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文论选23:论曹禺戏剧对现代广播剧的影响

刘国君

之二十三<br><br><b>《论曹禺戏剧对现代广播剧的影响》 <br>作者:刘家思 原载《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0年5期 <br>【作者介绍】</b><br>刘家思,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br><b><br>【文论】</b><br> 作者认为,中国广播剧与曹禺戏剧(代表作)几乎同时问世,曹禺戏剧对中国广播剧产生了重要影响,曹禺戏剧不但成为许多电台演播的脚本,而且成为现代广播剧的创作原型,二者构成了密切的互文性关系。<br>一、曹禺的诸多剧作都在广播电台演播过。比如:1938年6月,上海的利利电台就连续播出了由银雾剧团演播的曹禺的话剧《雷雨》、《原野》、和《日出》,40年代,曹禺的《北京人》和《家》由广播电台先后播出,这5部作品成为广播话剧中播出频率最高的戏剧作品。<br>为什么曹禺的作品深受广播青睐呢?作者认为,这首先是因为曹禺的作品的独特的艺术特性决定的,他的作品扩张了话剧艺术的听觉刺激力,从听觉上给人一种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曹禺戏剧的角色分辨率强,特别适合广播剧的特点;二是语言的立体化,形成了一种发散性的、多向度的张力极强的语言特征,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三是音响效果好,有利于改编成广播剧。<br>二、曹禺的戏剧对中国现代广播剧的创作还产生了直接影响。一是现代广播剧传承了曹禺戏剧的故事模式,既立足于现实,又有一定的传奇色彩,雅俗共赏,给人以强烈的审美刺激,紧锁观众的注意力。这种承继既有整体挪移的(孙迹萍的《人为财死》照搬《日出》故事结构),也有局部承继(如天津台的《清歌一曲》、程俊的《流水寄情》部分吸取了《雷雨》情节),黎鸣的《还魂草》则取材于《原野》)。<br>三、曹禺戏剧的影响还体现在话语模式的承继上。作者认为,曹禺的戏剧具有一种容机趣(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冲突与动感于一体的话语方式,这种方式几乎成了广播剧的集体化的话语方式。这首先体现在话语组织形态上,曹禺的“三三式”结构被广播剧比较完整地吸收,强化了戏剧效果,增强了艺术张力。如《万年青》、《期待》,作者在这里对所谓的“三三式”话语组织结构,结合作品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其次是在语步上对曹禺戏剧的承继。<br>四、曹禺戏剧对广播剧的影响还表现在人物原型的塑造上。<br><br><b>【文评】</b><br>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表面上讨论的是曹禺戏剧对中国广播剧的影响,实质上却是让我们思考广播剧与话剧的关系,或者说中国话剧艺术对中国广播剧的深远影响。中国广播剧在创立之初就是脱胎于话剧,这从广播剧的名称演变上就看的一清二楚(播音剧、配音剧本、播音话剧、播音剧本、电波剧、空中话剧),曹禺作为当时影响最大的话剧作家,成为广播剧的创作导师和创作源泉是顺理成章的事,与其说是曹禺的戏剧怎么适合广播剧的特征,还不说是广播剧主动去适应曹禺,适应话剧的艺术特征,用戏剧、曹禺戏剧的品格和样板来塑造中国广播剧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其实,广播剧的“剧”的影响还有一个源头,就是中国古典戏曲和戏剧。 <br>曹禺的确与中国广播剧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不仅仅体现于解放前,而且体现于解放后。曹禺对广播剧也是情有独钟,而且对广播剧的艺术特征把握的很准,很有理论见地。1981年出版的《广播剧选》,曹禺欣然做序,在序言里,曹禺准确地帮我住了广播剧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情感性和想象性。他说:广播剧“触动人的情感深处,使人心驰神飞,使我们的世界在闭目静听中,化成万千生动的面貌”。“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神奇的语言和音乐,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里中。”“诗有多少意境,广播剧就有多少意境。”这也可以看做是曹禺与广播剧的心有灵犀吧,可惜的是曹禺没有创作过一部广播剧,不知道这是曹禺的遗憾,还是广播剧的遗憾,否则我们在今天可能会对广播剧有更深刻的认识。<br><b><br>【文选】</b><br>首先是角色分别率强。广播剧因为收听的要求,所以,剧中人物不仅数量的多少受到严格的限制,而且人物的性格也要便于分辨。在收音机里,有六个以上的剧中人的声音就不易分辨,四个以上的人同时对话就会使听众混淆不清。如果人物性格接近,说话的方式相似,区别度不高,听众就会分不清是谁在说话,这就会影响接受效果。因此,好的广播剧人物都是比较少的,主要角色一般都不多于六人,而且性格的区分度大。曹禺戏剧正是这样,不仅角色很少,而且人物的个性差异大,听起来具有很强的区分度,便于收听,适合广播剧的要求。<br>其次是语言的立体化。曹禺不仅将语言看成是话剧的三个决定要素之一,还认为,“要教人听得见”是戏剧抓住观众的三大方法之一。曹禹戏剧语言有什么特征呢?如果从听觉效果来看,最大的特点是立体化。所谓立体化,是指曹禺戏剧的语言是一种发散性的,具有多向的艺术张力的语言,它不是停留在单向的指征上,而是具有多向的意味和暗示。一般情况下,曹禺戏剧语言不仅能告诉听众人物外在的行动路线,还能够告诉受众人物行动的指向和强度;既能彰显出人物的性格,又能泄露出戏剧的情节线索,还能展示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物内心的活动。这样,受众听了以后,能够把握戏剧的全貌。曹禺戏剧语言的立体化,打造了很强的声像特征,具有强烈的听觉刺激力,奠定了搬上电台演播的基础。<br>第三是音响效果好。广播剧作为一种声音戏剧,舞台剧中人物线性对话主导的模式不能适应其内在要求。在广播剧中,人物的对话必须与音响效果的配置完美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功能场作用于受众,才能实现创作目标。因此,音响效果在广播剧中非常重要。曹禺非常重视音响效果的功能,不仅能够提炼一种贯穿全剧始终的音响,如雷雨、打夯声、鸽哨等等,还能根据特定的情景,赋予一种生活化和自然化的影响,强化收听效果,扩张了广播收听的空间呼应力。<br>正是这样,曹禺戏剧才具有了适于广播剧的内在特征。搬上电台就可直接演播,受众不要看表演也能够受到吸引,受到感染。<br><b>(lgj202001170731)</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