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评”—马平老师书评报告会感怀

隔岸听箫

&nbsp; &nbsp; &nbsp; &nbsp; 近四十年前,抚顺的群众性职工读书活动如火如荼。以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为主要阵地,以依托于此的职工书评小组为主要骨干的图书评论活动很有特色,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书评报告会了。以报告会的形式,对一部小说进行全方面评论,至今也是不多见的。书评小组的很多老师都组织过书评报告会,这里面影响最大的当属马平老师。马平老师通过书评报告会,对当时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高山下的花环》《新星》《人啊人》等知名作品展开评论,解读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引导正确、深入地阅读和思考,在广大读者和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马平老师的书评报告会几乎可以说是现象级的,不管是在大剧场,还是在校园、企业,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直到今天,谈到当年的“马评”,书友们还是津津乐道。<div>&nbsp;&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 后来,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吧,“书评报告会”悄然隐于时间的河道里。从热烈归于平静,反倒给了相关人员冷静思考的机会。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影响人们阅读的因素数不胜数,有关的图书评论也随之发生改变,是自然和合理的。这个背景下的“书评报告会”,与其说是“消失”,到不如说是“等待”,等待一个“涅槃”的适宜时机。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时机竟然出现在入冬后最冷的一天。<div>&nbsp;&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 2020年1月12日,“三九”的第四天,气温零下22度,北风中体感温度更低。新华一校二楼的大讲堂里,却是春意盎然。名为“一条大河对我说”的书评报告会如约而至,主讲人:马平。评论作品: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徐则臣的《北上》。依我看来,这次书评报告会与多年前相比,有几个“一样“和“不一样”。一样的鞭辟入里,一样的神思游走,一样的引人入胜,一样的回味无穷。要说“不一样”,最主要最集中的反映可能还在听众上。这天来听讲座的不足百人,仅有当年高峰时的十之一二。细细想来,也觉正常。文艺(包括文学)的多元化,使得爱好者队伍更加细化;像当年那样受广泛关注、有巨大影响的小说作品非常少见;年龄、职业、家庭等因素的变化影响,也增加了阅读的不确定性等等,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大凡今天还关注小说评论的,基本上都属于纯文学爱好者,在他们身上,依然保有最初对文学的热爱,他们渴望更多地获取、交流相关知识,来提高、验证自己的知识和素养。<div>&nbsp;&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 对孙宴临(《北上》中人物)来说,运河是指南针。对听众而言,评论何尝不是呢?一部好的小说,总是一个好的故事。有些人可能不知其好,有些人可能知其好而不知其所以好。这个时候,评论就告诉你,这个故事为什么好、好在哪里。精彩的评论会一条条梳理清故事的脉络,会一层层揭开人物的面纱,把最漂亮最深刻也最能让人思考的给你看。我以为,马平老师的书评就是这样的。每次听后,都会让你对小说有更加完整、深入、清晰的认识,进而获得愈发强烈的审美感受。<div>&nbsp;&nbsp;<br>&nbsp; &nbsp; &nbsp; &nbsp; 忽然想,如果能够进一步把“马评”打造成抚顺文学圈子中一个耀眼的“品牌”,如果更多一些这样的“品牌效应”,那广大文学爱好者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更美的享受。<br>&nbsp; &nbsp; &nbsp; &nbsp; 热切期待这一天。<br>&nbsp;&nbsp;<br>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nbsp; &nbsp; &nbsp; 七绝二首 听马平老师书评报告会有感</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记得有高情,一缕书香夸满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又听闻赏心事,流光未掩玉溪声。</div>&nbsp; &nbsp;&nbsp;<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台上清风吹又新,阴霾得扫始知真。</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来应作齐天乐,喟叹周边少一人。</h3></div></div></div></div>

书评

报告会

马平

评论

老师

小说

一样

听众

爱好者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