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知识解读~对联(二)

怀念乡愁

<h3> (转录)</h3> <h3> 《对联》</h3><h3>一、对联概述</h3><h3>对联,也称对子、楹联。</h3><h3>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h3><h3>对联的种类,约分为:</h3><h3>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h3><h3>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如昆明大观楼500字楹联)。</h3><h3>对联的形式多样,主要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h3><h3>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h3><h3>一、字数相等,断句一致。</h3><h3>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h3><h3>二、平仄相合,音调和谐。</h3><h3>对联尾字的传统创作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格律诗中的联句亦然;但词中的联句,则应视平仄韵格的不同而定;在格律诗词的联句(又称律句)中,除尾字之外,其余文字的平仄对仗也应恪守格律,而这一点,却往往为许多初学者忽视或不得要领者所违反。</h3><h3>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h3><h3>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h3><h3>四、内容相关,上下衔接。</h3><h3>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h3><h3>另外,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主题。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h3> <h3>二、联句</h3><h3>格律诗(绝句、五律、七律、排律)中的对联句子,亦称联句。</h3><h3>联句与楹联(题写在门框两边的对联)之别,在于没有横批。通常字数也有限制(五字、七字等),一般不会多。</h3><h3>在撰写格律诗时,对于绝句,未硬性规定必须有对联句子(联句),但律诗的颔联(诗的第三、四句)与颈联(诗的第五、六句),则必须是字字对仗的对联!</h3><h3>好的绝句与律诗,可由二或四个联句组成,且兼具起承转合的章法,当然难度也比较大。</h3><h3>如:唐代杜甫《绝句》即由两个对仗极佳的联句组成。</h3><h3>两个黄鹂鸣翠柳,</h3><h3>一行白鹭上青天。</h3><h3>窗含西岭千秋雪,</h3><h3>门泊东吴万里船。</h3><h3>学习格律诗词,作好联句至关重要。</h3><h3>如:一首律诗,必备的颔联与颈联这两个联句,不仅占了全篇内容的一半,更蕴含着这首诗的精华所在;有些词中,特别要求必备的联句,往往或做承转、或为诗眼。</h3><h3>一些成功的诗词作品,许多作者往往是先从拟定联句而拓展开的。因而,真正写好联句很有意义,需要当作基本功来反复推敲、加强锤练、不断提升。</h3> <h3>三、对联的平仄音律</h3><h3>对联,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上下联的字数、句数以及平仄声相对仗。自先秦的对偶句到汉、南北朝时的赋、骈俪,我国古代的文人们,对于对偶声律非常注重考究。</h3><h3>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h3><h3>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h3><h3>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h3><h3>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 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h3><h3>注意:</h3><h3>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h3><h3>如:</h3><h3>生意兴隆通四海,(平仄平平平仄仄)</h3><h3>财源茂盛达三江。(平平仄仄仄平平)</h3><h3>上联中,“达”字在普通话中为平音,对仗似不合格,但在平水韵中属入声(七曷)字,仍应视为仄声字。故此联对仗应属工稳。</h3><h3>——请参见作者《格律诗词知识(一)》中的《佩文诗韵》</h3><h3>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h3><h3>对联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联、下联也要交替,即上下联相应的位置必须平仄相对。</h3><h3>字音的对仗加上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充分展现出汉语文化的深渊伟大。</h3><h3>作对联,要遵循下列规则: </h3><h3>(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叠字词除外)。</h3><h3>  </h3><h3>(二)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h3><h3>(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h3><h3> </h3><h3>(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h3><h3>(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说一事,也可分说两事。 </h3><h3>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h3><h3>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这类错误较普遍),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h3><h3>对上面介绍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四讲"。</h3><h3>即:</h3><h3>字数讲相等,</h3><h3>字音讲平仄,</h3><h3>词语讲对仗,</h3><h3>句法讲对称。</h3><h3>  </h3><h3>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h3><h3>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比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属于同意。</h3><h3>这样的联句,犯楹联创作之大忌。 </h3><h3>律诗创作中,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很不严谨,甚至可以说是误导(在以后的律诗规则中会详述)。其实,“一、三、五”有些也还是要论的,但“二、四、六分明”的原则,都完全适用于对联。</h3><h3>格律诗联句中的第二、四、六字,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若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h3><h3>平仄失调,是多数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不仅有违于格律诗联句的规则,即便在传统楹联中,也是创作之大忌。</h3> <h3>四、对联的的用字技巧</h3><h3>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技巧: </h3><h3>1、复字</h3><h3>所谓复字,就是某一个字在对联中重复出现几次。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h3><h3>2、隐字 </h3><h3>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 地表达某种意思。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h3><h3>3、嵌字 </h3><h3>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如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又如陈铭枢书赠袁雪芬的嵌字联: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h3><h3>4、叠字 </h3><h3>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h3><h3>5、拆字 </h3><h3>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如: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踏破磊桥三快石;分开出路两重山。 </h3><h3>6、合字 </h3><h3>所谓合字,就是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如: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h3><h3>7、针顶 </h3><h3>所谓针顶,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h3><h3>8、数字 </h3><h3>所谓数字,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如: 一孤舟,二客商, 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 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h3><h3>9、歇后联 </h3><h3>所谓歇后联,就是用歇后语构成的对联。 如: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h3><h3>10、同旁 </h3><h3>所谓同旁,就是将同偏旁部首的字组合成对联。如: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h3><h3>11、混异 </h3><h3>所谓混异,就是把音同或音近的字用在同一联中,以达成某种意思。如: 民国万税(岁); 天下太贫(平)。 </h3><h3>12、拟声 </h3><h3>所谓拟声,就是通过模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如: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h3> <h3>五、对联的要求</h3><h3>创作对联,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h3><h3>对联的要求如下:</h3><h3>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h3><h3>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h3><h3>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h3><h3>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h3><h3>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h3><h3>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h3><h3>4、上下联句法要一致。</h3><h3>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h3><h3>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h3><h3>5、上下联平仄要相调。</h3><h3>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h3><h3>如: </h3><h3>云带钟声穿树去</h3><h3>平仄平平平仄仄</h3><h3>月移塔影过江来</h3><h3>仄平仄仄仄平平</h3><h3>  </h3><h3>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h3><h3>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h3><h3>二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h3><h3>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h3><h3>例如:</h3><h3>窗含西岭千秋雪</h3><h3>-平-仄-平仄</h3><h3>门泊东吴万里船</h3><h3>-仄-平-仄平</h3><h3>  </h3><h3>上联中:</h3><h3>"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h3><h3>"西"与"东"是仄对仄。</h3><h3>  </h3><h3>上下联内容要相关。</h3><h3>如,明代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h3><h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h3><h3>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h3><h3>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h3> <h3>六、对联的创作</h3><h3>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h3><h3>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h3><h3>1、正对法</h3><h3>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h3><h3>2、反对法</h3><h3>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h3><h3>3、描绘法</h3><h3>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h3><h3>4、比拟法</h3><h3>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h3><h3>5、烘托法</h3><h3>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h3><h3>6、辨音法</h3><h3>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h3> <h3>七、对联的章法</h3><h3>1、比喻法 </h3><h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h3><h3>2、人格化 </h3><h3>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h3><h3>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这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h3><h3>(篆文:汤汤浩浩)</h3><h3>3、问答法 </h3><h3>由于对联有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h3><h3>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h3><h3>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h3><h3>戏台楹联是:</h3><h3>穷的富的,贵的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h3><h3>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h3><h3>又,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h3><h3>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h3><h3>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h3><h3>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h3><h3>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h3><h3>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h3><h3>泉自几时冷起?</h3><h3>峰从何处飞来?</h3><h3>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h3><h3>岭上梅子熟未?</h3><h3>座中木樨香乎?</h3><h3>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于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h3><h3>4、衬托法 </h3><h3>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h3><h3>一是侧面衬托;</h3><h3>一是反面衬托。</h3><h3>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耐人寻味。</h3><h3>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h3><h3>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h3><h3>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h3><h3>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h3><h3>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丰功伟绩来。 </h3><h3>5、对比法 </h3><h3>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h3><h3>例,郭沫若少年时戏对:</h3><h3>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h3><h3>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h3><h3>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h3><h3>6、集句法 </h3><h3>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试略举数例: </h3><h3>好雨好山兼好客;</h3><h3>宜烟宜雨复宜晴。 </h3><h3>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h3><h3>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h3><h3>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h3><h3>荻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h3><h3>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h3><h3>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h3><h3>郭沫若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h3><h3>江山如此多娇;</h3><h3>风景这边独好。</h3><h3>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中词句。</h3><h3>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h3><h3>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语句,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h3> <h3>八、学对歌诀</h3><h3><br></h3><h3>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h3><h3>虚对实,实对虚,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更足,年少今开万卷余。</h3><h3>寻义理,辩声音。呼吸务调匀。宫商角徵羽,牙齿舌喉唇。难呼语气皆为浊,易纽言词尽属清。</h3><h3>须熟习,莫闲嬉。讲解更思微。磨穿桑氏砚,坚下董生帷。一旦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h3><h3>天文 </h3><h3>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h3><h3>地理 </h3><h3>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h3><h3>时令 </h3><h3>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h3><h3>宫室 </h3><h3>楼对阁,院对宫。栋宇对垣墉。墙头对屋角,寺外对庭中。几万黄蜂寻苑圃,一双紫燕入帘栊。 </h3><h3>国号 </h3><h3>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h3><h3>姓名 </h3><h3>韩对赵,吕对申。张耳对李膺。贾山对潘岳,魏绛对陈平。萧曹汉代称良相,李郭唐朝是伟人。 </h3><h3>身体 </h3><h3>心对口,面对身。皓齿对朱唇。咽喉对肺腑,肝胆对腹心。赤面丹心诚烈士,朱颜绿鬓是佳人。 </h3><h3>衣帛 </h3><h3>襦对袜,帛对巾。束带对垂绅。罗帏对绣被,纱帐对锦茵。礼乐衣冠成上国,文章黼黻美吾身。 </h3><h3>文史 </h3><h3>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对箴规。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策时。 </h3><h3>珍宝 </h3><h3>犀对象,玉对金。宝瑟对银筝。珠璫对象筒,玉笛对瑶琴。玻璃可作床书枕,玳瑁常为食客簪。 </h3><h3>器皿 </h3><h3>书对画,碗对觥。砚匣对棋坪。藤床对竹几,晓角对寒砧。光射斗牛知剑气,志存山水辨琴音。 </h3><h3>食馔 </h3><h3>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h3><h3>果品 </h3><h3>柑对桔,榧对菱。圆眼对榄仁。荔枝对松子,都李对林檎。交梨火枣仙家品,银杏朱樱御园珍。 </h3><h3>蔬菜 </h3><h3>虀对菽,藻对萍。捋笋对采芹。春来堪剪韭,秋至便思莼。羊肚鸡跖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h3><h3>毳食 </h3><h3>酥对脆,粿对糇。米果对麻球。饆饠逾粽子,馎饦胜馒头。凡糕必用糖调粉,诸饼多将面插油。 </h3><h3>茶酒 </h3><h3>斟对酌,盏对瓶。酒谱对茶经。龙膏逾凤髓,紫笋过绿醲。绍浙宜城醪尽美,武夷阳羡品俱馨。 </h3><h3>草木 </h3><h3>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林对山茶。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h3><h3>药石 </h3><h3>丸对散,灸对针。百合对山棱。乌头对狗脊,枳壳对桃仁。甘草茯苓为佐使,黄耆白术是君臣。 </h3><h3>鸟兽 </h3><h3>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猴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h3><h3>水介 </h3><h3>虾对蟹,鲫对鳊。双鲤对三鳝。鼋羹卿指动,鲈脍客心悬。鳆鲞鲳鲨皆海味,鲥鲂鲫鳜尽膳鲜。</h3><h3>虫名 </h3><h3>虫对豸,蚓对蝇。蛤蚧对蝘蛉。螳螂对蟋蟀,蚱蜢对蜻蜓。谁信蠹鱼成脉望,始知宵烛即流萤。 </h3><h3>色彩 </h3><h3>黄对白,黑对红。碧草对青松。丹墀对紫阁,绀发对青瞳。鹅黄鸭绿分深浅,月白天蓝别淡浓。</h3><h3>数目 </h3><h3>三对五,万对千。两眼对双拳。孤灯对只眼,百世对千年。春过园林花一梦,日长苑圃柳三眠。 </h3><h3>声色 </h3><h3>声对色,艳对香。月影对星光。山形对地势,挹秀对腾芳。去国心如帆影没,思乡梦与角声长。 </h3><h3>情怀 </h3><h3>忧对喜,性对心。意气对精神。钟情对减兴,息怒对生嗔。旅客愁怀堆万斛,佳人笑靥值千金。 </h3><h3>方隅 </h3><h3>南对北,上对中。后阁对前宫。南山对北海,北斗对东风。星光灿灿皆朝北,水势滔滔尽向东。 </h3><h3>分别 </h3><h3>中对外,后对前。日下对云边。山头对谷口,室内对堂偏。户外松须凝晓露,门前柳眼锁朝烟。 </h3><h3>如似 </h3><h3>疑对信,似对如。似玉对如珠。黄云常似盖,新月竟如梭。风摇樵叶如旌曳,日照荷花似锦铺。 </h3><h3>重叠 </h3><h3>重对叠,叠对重。岌岌对融融。依依对灼灼,喔喔对雍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h3><h3>助语 </h3><h3>然对乃,且对夫。是也对非欤。散其对彰厥,乐只对刑于。圣人所谓焉耳矣,君子如期而已乎。 </h3><h3>将乍 </h3><h3>久对暂,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甚愧对何妨。横斜北斗夜将半,萧瑟西风天正凉。</h3> <h3>配乐~斯卡布罗集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