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开放前十年(1979——1989)

松柏

<h3>该图片来自美友文章,谢谢。</h3> <p>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腾飞展新颜。</p><p> 全国民众齐欢呼,祝愿祖国永向前。</p><p> 一带一路领风骚,世畀人民笑开怀。</p><p> 齐建命运共同体,大同世界定实现。</p><p> 改革开放,是中国強国富民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強大武器,是強势崛起,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举措。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没有改革开放,中国还在贫穷落后的道路上苦苦求索。这要感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感恩崛起的中国企业家。改革开放前十年,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十年,其间,充满荆棘与坎坷,时而乱石穿云,时而骇浪滔天,时而乌云蔽日,时而曙光在前,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可是,中国企业家们不畏艰险,敢于冲浪,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至今回忆起来,仍然热血沸腾,肃然起敬。</p><p> 在过去峥嵘岁月里,我虽然不是主角,也不是惊涛骇浪中的“弄潮儿”,但是,我可以是一名吹鼓手。在那个年代,我在《四川曰报》、《四川农村报》主编的《走向改革大潮》(共13集)一书中,先后撰写了八篇文章,为企业家们摇旌呐喊,“树碑立传”。至今阅读起来,仍然倍感鼓午,热情不减。</p><p> 此时此刻,我想借美篇这个大平台,分期展示这些文章,重现企业家们昔日的风采,从而,鼓午我们奋勇向前。</p><p><br></p><p> 文章一</p><p><br></p><p> 小 草 之 歌</p><p> </p><p> 每当唱起“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这首流行歌曲时,.我心中为那悠扬动听的旋律,言简意阂的歌词所感动。小草是平凡的,它矮小,不引人注目,小草又是伟大的,它不怕疾风暴雨,严霜酷署,驱走荒漠与沉寂‘,绿遍天涯,给人间帶來春意。</p><p> 彭山县粮油加工厂里,就有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小草。</p><p> 位于成乐公路旁的彭山县粮油加工厂,始建于1956年,几经合并易名,它已度过了34个春秋,进入了“壮年时期”。其间,经过大跃进的考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年改革的洗礼,它由稚嫩变得成熟,由萧条变得繁荣了。1989年,工厂完成产值401万元,获纯利润`32万元,比改革初期的1979年,分别增长了5.4倍和8.5倍。</p><p> 粮油加工厂今天的成就,是全厂130名职工奋力拼博,勇于改革的结果,是小草们用心血和汗水演奏出的一部难得的乐章。</p><p> </p><p> 管 得 宽” 的 杨 桂 芳</p><p> 她,满头白发,额头刻满皱纹,说话不紧不慢。就是这样一个貌不出众的老太婆,有着不寻常的经历。她1954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亍道妇女主任,人民公社副社长,工会主席等职。无论在何种岗位上,她都是兢兢业业为党工作的人。做妇女工作,她是县妇女工作先进个人,搞计划生育工作,年年受到县里的表扬,搞厂工会工作,她所领导的工会,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工会。可以说,她走到哪里,哪里的工作就有起色。</p><p> 1978年,杨桂芳刚从谢家调到粮油加工厂时,看到职工们思想混乱,纪律焕散,法制观念淡薄,个別男职工对女临时工不轨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保护妇女合法的人生权利,杨桂芳分别找这些男职工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给他们讲做人的道德和法制观念。一次,一个男职工因违法乱纪被派出所拘留了,杨桂芳以工会的名义把他保释出来,并通过说服教育,使这个职工深受感动,决心痛改前非,好好工作。后来,这个职工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p><p> 杨桂芳官不大,仅仅是一个小厂的工会主席。但是,她什么事情都爱管。1987年底,杨桂芳同副厂长周义权,发现厂长在经济上有问题,卖给外地的一万多元的油枯款,很长时间没有收回,会计有反应,她便问厂长是怎么回事,厂长却说:“你管那么多干啥。”不久,杨桂芳被换到了另一间办公室。又有一次,杨桂芳发现,外地客户来厂拉油枯,明明拉了230包,厂长却说是补尾数,只拉了30包。杨桂芳又提醒他,指出这样做是不行的,早晚是要犯法的。但厂长不但不听,还放出话来威胁杨桂芳“如果再管老子的闲事,就对她不客气了。”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不受损害,杨桂芳同其同志一道,继续监视厂长的行动,直至他的盗窃罪行被揭露,最终走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得到了应有的惩罚。</p><p> 杨桂芳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她一颗晶莹透亮的心。</p><p><br></p><p> 实 干 家 周 义 权</p><p><br></p><p> 1988年8月下旬的一天,新任厂长周义权走马上任了。为了解决资金困难,他带人外出求援,先后利用关系,从新津、温江、都江堰等地弄回资金20多万元。为了解决原料问题,他又率领供销人员四处奔波,历尽艰幸,从外地购回了几百吨菜籽和小麦,保证了生产正常运转。在寻找资金和原料过程中,他不辞劳苦,饥一顿,饱一顿,两个月时间体重减轻了七八斤。</p><p> 1989年,周义权集中精力狠抓企业内部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先,他充分发扬民主,在厂部领导班子中求大同,存小异,保证党政工步调一致。接着,对全厂各车间实行集体风险承包,面粉车间和掛面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制。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违章生产罚款、上下班、领导轮流值班和仓库保管等十几个制度。严格的管理唤起了职工強烈的责任感,生产和工作很快走上正轨,改变了工厂面貌。一次,面粉车间一名职工生产时吸烟,当場被罚款30元。从此,违章生产的现象没有了,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p><p> 为了摸请原材料消耗,周厂长多次深入车间跟班作业,为消耗定额的制定,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增加生产费用,周厂长带头遵守。1989年,光招待费一项,就节省开支1.1万元。有人认为他傻,当厂长不知道享受,周厂长则认为,只要对国家集体有好处,傻一点是值得的。在当厂长期间,奖金是和职工一样拿,没有利用职权为家人谋过一点私利。相反,他十分关心职工的利益,当厂里需要临时工时,优先照顾困难职工的家人。周义权严于律已的行动,在全厂传为佳话,职工生产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经济效益显著上升。1989年,全年完成产值401万元,实现纯利润32万元,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粮油加工厂从此走出低谷,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p><p><br></p><p> 改 革 者 罗 海 淮</p><p><br></p><p> 他,个头不高,但身体结实,一双大眼晴显得格外精明灵活,特别是他办事风风火火,干脆利落的性格,再现了当年军人雷励风行的作风。他就是1989年12月上任的粮油加工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罗海淮的形象。</p><p> 罗海淮在军队里干过14年,严肃紧张的部队生活炼就了他一身坚靭顽強的作风。他一进工厂就扎到了各科室、车间、班组。通过半个月的看、听、查、问,他找到了工厂的问题所在,也明白了领导专门派自己來粮油加工厂的意图。从而,一套完整的治厂改革方案,在罗厂长的心中初步成形。</p><p> 在第一次厂务工作会议上,罗厂长肯定了前任厂长周义权在经济效益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了厂里机构设置不合理,厂里脏、乱、差现象严重,以及企业生产后劲不足等问题,提出了“调整精减机构,治理脏、乱-、差,大搞技朮改造”的治厂改革方案。</p><p> 然而,搞改革谈何容易。当罗厂长在治理脏乱差工作告一段落,把改革的触角伸向敏感的人事制度时,罗厂长才知道,粮油加工厂34年中形成的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和相通的经济关系,是多么难于打破。你精减调动一个人,得罪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可能是两个人,三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但是,罗厂长正直的性格和顽強的作风,不允许他去“全面考虑”,去搞什么“平衡”,他需要的是决心和行动。于是,罗厂长大刀阔斧地“撤、并、减”,将三分之一的科室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就连在厂长办公室扫地打水的工伤职工,也被动员去当保管员。与此同時,罗厂长強化企业内部管理,充实和完善原有的规章制度,对全厂所有车间实行吨粉、吨油、吨菜籽、吨掛面,和定人员、定费用、定产量、定质量、定消耗为内容的计件工资制。对各科室则实行目标责任制,完成任务拿工人的平均奖金,完不成任务,按计分扣发奖金。</p><p> 强有力的改革措施,极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生产和工作很快搞了上去,改过去的人浮于事为人勤于事,过去5人干的工作,现在3人就干好了,而且减少了矛盾,克服了职工之间常扯皮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了。</p><p> 第一次改革成功后,罗厂长马停蹄开始实施第二次改革——大搞技术改造。他知道,尽管粮油加工厂是一个老厂,但由于人员文化低,设备陈旧,一直制约着工厂的发展。如果不搞技术改造,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只是一味追求眼前利益,工厂终将会被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所吞没。但是,一个人的力量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必须团结一班人共同奋斗才行。于是他与周义权坦诚相会,各抒己见,振兴工厂的共同愿望,将兩颗心紧紧联在了一起,并在副厂长谢立刚,工会主席杨桂芳的协助下,集中全力投入了技术改造中。</p><p> 首先,罗厂长集中了40万元自有资金,对浸出车间进行改造,将浸出设备由灌注式改为平转式,使残油率由1.8降到了1.2,溶剂由7.8降到了5.5,出油牽由6提高到6.2。接着,又贷款50万元改造掛面车间,将五十年代的手工操作改为热风烘干成套设备,使该车间的产量由500吨猛增到3000吨,年产值可达174万元。与此同时,还修建了143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解决了职工住宿难的问题。在那繁忙紧张的技改过程中,罗厂长亲自跑材料,购机器设备,在现场指挥安装调试,人累瘦了,也显得苍老了。但是,他的目标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了,罗厂长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p><p> 1990年,粮油加工厂三喜临门,县级“文明单位”和“文明工厂”的光荣牌挂在了工厂的大门上,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工厂又被评为“先进集体”。</p><p> 粮油加工厂终于走过来了,尽管漫长了一点,迟到了一点。然而,它背后留下的串串脚印和弯弯曲曲的轨迹,却真实记录着一个小厂的变迁史和小草们为之奋斗的业绩。!</p> <h3>图片:来自美友文章,谢谢。</h3> <h3>此图片来自美友文章,谢谢。</h3> <h3><br></h3><h3>:图片:来自美友文章,致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