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拍《解放大西北》,《戎马祁连》选登(15)

群英谷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文/陈启军 图/转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编者按: </b><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十年磨一剑。战友陈启军的书作《戎马祁连》正式出版。这是一部纪实性散文集,它真实记录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作者亲历的丰富夺彩的军队生活、军营面貌,以及那个年代中国军人的熠熠风采。《群英谷》将陆续摘编其部分内容,请大家欣赏。</u></p> <p class="ql-block"><i>电影《解放大西北》海报</i></p> <p class="ql-block">经上级批准,1995年11月29日,八一电影制片厂韦林玉导演带王主任来到我们师,商谈部队协拍电影《解放大西北》事宜。</p><p class="ql-block">根据拍摄任务对兵力的要求,师里确定从三个步兵团抽调两千余人完成协拍任务。</p><p class="ql-block">协拍的内容,着重反映王震兵团先头部队当年从青海翻越祁连山,战胜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走出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的悲壮场面。</p> <p class="ql-block"><i>《解放大西北》剧照。</i></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底9月初,兰州、西宁相继解放后,王震兵团奉一野彭德怀司令员命令于12月上中旬由西宁北上,进军河西走廊,阻断河西走廊之敌退却新疆的后路,并相机西进解放新疆。</p><p class="ql-block">上级在下达命令时说,张掖之敌有140辆汽车,对于我军进疆作战大有用处,一定要抢占先机缴获它。按剧情要求,必须逼真地反映当年先头部队在思想准备不足,衣着单薄的情况下,翻越祁连山时突然遭遇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官兵们不畏严寒,与风雪博斗,在冰天雪地中火速向张掖进发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i>红军当年翻越祁连山。</i></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14团用了整整8天的时间才完成翻越祁连山到达张掖的任务。一路上,官兵们既要在衣着单薄的情况下战胜风雪严寒,还要边走边作战,艰苦卓绝,英勇悲壮。151名官兵被严寒夺去了年轻的生命。韦导选定的扁都口拍摄地,本身就是先头部队当年经过的地方,能够真实的反映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i>祁连山扁都口。</i></p> <p class="ql-block">12月中旬是这里的隆冬季节,气温达到零下20多度,拍摄现地处在325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环境与天气条件十分恶劣。大的场面要出动一千多人,给组织和保障带来了很大难度。</p><p class="ql-block">师决心结合拍摄任务,在冬季严寒条件下,摔打锻炼部队,提高师团首长机关和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师抽调20名机关干部组成协拍工作指挥所。朱锦林师长任总指挥,我为副总指挥。</p><p class="ql-block">12月10日,部队摩托化开进到扁都口地区,师指挥所随摄制组开设在民乐县宾馆。</p><p class="ql-block">面对严寒环境,我们一方面给官兵们讲述当年5师14团翻越祁连山时战胜风雪严寒的英雄事迹,开展宣传鼓动。另一方面,要求各部队严密组织,确保不冻伤一人,不发生一例高原病,还提出无煤气中毒,无车辆事故。</p><p class="ql-block">朱师长挂帅坐镇师部,视情前往指导,我是一线最高指挥员。</p><p class="ql-block">12月11日上午,在总寨以东的山间谷地开镜,拍摄反映5师14团翻越祁连山出扁都口的大场景。我们出动一千多名官兵,朱师长亲临一线看望慰问官兵,给大家加油鼓劲。由于准备充分,部队与摄制组配合默契,反映大场面情节的戏一次拍摄成功,韦林玉导演十分满意。</p><p class="ql-block">我们及时总结出当天部队在拍摄中,指挥快、展开快、收拢快的“三快”经验,并随之在整个协拍部队中推广。</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几天,是拍摄当年官兵们与突如其来的风雪严寒顽强搏斗的情节。</p><p class="ql-block">老天爷相当配合,12日夜和13日开始降雪,因雪小不符合拍摄要求,部队只是摆练了一下。</p><p class="ql-block">14日部队又进到拍摄现地,降雪还是太小,但导演果断决定按计划拍摄。说来也怪,这次老天是既配合又耍小脾气,以往是山里雪大山外小,这次却是山外雪大山里小。听13日从师部赶到拍摄现地的朱师长讲,张掖和民乐都降了中雪,偏偏需要中雪的扁都口地区雪降得却不够大。</p><p class="ql-block">不过韦导演告诉我们他们有预案,万一所拍摄的境头不够理想,还可到别处拍摄替代镜头。原来拍电影也和打仗一样有预案,这在原来一直未曾听说过,真是隔行如隔山,看来他们已稳操胜券。</p><p class="ql-block">在完成预定协拍任务后,部队于15日撤回营区。</p><p class="ql-block">这次现地协拍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从11月底受领任务进行准备算起,先后也半个月了。这期间,与摄制组建立了很好的感情,我和导演韦林玉成了好朋友。</p><p class="ql-block">在部队进点前的一周多时间里,韦导演一直领导摄制组在师大招待所做拍摄前的各项准备。从张副导演给我们说戏中得知,韦林玉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曾给国人以艺术享受的电影《东进序曲》、《农奴》、《风雨下钟山》《五朵金花》等就是由他导演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韦林玉导演,</b><i>生于1930年8月,河南沭阳人。1947年入伍参加了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在八一厂故事片室,参加了几十部纪录片、军教片、故事片的摄影工作。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粗犷豪放的艺术造型风格,他拍摄的代表作有《五朵金花》、《柯山红日》、《东进序曲》、《农奴》、《苦菜花》、《椰林怒火》、《奸细》、《风雨下钟山》(合作)、《望日莲》等。他注意培养摄影人材,著有《故事片摄影师的艺术素质和技能》一书,在电影界受到好评。</i></p> <p class="ql-block">这次带部队协助“八一”厂拍片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受到很大教育,感慨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强大,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福祉。</p><p class="ql-block">就说当年王震部队翻越的祁连山这条路吧,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拍摄电影时,不知来回走了多少遍。可七十年代的路况比较差,最多算得上是普通的山间公路,330公里路程需要行驶一整天时间,且每年10下旬至来年4月份,常常因俄博岭结冰而中断通行。</p><p class="ql-block">如今,西宁到张掖已有宽阔的等级公路在祁连山中蜿蜒伸展,海拔3600多米的俄愽岭由隧道贯通南北,四季无阻。从西宁乘车到张掖大半天时间即可到达。</p><p class="ql-block">更令人鼓舞的是2014年底西宁至张掖已开通高铁,乘动车从西宁到张掖两小时内便可到达。现在的人们应当满足和珍惜这一切,一定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革命先烈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陈启军,</b>1969年2月入伍。曾任陆军55师参谋长、酒泉军分区司令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