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第一人”李公麟《五马图》高清全图欣赏

郭建英

<h3>北宋白描圣手李公麟</h3></br><h3>李公麟(1045—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宋代画家。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官居京师十年,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王诜等人交好,常一起吟诗作画、谈禅论道,风流一时。元符三年(1100),李公麟告病辞归,隐居龙眠山。</h3></br><h3>《五马图》是传世中最可信的李公麟真迹之一,虽然本幅上并无他的属跋和印记,但却有黄庭坚的笺题和后跋。</h3></br><h3> <h3>黄庭坚的跋语<br></br></h3></br><h3> <h3>关于黄跋的意义,徐邦达先生的总结最为精辟:这上面的黄庭坚题字,比李公麟本人题字还重要,因为李公麟的字,我们不太认识,但是黄庭坚的字,真伪一看便知。</h3></br><h3>加之黄庭坚与李公麟在元祐间曾同朝为官,多次亲自观赏李公麟画马,黄庭坚的好友也多有观李公麟画马作诗的记录(如苏轼戏书伯时画御马好头赤),此卷自问世以来几无争议。</h3></br><h3> <h3>《五马图》之凤头骢,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2月16日于阗国进贡</h3></br><h3> <h3>《五马图》之锦膊骢,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初三吐蕃首领董毡进贡</h3></br><h3> <h3>元祐二年(1087年)12月23日秦马“好头赤”。</h3></br><h3> <h3>元祐三年(1088 年)闰月19 日西羌首领温溪心进贡的“照夜白”。</h3></br><h3> <h3>最后一匹马的题记现已失去,但据史载当是元祐三年(1088 年)正月初一西域某国进贡的“满川花”。</h3></br><h3>该卷系职贡类题材,共分五段,作一人ー马状。前四段均有北宋黄庭坚笺记,后纸有黄氏跋语。据黄庭坚题跋,五马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后人推测),皆为雄马,均是属国贡品,分属宋廷左麒麟院和左天骃监。</h3></br><h3>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马性情都温顺平和。《宣和画谱》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因此更能感觉画面背后当时李公麟的政治站队宣示。</h3></br><h3> <h3>北宋 李公麟 《五马图》珂罗版</h3></br><h3>自民国初年溥仪盗运出宫后,《五马图》近80年没有公开展出过,民国时期流入日本,一直被秘藏,二战后甚至被宣称已毁于战火。几十年来,大家只能通过故宫博物院藏的珂罗版来了解其貌。</h3></br><h3>但今年年初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览中,《五马图》出现在了展览的第五章“颜真卿在宋代的评价——尊敬人道和摸索理念”中,令业内人士大为振奋!</h3></br><h3> <h3>《五马图》的两个版本对比</h3></br><h3>自《五马图》真迹消失后,人们只能靠珂罗版的黑白图片遥想李公麟作品当年的神韵。这一看就是九十年。珂罗版在逼真地再现原稿层次方面有其他印刷工艺不可替代的特点,但是对比高清局部后,发现李公麟的色彩处理与线条可并称双绝,这是珂罗版无法表现的。</h3></br><h3> <h3>此图的彩色图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大展图录中曾有出现,不过图录毕竟是图录,全卷尺寸不过是原大的三分之一,局部展示甚至不到原大的二分之一。这次有赖于浙江大学出版社,与日方协商获得版权,将此图原大出版。<strong>这是《五马图》自诞生至今的一千多年来的首次原大彩色出版。</strong><br></br></h3></br><h3> <h3>本书开头讲到,《五马图》早在2017年就已经到了东京国立博物馆,经过几年研究,日方也准备在今年发售板仓圣哲编的《李公麟》,其中包括原大和放大版的《五马图》、板仓圣哲的论文《李公麟的历史地位》等</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