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之必然

马铃叮当响

<div><br></div>01从春秋大势道来<div><br>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尊王攘夷,衣裳之会十一次,兵车之会四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前628年在位,"践土会盟",得封"侯伯"(诸侯之长),周天子赏赐黑红两色弓箭,许他自由征伐之权。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结秦晋之好,东进受阻,掉头向西,独霸西戎。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一鸣惊人,率军败晋,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专诸刺王僚,重用伍子胥,亲召孙武,终成霸业。</div><div><br>当然,春秋五霸之说法,各不相一,上五霸是东汉《白虎通》的记载。</div><div><br>东周周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诸侯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旧的秩序已经破坏,新的秩序没有建立,权力真空状态中,新兴阶级逐步壮大。</div><div><br><h3>有学者统计史书记载的数据:公元前722年-前481年,约有170个政治实体;史书《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h3></div><div><br><h3>但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多次重要诸侯会盟,周王室仍以天子身份出现,并授予诸侯之长一些名誉和权力。就连楚庄王都在王孙满“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的言语里知难而退。</h3></div><div><br><h3>春秋前期的诸侯战争,更类似决斗和秀肌肉,大多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交战双方军队列阵完毕,经过特殊训练的贵族战士比气势、阵型、技能,奴隶们担任后勤、苦工、观众。因此,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的长勺之战,退避三舍的城濮之战,就连似乎有点诡计的一石双鸟、假途灭虢之战,也仅是晋国对两个小国的兼并。</h3></div><div><br>总体说来,春秋早中期战争还不具备后期战争的血腥、残酷,以获得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并不激烈,在各位霸主的渐进式改革中,不具备大规模战争条件的历史形态里,以三家分晋为节点,战国七雄格局形成,秦、楚、齐、燕、赵、魏、韩在做大的道路上迈向做强,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小国,被时局左右,在夹缝生存。<br></div><h3><br></h3> <div><br></div><div><br></div><div>02 新兴地主阶级的诞生</div><div><br><h3>经专家研究并考证,我国人工炼铁并制作铁器,始于春秋时代,公元前6世纪末,已经掌握800-1000度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的块炼法,块炼比较纯净,但质地酥松。战国初期或稍早,掌握含碳2.0%以上的生铁,即白口铁的制作方法,并用以铸成工具。战国中期,已能生成麻口铁。战国晚期,已使用块炼渗碳法制钢。铁器的使用,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者的个体独立性得到加强。由此,铁器工具对战国社会生产力提升有显著影响。</h3></div><h3><br></h3> <div><br></div><div><br></div><h3>同时春秋已有明确记载的牛耕在战国进一步得到应用推广,以前零星的农田灌溉水利工程在进入战国后,步入大规模兴建时代。铁器的使用和工具的改进又为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铁锸成为战国常用的兴修水利工具。魏国西门豹和史起在河内(今河南北部及河北西南隅)相继兴建和改进“漳水十二渠”,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关中平原北部建造的郑国渠,它们都使数以万顷计的“斥卤”(盐碱地)变成亩产一钟(六石四斗)的良田。还有著名的都江堰。</h3><div><br>战国七雄为代表的诸侯大国形成,加速了铁器的使用和工具的改进,创造了兴建大型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条件,促使了粮食及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的全方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增强回路里,以奴隶主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奴隶没有自由,为奴隶主进行生产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力。<br><br>公田制已经名存实亡,以周王室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日渐衰微,公元前594年,鲁国正式推翻过去按井田征收赋税的制度,改行"初税亩"。 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须按亩,这是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次承认私田的合法性。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初税亩"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不再凭借所有者的身份收取地租,而是凭借国家统治者的身份依靠政治权力按土地数量征税。鉴于鲁国的改革取得成效,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br><br><h3>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彻底瓦解,土地私有制也就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确立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的改革或变法运动促进了这一转变。土地自由买卖已经合法化,参与土地买卖的有贫民、官僚和贵族。如此,出现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一部分是从奴隶主贵族阶级和官僚阶级转化过来的,他们逐渐改变对奴隶们的剥削形式,采取了新的剥削形式,因而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转变成地主。另一部分是从新兴商人或手工业农业小生产者上升起来的,这一部分是急进的新兴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凭借土地所有权,主要以地租形式剥削农民。</h3></div> <div><br></div><div><br></div><div>03 秩序的重新构建</div><div><br><h3>不破不立,但从没有既得利益者自愿退出。改良适合在阶级内部,革命是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统治地位的充分手段。</h3></div><div><br>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生产关系是人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的。</div><div><br>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试图建立新的制度。</div><div><br>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植根于经济。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必然集中表现为政治斗争。所以鲁国的大夫田成子用新的生产方式争取群众,杀掉齐筒公,夺取了齐国政权。</div><div><br><h3>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改革与争霸并存。周王室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沦丧政治权力。政变、吞并,先进的生产力打败落后的生产力,进步的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淘汰陈旧的奴隶主阶级力量,权力体系的变化注定在充分且必要的斗争里开创并稳固全新的社会生产关系。</h3></div><h3><br></h3> <div><br></div>04 帝国时代的必然<div><br><h3>“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为2000年之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为帝国时代的来临,立足于春秋战国时期,担当起历史使命。</h3><h3><br></h3><h3>以农耕文化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保国家政权统一,以发挥最优的国家管理效能。(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在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的手工工具进行分散经营。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h3></div><h3><br></h3> <div><br></div><div><br></div><h3>以新兴地主阶级为中坚力量的统治阶级,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大政权维护既得经济利益。</h3><div><br>我国文明发展历史上长期遭受的北方游牧民族对农业生产区的破坏,客观上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大政权抵御南下掠夺。</div><div><br>基于土地兼并的春秋争霸和改革争霸并存的战国争雄实现的国家局部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政治基础。</div><div><br>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基础。<br></div><h3><br></h3> <div><br></div><h3>战国时代,中原大河文明里的新兴地主阶级是同时期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小农经济利益的根本代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