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个病例很有意义,也是想给大家一些提议,当然,这些提议我会在病例后面给大家公布出来。</h3><h3>病人男性,49岁,于7月24日晚七点左右吃饭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自觉无大碍,没有进行干预。第二天按颈椎病治疗不见好转,肢体症状进一步加重,遂入院,来做磁共振检查时,说话不流利,左上肢无力,无握力,左下肢走路不稳,平素喜爱饮酒。做了磁共振平扫+MRA+3D-ASL,图片如下:</h3> <h3>7月25日磁共振: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多发新鲜性脑梗塞,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h3> <h3>PLD1.5S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低灌区有侧枝高灌注存在,左侧小脑半球也有低灌存在。</h3> <h3>PLD2.5S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侧枝循环仍然存在,同时仍可见部分低灌注区存在。左侧小脑半球及双侧额顶叶低灌注区有轻度侧枝代偿。</h3> <h3>上排图像是灌注原始图像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有侧枝高灌区存在。下排图像SWAN显示:为了排除出血加做了磁敏感加权成像,未见明显异常。</h3> <h3>因病人发病到入院已经十余小时,错过了最佳溶栓期,再加上有侧枝再灌注出血的风险,临床采取了静滴替非罗斑24小时等治疗方法。第二天看到病人,左侧肢体症状基本消失,说话也正常了,精神状态也很好,治疗有效吗?于是建议他第二次复查,7月30日复查图片如下:</h3> <h3>两次MRA对比,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处再通,右侧颈内动脉管腔显示较前正常。</h3> <h3>7月30日复查与7月25日ASL对比:PLD1.5S和2.5S均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高灌注区侧枝循环消失。</h3> <h3>7月30日复查与7月25日ASL对比:PLD1.5S和2.5S均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高灌注区侧枝循环消失。</h3> <h3>PLD1.5S和2.5S显示左侧小脑半球低灌区仍存在,双侧额、顶叶低灌注区脑平均血流量有轻度提高。</h3> <h3>ASL治疗后的评价:小板抗聚物后:</h3><h3>• 运用血小板抗聚集药物后:</h3><h3>• 血管狭窄程度改善。</h3><h3>• 侧枝循环再灌注消失,说明大血管再通有效。</h3><h3>• 左侧小脑后上、下动脉存在狭窄,有侧枝代偿存在,但是不能保证今后没有梗塞发生,早诊断、早干预。、</h3><h3>• 自觉不适一定要及时医,不要错过最佳治疗时间。</h3> <h3>此病例给我们的几点提示:</h3><h3>• 这个病人治疗效果好的原因得益于自己有一个强大的血流灌注储备:侧枝循环的及时建立,药物可以及时到达。如果碰到血管狭窄、栓塞,如果自身灌注储备较差也就是侧枝循环无法建立,又错过了最佳溶栓时间,那这个病人就不会这么幸运了。</h3><h3>• 溶栓后要及时复查,如果低灌注区仍然有大血管内高信号存在,说明溶栓或治疗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大血管没有再通,侧枝代偿仍然存在。如果继续不恰当的扩容和溶栓治疗是会加重出血的风险。同时一定要注重磁敏感序列排除微出血的重要性。</h3><h3>• 虽然病人症状治疗后消失,但是左侧小脑半球和双侧额顶叶仍然存在低灌注区,说明此区域有血管狭窄情况,也就有再梗塞的风险,一定要早期干预,防止再发、加重的风险。</h3> <h3>ASL在脑卒中诊断中的作用:</h3><h3>• TIA反复或持续发作的病人,平扫没有责任病灶,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后循环症状的病人尤其要注意,并不能解释的,可以早期发现平扫未出现病灶前的脑血流量改变,进行ASL评价能更准确的评价原因和提供早期干预治疗的影像学依据。</h3><h3>• ASL技术可以做到溶栓前的治疗评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使神经内科医生不再“盲人摸象”(借用301神经内科专家对ASL技术的观点)。</h3><h3>• 溶栓后复查,可以评估溶栓是否有效,侧枝是否代偿,同时可以预防再灌注出血的风险,一旦出血,致残、致死率明显提高。</h3><h3>• 精准显示侧枝循环对于判断预后转归、疗效及进一步的治疗都非常重要。</h3><h3>• 挽救一个卒中,挽救一个家庭</h3> <h3>备注:文章来源于天师论道公众号</h3> <h3>稷山正身医院磁共振室电话☎2396239</h3><h3>李主任15635925971</h3><h3>吴主任1393595564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