南教育事业来到洛阳,创办洛阳医学院。</h1><h1> 多少次的失败是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多少个遗憾是因为中途自己放弃。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坚持就会获得成功。</h1><h1>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可别小瞧了支援洛阳医学院建设的这些人物,他们貌似寻常,实则独具匠心。可谓藏龙卧虎,深藏不露。个个身怀绝技,各显神能。</span></h1><h1> 仅论医学造诣和知名度,黎希干是我国著名的细菌学教授,早在1937年就随同国际联盟外国专家制造过大批霍乱、牛痘和斑疹伤寒疫苗。建国初期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委理事、副秘书长,1955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理事长。</h1><h1> 吴宝珍教授早年留美博士,1948年南京中央医院内科副主任,1949年武汉协和医院内科主任。</h1><h1> 张光炎教授是当时中央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主持的中央保健局成员之一,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首长的牙科保健医生。</h1><h1> 周肇岐副教授是194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首任公共卫生教研室主任。</h1><h1> 李永昌是中南局卫生部技正(相当于总工程师职称)。</h1><h1> 吴燕宝年仅 39岁,是才华横溢脱颖而出年轻的药理学副教授。</h1><h1> 再论家庭背景显赫,有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长子嫡孙、郑镇恶讲师。有我国著名医学家,1928年留德博士,1930年河南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阎彝铭(阎仲彝)教授的堂弟阎鼎铭副教授。</h1><h1> 当然,也有不乏医学专业以外的名家大师,比如外语教研室的李廉恕讲师,她英语、俄语口语一流。洛阳医学院撤销后,回到了中国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苏联文学研究室工作。</h1><h1> 李廉恕翻译出版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很高的前苏联名家大作的长篇小说。《活着,可要记住》1997年获苏联国家奖金,(瓦・拉斯普京著,1978年译);《拉斯普京小说选》(1982年译),《论俄国当代文学衰落的原因及其新流派》(1989年译)等作品。</h1><h1> 当时从大城市来洛阳支援医学院建设讲师以上人员,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响应学校的号召,听从组织分配,支援内地建设来的;第二种,家庭出身成分高,在反右整风运动中受到惊吓者(家属除外);第三种,学派之争争芳斗艳,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者。</h1><h1> 1957年6月至1958年8月,一场席卷全国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反右运动刚刚结束。一些人的父母或昔日的同事在“大鸣大放”中,在鼓励动员对党提出批评和建议后,被曲解为乘机对党对社会主义猖狂进攻。一转眼被打成了右派,遭遇撤职,批斗,被勒令流放到偏远山区或边疆劳动改造。</h1><h1> 一部分刚躲过了此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回眸那惊恐的一幕,仍惊心动魄,心有余悸。“界乎右派分子和中右分子之间的疑似分子”虽然未被划成右派,却亦即为本单位“内控右派”。</h1><h1> 解放前能上起大学的人,基本上都是家境殷实富裕的家庭,这些人没一个出生在“无产阶级”家庭。时逢筹建洛阳医学院,卫生部要求各地支援洛阳建设,一些“右派”和“内控右派”,家庭出身不好或海外留过学有“历史问题”的讲师、教授被拟定为遣散对象。领导找你谈话征求意见时,谨慎至极担惊受怕,唯恐一不留神说错话了祸从口出。表态无一例外都是豫剧《朝阳沟》中栓保所唱的那句经典戏词:“党叫干啥就干啥,绝不能挑肥拣瘦讲价钱”。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也是那一代人的共同思想境界。</h1><h1> 从哲学这门学科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存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争论。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意识决定物质。学术之盛,学派之争,却往往也会诱发出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这也是一些人离开原单位,愿意支援洛阳医学院的因素之一。</h1><h1> 有一部分名牌大学毕业生,也是因出身有问题,右派或有右派言论,被贬谪到洛阳的。</h1><h1> 怕什么,来什么。越担惊受怕,就越祸起萧墙。哎!真是应验了“墨菲定律”(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医学院马文昭教授(左)</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在指导吴景兰讲师做组织切片(1957)</h5> <h1> 洛阳医学院在短时间内能招募到这么多大牌人物,跟刘建甫、宋志杰制定的重人才,轻出身,聚才华,谋发展的招聘理念分不开。博拥穹宇之才,广觅华夏之职,招聘的条件只看学历和能力,不歧视家庭成分和历史及政治面貌。别单位想甩的包袱我要,出身不好的洛阳医学院给你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一时间,洛阳医学院名师荟萃,大咖云集。<br>  刘建甫又把当年河南省分配到洛阳市的医学类应届毕业生,全部截留在洛阳医学院,充实基础部各教研室的力量。<br>  据采访建院初期的老人们回忆,洛阳医学院筹建初期,刘建甫主内,负责全面。宋志杰主外,负责招人。洛阳医学院从一穷二白到人才济济,刘建甫、宋志杰功不可没。日后,河南医学院也从中受益匪浅。<br></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b>刘星桥</b>(1918.04~2007.09.16)</h3> <h1>山东省成武县人,1941年7月加入共产党。<br>1945年6月~1948年7月, 在山东省巨野县先后任区宣传委员、民教助理、秘书科员、副区长;<br>1948年8月~1951年5月,任河南省虞城县民政科、教育科副科长、科长;<br>1951年6月~1954年8月,任虞城县公安局长、中共虞城县委委员、虞城县委副书记;<br>1954年9月~1958年7月,任洛阳市第一区、老城区区委副书记、书记;<br>1958年8月~1962年8月,任洛阳医学院党委副书记;<br>1962年9月~1970年6月,任洛阳卫校党委书记;<br>1970年7月~1979年5月,任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党的核心组成员、党委书记;<br>1979年6月~1983年1月,任洛阳市委党校党委副书记;<br>1983年2月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br></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b>刘建甫</b>(1925~1981)</h3> <h1>河北新乐县人,共产党员,行政13级干部。<br>1940年参加八路军;</h1><h1>1943年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毕业后在部队从事医疗工作,任华北第三军分区机动医院院长;</h1><h1>1949年从部队转业,任平原省新乡市卫生局局长;1955年任洛阳市卫生局局长;</h1><h1>1958年任洛阳医学院副院长;</h1><h1>1959年8月在开展“反右倾整风”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降职三级贬谪到白马寺正骨医院;</h1><h1>1963年任豫北医专校;</h1><h1>1969年任洛阳卫校附属涧西医院革委会副主任;1981年因病在涧西医院逝世。<br></h1> <h1>  洛阳医学院仓促上马,事先都没有来得及进行校园选址和规划设计。而是利用位于涧西医院对面,一家外迁的建筑公司遗留下来的一栋四层高的筒子楼,三栋三层高的单元式宿舍楼,因陋就简先上马,后配鞍,基础设施再逐渐完善。<br>  1958年6月,武汉医学院首批支援洛阳医学院的人员来到的时候,这家建筑公司的房屋建筑还没有全部移交,来洛人员临时下榻在拖拉机厂附近的宾馆。之后搬到涧西医院一楼住宿,在营养食堂就餐。</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祝庆蕃、陈建墉夫妻在洛阳医学院家属楼前留影(1959)</h5> <h1>  新建的洛阳医学院移交时校园连院墙都没有,楼前楼后地面坑坑洼洼,遗留着建筑施工时的砖头瓦块。路基没有硬化还是土路,土路两旁稀稀拉拉栽了一些树苗都没有成荫。建筑工地的简易公棚还未拆除,周围是一片荒地,从远景看就是一处还没有全部建好的建筑工地。</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1年春节洛阳医学院部分领导和老师在家属楼前留影</h5> <h1>  在大干快上的大跃进年代,洛阳医学院在师资不齐,缺少实验设备,未建教室和校舍,在高校招生录取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决不能坐等条件成熟,决不等万事俱备再迈开脚步。而是坚持勤俭办学的原则,利用现有的一栋移交的筒子楼(走廊两头是门,楼中央没有门),因陋就简的一层当办公室,二、三层当教室和教研室。</h1><h1> 他们这一代人在工作上不怕困难,在环境上不怕恶劣,在条件上不怕艰苦。迎难而上砥砺前行,齐心合力不辱使命,硬是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了洛阳医学院如期开学典礼。</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医学院开学典礼暨欢迎新同学大会(1958.10.06)</h5> <h1>上联:听党话团结紧 共同建设好我们的新学院<br></h1><h1>下联:反右倾鼓干劲 争取思想学习劳动三丰收</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医学院开学典礼全体教职工216人合影(1958.10.06)</h5> <h1>  学校刚开学,各项基础教学和实验室设施都不完备,上小课就在筒子楼,上大课就在还没有安装联排座椅的阶梯教室。</h1><h1> 据58届新生回忆,刚入校时没有学生宿舍,就住宿在学校附近一栋楼里。开始没有床就睡地铺和通铺,后来条件好后才有了每间住8人的上下双层床。</h1><h1> 困难时刻,北京医学院无偿调拨了 14个大木箱的实验仪器,武汉医学院无偿赠送了一大批医学书籍、实验材料和人体解剖用的尸体标本,并帮助进修教辅人员。前期教学是照本宣科武汉医学院的讲义,实验课与北京医学院的实验课内容如出一辙。</h1><h1> 当时洛阳医学院尚未调配化学课教师,化学课程由河南医学院化学教研室樊惠远讲师往返于郑州和洛阳两地之间代课。无偿的支援,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给这所新兴的洛阳医学院鼓起度过难关的勇气,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学前解剖教研室张平本讲师(左3武医)带领唐炳忠(左1湘雅助教)、温天永(左2河医助教)、张建中(左4洛医技术员)去武汉医学院接收尸体标本和图书</h3> <h1>  因洛阳医学院成立时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已经结束,经请示河南省教育厅同意,洛阳医学院首届招生,只能从当年落榜生中挑选出200余名“可教育好子女”当新生。在当时的环境下,历史清楚是高考录取的首要条件。根红苗正,三代贫农,革命家庭的子女都被优先录取了。落榜生大部分都是家庭出身不好,主要亲戚社会关系复杂的考生。</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医学院1959年建设社会主义改造誓师大会</h5> <h1>  在那个重家庭出身,天天讲阶级斗争的年代,由于受“左”倾错误路线的严重影响,在高考录取的标准上,存在着严重的“唯成分论”倾向。多少有志青年受家庭出身不好的羁绊,即便高考成绩已达到或超过录取分数线,也会在政审时被拒之门外。</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8年河南省医学院校招生文件【人卫招字第2号】(1958.07.25)</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省1958年高、中级卫生教育招生名额附表一(1958.07.25)</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省1958年高、中级卫生教育招生名额附表二(1958.07.25)</h5> <h1> 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7年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国家急需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又红又专”,“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br> 为贯彻落实这一任务,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人事局,河南省卫生厅联合出台了《关于1958年河南省医学教育招生及各类卫生人员(行政)进修选考办法》(人卫招字第2号)。办法要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满足广大劳动人民对医疗保健事业的要求,必须本着积极的大量的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贯彻执行阶级路线,向工农开门,扩大工农成分,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的卫生干部队伍。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讲,在大跃进的要求下,要充分的发挥现有学校的潜力,积极的培养现职干部队伍,适当的招收一些应届毕业生及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社会青年,使他们通过学校教育,具备一定的马列主义水平,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文化、医学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医药卫生专门技能,全心全意的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br> 1958年招生文件上公布的招生名额,洛阳医学院卫生本科招收90人,医疗本科招收90人。并规定“在最近两年内连续为县(市)以上的先进工作者或模范,其身体健康,其文化程度为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者,可由原单位保送医疗本科或各专科”。<br>  从招生文件的相关规定上明显的可以看出,在政策上倾斜照顾在职干部“调干生”报考,只适当的招收一些应届毕业生。报名条件:“历史清楚、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身体健康”。<br>  洛阳医学院招收的落榜生,其实高考分数并不低,只因家庭出身不好,或因直系或旁系亲属中有人解放前当过旧职员,参加过国民党或军队,有海外关系,参加过各类“会道门”帮会等。亲属当中如果符合其中任意一项这种社会关系和政治面貌,考生政治上就会受到不公正对待。所以这些的落榜生被当作“可教育好子女”意外补录后,激动得热泪盈眶,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上大学的机会,表示要扎扎实实地读书,学好本领,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医学院580053号学员证(58级)</h5> <h1>  据资料显示,洛阳医学院招生数量如下:1958年招生医疗本科90人,卫生本科招生90人,实招184名新生,附属护士学校招生88人。</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官网截图(2020.01.17)</h5> <h1>  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官网显示,洛阳医学院“是当时河南省仅有的两所本科医学院之一”。据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人事局、河南省卫生厅1958年7月25日联合发布的【人卫招字第2号】医学院校招生文件显示,河南省当时有六所医学院校在招收本科学生。</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58级同学助学金名单(1960.10.24)</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58级同学各班干部课代表名单(1960.10.06)</h5> <h1>  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洛阳占了7个,分别是: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轴承厂、洛阳铜加工厂、河南柴油机厂、洛阳耐火材料厂、洛阳热电厂。这些援建项目全部规划在远离洛阳明清老城区,当时还是一片荒野的涧河以西,故名涧西区。援建项目在洛阳的先后落户,奠定了洛阳重工业城市的确立。</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筹建洛阳涧西医院请示报告(1954.05.10)</h5> <h1>  为配套新兴的涧西工业园区数十万名职工和家属的医疗保障设施,1954年5月10日,河南省卫生厅王太钧厅长,签发了向中央卫生部呈报“拟在洛阳建立200张床位的综合性医院请示”报告,即洛阳涧西医院。在涧西医院大楼未竣工前,为方便职工和家属就医,利用现有的条件,1956年3月在医院筹建处旁建起几间平房,开设了涧西医院临时门诊部。</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涧西医院临时门诊部(1956)</h5> <h1>  洛阳涧西医院经过两年的基础建设,1956年9月,一座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一楼为门诊,二楼、三楼为病房,设有四间手术室的集门诊部、住院部及行政办公为一体的王字型大楼竣工。</h1><h1> 1956年10月20日,洛阳涧西医院隆重开业。洛阳市市长朱轮、谢黎(女)出席了开业典礼并讲话,市长朱轮为洛阳涧西医院开业剪彩。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治医师纪东江(1913.01~2004.05),调洛阳涧西医院任外科首任主任。</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6年9月竣工的洛阳涧西医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涧西医院(1960年元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涧西医院演变成了河科大一附院(2019.12.29)</h5> <h1>  成立医学院,必须要具备与其规模相适应的临床实习教学医院。说来也巧,无意间洛阳医学院与涧西医院两家仅一线之隔的巧合,联成附属姻缘。</h1><h1> 1959年1月4日,经报请中共洛阳市委批准,已颇具规模又近在迟尺的洛阳市涧西医院,顺理成章的更名为洛阳医学院附属涧西医院。</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涧西医院外科合影(1958)</h5> <h1>2排右3为涧西医院外科主任纪东江(原河医外科主治医师)。</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涧西医院内科合影(1960~1961)</h5> <h1>2排左5为涧西医院内科主任吴宝珍教授,来郑后任河医大内科副主任。</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光炎教授(左1)在涧西医院为烧伤病人植皮,</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郑后任河医整形外科、口腔科教授(1959.03)</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涧西医院护理部工作的徐家兰主任</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郑后任河医护理部主任</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医学院58级学生郑玉明</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涧西医院轮回实习鉴定教师评语(1962.02)</h5> <h1>  1959年下半年,洛阳医学院第一届领导班子配齐到位。洛阳市委常委、副书记王天铎兼任院长。洛阳市委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光调任党委书记。刘星桥任党委副书记,李永昌任副院长,徐辉任组织部长,宋志杰任办公室主任,王洪光任团委副书记,袁大斌任教务科科长。编制教职工240人,其中教师128人。</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院初期的建设者</h5> <h1>左起:××、杭敏逊、××、段黎明</h1> <h1>  从1959年到1961年,受“浮夸风”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耕地遭受到干旱和洪涝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歉收。这一时期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饥荒,导致大量人口因饥饿而死亡。吃不饱饭,常用野菜叶、榆树叶、榆树皮、各种植物茎,野生果实等代食品勉强充饥。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绝大部分人都患有因饥饿所致的浮肿病,个个面黄肌瘦,腿脚粗肿。用手指按一下小腿或脚脖,就是一个深坑,很长时间无法弹起。</h1><h1> 到了1961年低标准时期,粮食供应减量,正是学生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容易饿。食堂定量供应吃不饱,就开饭前先喝水再吃饭,这样肚子容易饱。馒头用开水泡涨吃,米汤等饭桶见底了再去买,这样水少米多汤稠。</h1><h1>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洛阳医学院,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招生计划仍未减少,1959年招生180人,1960年招生180人。勒紧腰带肚子饿得仍咕咕直响的日子保命要紧,谁还有心思报考大学,1961年只招收了91人新生入学。在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学校也因经费匮乏,无奈不少实验课终止进行。到了1961年低标准时期,迫使学校最终只能选择停课一年。放假回家后一些学生因饥饿所困,就再也没有返校而失学。</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医日语学习组结业留念(1962.04.01)</h5> <h1>  1961年学校停课后,教师们整天无所事事,学校就组织由外语教研室给教师们在校学习英语、俄语、日语,等待观望。</h1><h1> 迫于生存,洛阳医学院组织教职工和雇佣当地农民,利用校园闲置的荒地开荒种地,开展生产自救。种红薯,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秋收后粮食分给职工,缓解粮食不足,弥补缺粮的窘况。后期还建养猪场,改善职工和学生食堂伙食。</h1><h1> 据病理教研室祝庆蕃主任回忆录记载,1959年8月,他家随第二批武汉医学院援洛人员迁洛阳后,分配到二号楼一楼一套两室一卫一厨的单元住房。屋后有一块空地,他们夫妻开荒种地,种一些蔬菜补贴一家人粮食紧缺。</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职工在校园开荒种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校园里建养猪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职工开展生产自救</h5> <h1> 高等教育领域突飞猛进的“大跃进”办学规模,超过了国民经济所能承受的能力。为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br> 教育部为贯彻执行“八字”方针,1961年7月,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决定压缩院校规模。1961年12月,教育部再次召开全国高、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决定对院校进一步通过缩小、合并、停办的方式,对院校进行压缩调整。1962年4月,教育部第三次召开全国高、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做出要“大幅度裁并高等学校,特别是专科学校。保留下来的高等学校要逐步缩小规模”的决定。<br> “1958年以后,我国教育事业曾经出现过一次盲目大上的局面。由于事业发展过快,规模过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也超过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条件,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1961年和1962年,国家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几次调整,大幅度裁并了高等学校(特别是专科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摘自教育部(84)教计字255号文件)。<br> 通过调整,1961年7月,全国高校压缩至845所。1963年底,再压缩至407所。在校学生由96万人,压缩至75万人。河南省1957年仅有高等院校7所,1960年雨后春笋般增加到67所。通过裁减保留12所,撤销55所。<br> 国家因财政困难,1962年5月25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进一步调整教育事业和精简学校教职工的报告》,根据指示精神,制定了压缩城镇人口政策。对公职人员和市民户口实行压缩, 劝退大批家属和城市闲散人员回乡,户口被迁往农村, 充实农业生产。加上苏联专家撤走,援建的很多工厂项目被迫下马。<br>  这一年,圆梦大学的同学们踌躇满志,都在拼命学习。她们幻想着再过两年贫瘠的校园就会变成美丽的花园,憧憬着洛阳医学院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学,将会筑起一座座窗明几净的教学楼。正值青春的她们,充满激情,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无限的遐想。<br>  美好的大学生涯才开始第二年,校园里悬挂着“美好的大学生活,我们将在九州牡丹花城一起度过”欢迎新生入学的横幅还在风中摇曳。寒风中驻足凝视这些开始褪色的标语,多少次我曾叩问自己,苏联撕毁合同,断绝经济援助,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加上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接踵而来,难道真会葬送我们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医学院教职工在龙门石窟(1960)</h5> <h1>  段红燕深情回忆说:这是她第一次去龙门石窟,所以印象特别深。长辫过腰,是那个年代美丽的象征。台阶中间小孩后面头梳乌黑麻花大辫子的,是她妈妈郭银凤。左边是她爸爸段黎明,右边是内科主任吴宝珍教授。</h1><h1> 妈妈右手拉着我弟弟段红利,妈妈前面是我妹妹段红秋。坐在第一排台阶中间那个身穿漂亮“布拉吉”的就是我。她自豪地说,那年期末考试我考了双百分,爸爸在北京买了这条“布拉吉”,奖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h1><h1> 杭庆华指着照片激动地说,右后上角抱小孩的是她爸爸杭敏逊,左边是他妈妈陈翠玲。</h1><h1> 吴乃刚说杭敏逊叔叔下面是他妈妈吴景兰,他妈妈左边是罗坤仪阿姨。</h1><h1> 张瑛指着坐在第一排台阶上那四个小孩说,左一那个穿高筒袜、黑皮鞋的小资女孩就是本公主,呵呵。第二排左五是她妈妈吴潮芳。台阶中间小孩后面站立的那排,段黎明伯伯左边戴眼镜的是她爸爸张覃沐。</h1><h1> 60年前,跟随洛阳医学院组织一起去龙门山游玩,礼佛三拜卢舍那大佛的情景,在脑海里点滴闪现。</h1><h1> 60年后的今天,当再次看到这张久违的老照片,泪水滑下我的脸颊,淋湿了整个秋天。没想到这张龙门石窟合影照片,就真成了洛阳医学院“最后的晚餐”,永恒的留念。爸爸妈妈如果在天有灵,看到60年后的今天,河医还能把他们想起,孤单不会被丢下,我心的泪珠晶莹如花。</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医学院教职工游白马寺(1959.05.02)</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医学院教职工游龙门(1960)</h5> <h1>左起:王雨若、××、郑镇恶、××、××、黄梅?、徐秀芬,张覃沐、吴燕宝、××</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洛阳医学院教职工合影(1960)</h5> <h1>前排左起:××、××、郑镇恶、祝庆蕃、徐柏年</h1><h1>后排左起:××、××、王雨若、××、××、张平本、张覃沐</h1> <h1>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力虚弱,校园里已有传闻洛阳医学院要下马的风声。那些从大城市来支援洛阳医学院的专家教授,还未来得及施展乾坤才华,铸魂盖世史篇,讲百课经典纵横山海经纬,育千万学子驰骋天地之间,窝还没有暖热就面临世路茫茫无尽头,只能豪歌一曲万里晴。</h1><h1> 那些因“家庭成分”不好上大学政审被拒之门外,后又因扩招意外补录的幸运落榜生,那些出身寒微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圆梦成真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说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跳出农门。大学毕业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相当于有了“铁饭碗”。风闻洛阳医学院要下马,难道起点便是终点?徘徊在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的学生们,个个提心吊胆,人人自危。前途难以预测,出路未卜渺茫。</h1><h1> 躲过了“家庭成分”,扛过了昨天,却没逃过高校压缩的厄运。该来的想躲都躲不掉,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终于洛阳医学院要下马的传说变成了现实。建院仅四年,连首届学生都没来得及毕业,就要卷铺盖走人。闯进我心窝里的洛阳医学院,仿佛是一场梦,转眼成空。</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60年代初期建筑的基础部教学楼</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经过改建门廊后的原基础部教学楼(2019.12,29)</h5> <h1>  上海市场北面当时都是荒地,在靠近山坡市政府批给洛阳医学院约500亩地,用于建筑基础部教学楼和校舍。1961年基础部教学楼主体结构已经盖到三层,遭遇资金断链,无力继续投资,工程建设陷入停工状态。</h1><h1> 原基础部教学楼门廊是四根立柱,后来经过改建后两边各增添了一根立柱,使整个门廊更加富丽堂皇。原建筑外观充分体现错层,富有层次感的多立面屋檐,被改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平线屋檐,掩盖了原设计构思。镶嵌在楼顶屋檐下崇高庄重的“洛阳医学院”五个浮雕大字,伴随着梦碎的无奈被铲除掉,后来被“5号楼”楼牌取代。</h1><h1> 据当事老人讲,阶梯教室建成后,也因资金短缺没装联排座椅。平时开会和学生上课,都是自己搬凳子。至到学校被撤销,他们挥手离开洛阳医学院时,也没有安装。回头一眸,这座基础部教学楼和学生食堂,仍是没有封顶的半拉子工程。</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洛医改名卫校时,阶梯教室还没有安装连排座椅(1962.08.16)</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涧西医院邵浩生院长在食堂主持开会</h5> <h1>  建院初期,简陋的食堂摆放几张方桌,吃饭连那种一个凳子能坐三个人的长条凳子都没得坐。家住在家属院的,开会还带来个小凳子坐坐,家不在家属院住的,开会只能站着或蹲着。</h1><h1> 照片右上那块小黑板,上边用粉笔写着菜谱和价格。小黑板下方墙壁上那三个窗口,是买主食和打菜的窗口。</h1><div><br></div><h1>未完待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