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君的美篇一一那年回家的记忆

南君

<h3>  春节将至,媒体都在谈论春运的话题,这使我想起去农场后第一年春节回家的艰幸往事。</h3><h3> 离别家人,离开从小长大的城市,怀着豪情和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作为老三届知青的我们是68年11月底到达农场的。环境的艰苦、文化的匮乏,现实很快使我们失去了盲目的激情。看着已下乡三年多的盐城老知青,心中不免怀疑这广阔天地是否可以"大有作为"了。但这疑虑谁都不敢有所表露,否则轻则批判,重则打成"小反革命",进"牛鬼队"去改造。我队的一位盐城女知青就因为说了:"刘少奇说过知青下乡锻炼几年可回城"而打成"小反革命",遭受身心的折磨。听说春节可回城过年,暂时冲淡了对现实的思量,盼望回家探亲的喜悦充滿每个人的心头。</h3><h3> 于是,在难得的十天一次的休息日,几个同学相约去县城镇上去采购农产品。那个年代城里的商品供应是极端缺乏的,什么都要凭票限量供应的,能带些花生、鸡蛋、活鸡等农产品回家,城里人羨慕得很,且价格又便宜。记得当年五元可买一只大活山羊呢。几个同学说好,谁先醒就叫醒大家。从我队到县城合德镇有四十几里地,听说走小路可抄近点,那晚月色明亮,刮了一天的寒风入夜停息了,泛着盐碱的路面和旁边的小河朦胧中溶为一色,同学差些误入河中。经过一大河,叫醒船工,过了渡口离县城不远了。也不知出发时是几点,到合德天还未晓,微弱的街灯还亮着,当时我们连队还未通电呢。</h3><h3> 逛完早市,买好东西,背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回程更感脚步沉重不堪,回到连里已是傍晚了。大家都筋疲力尽,但看着一堆"胜利成果",心中颇感欣慰。</h3><h3>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连续下了近半个月的大雪,气温在零下十几度。回城挥亲出发的那天,天气虽放晴了,但田野里白雪覆盖。走的前一晚,食堂蒸了许多大馒头,作为路上二天的干粮。回家的喜悦使大家很早就醒了,整理行包,准备出发。不知什么原因,通知上船地点由场部改在农场南面的洋马港,这样就比到场部黄沙港要多走十多里。但回家的渴望再远的路大家都不在乎了。</h3><h3> 出发时,早上的土路还未化冻。走过分场部拐上向南的大道后,雪后浸透了水的土路经马车、拖拉机的碾压,烂泥足有一尺深,人只能在车辙里走。看到别的连队送知青的拖拉机和马车得意的从我们身边经过,大家都羡慕不已。我和同学王国伟当年人本瘦小,沉重的行李和泥泞的道路使我们过了利民河大桥就感到力不从心了,汗水湿透了内衣,可这才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毕竟我们是刚从城里来的十六、七岁的孩子呀。想到马上可回家了,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累了在路边歇一会,渴了抓一把路边树林中的雪解渴,那时是没什么饮料、矿泉水什么的,找个装水的瓶子也难,谁有个军用水壺已是很"魁″的了,慢慢我俩落到后面了。这二十多里的路,足足走了四个多小时,这一趟路途的艰苦和劳累,至今难以忘怀。</h3><h3> 由于当时交通的落后和交通工具的缺乏,苏北农场知青回城都租用货运驳船来接送。(后来直至临海农场沉船事故致二十多人溺亡才止)。这内河驳船,货舱内不到一人高,舱底铺上一层稻草帘子。每条船要挤百多人,且行李堆放已占了不少面积。先到者占了舱内靠边的有利位置,我们只能在中间勉强坐下。待人员陆续上船到齐,巳近傍晚。拖轮拉着长长的船队开始启程。拥挤的船仓内,空间十分有限,知青中有带活鸡的,有抽烟的,甚至有烧煤油炉的,而仅有进出处木梯上方有空气交换,可想舱内环境之差了。白天虽可到仓面上透一下气,但寒风刺骨。晚上除方便外,是不允许待在上面的。目舱口为御寒用油布盖住了,此时船仓内的空气可想而知了。想来几百年前西方贩黑奴的船内也不过如此吧,好在我们只要坚持60多小时。</h3><h3> 第三天早上黎明时分,船舷的浪声渐大,船身也晃荡得厉害起来。我们上仓面一看,雾气茫茫,水天一色,原来已进入长江开始过江了。冬日的阳光透过薄云洒在江面上,泛起粼粼波光,不时可看见几头江豚(俗称江猪)在浪花中翻腾前行呢!</h3><h3> 等船过江阴船闸后,江南田野的景色让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顿时忘却了旅途的疲劳。中午时分,惠山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大家纷纷整理行李,等待下船回家。</h3><h3>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见证了那个年代持续多年的"春运"。如今交通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南苏北在地理上和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都变得越来越近了。</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愿母亲和一双儿女在天堂安好。🙏</h3> <h3>农场新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