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与微循环探析

袁晓光(神奇耳穴治百病)

<h3>脾与微循环探析</h3><h3><br></h3><h3>徐春梅</h3><h3><br></h3><h3>(河北省宣化县中医院 宣化 075146)</h3><h3><br></h3><h3>【关键词】 脾;微循环</h3><h3><br></h3><h3>【中图分类号】 R256.39;R331.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619(2006)07- 551- 02</h3><h3><br></h3><h3>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显然不能与现代医学的形态学器官相匹配。但这些功能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通过理论探索和多年临床实践印证,笔者认为,支配脾的众多生理功能的物质机础是现代医学的微循环。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h3><h3><br></h3><h3>1 脾主运化与升清</h3><h3><br></h3><h3>主运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升清是对运化功能特点的描述。《中医基础理论》(第5 版教材)认为“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运至全身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但是,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全身”。“运化水液,也有人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而问题的关键是水谷和水液的吸收、转化、转输和布散是在什么部位、怎样完成的。</h3><h3><br></h3><h3>1.1 水谷精微的化生 如上所述,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的功能,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化物功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吸收功能,即通过小肠黏膜的微循环,将对人体有用的各种物质吸收入血,而成为精微物质。就是说,小肠黏膜的微循环是脾化生水谷精微的具体实施场所。</h3><h3><br></h3><h3>1.2 精微物质的转运输送 关于精微物质的转运输送,《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从以上经文不难看出,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形成之后,一部分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肝等组织器官,在心肺等的参与下,化生气血津精,然后布散全身;另一部分则通过脾的“散精”作用,直接布散到全身,充养脏腑、组织。就是说,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无不在不同的角度,范围与深度上参与了这类转输和布散功能。也可看出,水谷精津是进入“经”或“脉”,并通过“经”或“脉”的循行,布散到各脏腑组织的。就是说脾的转输和布散功能的物质承担者是“经”和“脉”。</h3><h3><br></h3><h3>2 经、脉、血络与微循环</h3><h3><br></h3><h3>经、脉运行气血,各有所侧重。经,主要运行经气;脉,主要运行血液。但在中医学形成之初,往往混称通用。以上所引《内经》各段经文,可为佐证。作为运行血液和水谷精津,执行营养功能的通道,主要指血液循环系统。在此意义上,经、脉当分血脉和血络。有学者认为,血脉包含了解剖学的“血管”的概念,主要指主动脉、肺动脉干及其发出的较大分支[1]。其作用主要是快速、线形通行气血,并无营养作用。血络是指血脉的细小分支与延续,它将血脉连接起来,使血液形成循环回路,它从血脉分出后,象树枝一样逐级细分,以至象网络一样遍布全身,将所承载的主要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的气血津精,转输和布散到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最终实现其营养目的。有不少学者认为[2],中医的血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微循环。这样看来,脾所主的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主要是在全身的血络也即微循环中完成的。也就是说微循环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功能的实际物质承担者。</h3><h3><br></h3><h3>3 脾统血</h3><h3><br></h3><h3>中医基础理论(第 5 版教材)认为“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说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起,这里的脾,显然也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形态学器官,而是与现代医学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的数量与质量,凝血机制异常也即微循环功能障碍密切相关。《难经·四十二难》谓“脾裹血,温五脏”,脾裹血,血存在于脾中,血液流动,温煦五脏,在此如果将脾理解成毛细血管或微循环,这句话便很好解释,若不作此解,温五脏便难以顺理成章。</h3><h3><br></h3><h3>另外,《素问·五脏生成》谓“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是说口唇的色泽是脾主运化功能状态的反映。在现代医学看来,口唇是微循环比较外露的部分,其色泽也是微循环功能状态的反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脾与微循环密切相关。</h3><h3><br></h3><h3>4 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h3><h3><br></h3><h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即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运至全身的功能。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的运化功能强健,才能为化生气血津精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为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脉皮毛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并维持其正常结构。</h3><h3><br></h3><h3>由脾的运化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理变化几乎涉及所有临床系统。若脾失健运,化源衰少,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于濡养,便会出现各脏腑组织器官乃至全身的虚证;若脾失转输,水谷精微不归正化,酿湿生痰,而痰湿形成之后,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类证治裁·痰饮》指出“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为痹,变化百端。”如脾与心脑血管关系密切,脾之运化失职,精微不能上奉,在心为心悸而惊、气短胸闷;在脑为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精微不归正化,酿生痰浊,侵入血脉,阻滞脉道,继发血瘀,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周围动脉硬化症。呼吸系统常有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这些症状的产生,尤其是慢性者,与脾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h3><h3><br></h3><h3>贮痰之器”之说,临床上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迁延不愈者,从脾调治多效。泌尿系统调节水盐代谢,许多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等,常引起水肿,在病机上“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治疗上也常从脾着手。在高脂血症,邵明义等认为其主要病机是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变生痰湿脂浊,注入血脉[3]。在糖尿病,吴以岭认为,糖尿病的根本病理变化在于脾的转输功能失常引起的水谷精微转输和利用的不平衡及代谢紊乱状态[4]。从这些有关的生理、病理现象中可以看出,脾作为一种功能概念,其内涵显然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任一形态学器官相匹配,而是蕴含了多个器官、组织、系统的关乎水谷精微的化生和转输的特定的功能。也就是说脾的功能广泛分布在各系统、组织、器官中,是由各系统、组织、器官的血络,也即现代医学的微循环完成的。</h3><h3><br></h3><h3>总之,中医学的脾作为一种功能概念,其主要功能与现代医学微循环的某些机能极其相似。将微循环作为脾的形体生理解剖基础,此说虽显幼稚,却能使许多与脾相关的生理、病理、辨证、治疗问题从理论上得到说明。如在生理上,脾与几乎所有的脏腑组织高度相关;在病理上,“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治疗上“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已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多”。(《慎斋遗书》)等等。所以笔者认为此说值得进一步探讨。</h3><h3><br></h3><h3>参考文献</h3><h3><br></h3><h3>1 刘小雨,王行宽.肝与血脉别论.中医杂志,2005 ,46(9):64626472 刘伍力,江一平.浅谈微循环与络脉的关联.北京中医,1986,</h3><h3><br></h3><h3>(2):44245</h3><h3><br></h3><h3>3 邵明义,施斌.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临床概况.中医杂志,2005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