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西柏坡”这个名字它早已连同我们的党,我们伟大的祖国响彻云霄,震彻寰宇。翻开人类历史的画卷,总是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时间的坐标上镌刻着熠熠生辉的印记。</h1><h1> 1947年初,国民党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改为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3月18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在枣林沟,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委向华北转移于同年7月初选址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工委会合,人民解放军总部亦同时进驻。至此,西柏坡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共中央所在地。</h1> <h3></h3><h1> 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当地村民将“卜”改为“坡”,又因与当地“东柏卜”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西柏坡村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晋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90公里。易守难攻,适宜危急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西柏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地宽粮丰,稻麦两熟。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h1> <h1> 就是在这样一个偏僻小山村,毛泽东以他气贯长虹的气概与战友们谱写演绎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他们在这里纵横捭阖,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取得了欢畅淋漓胜利,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他们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制定了《土地法大纲》废除了几千年来笼罩在中国广大贫穷农民头上的封建的土地制度,穷苦农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土地并把自己和土地牢牢结合起来做了土地的主人,从而挖掉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所有这些永垂中华民族史册!正是如此,西柏坡是井岗山、瑞金、遵义、延安齐名的五大革命历史纪念地之一。</h1> <h1> 为了使自己能重温那浩荡不朽的岁月,追思前人的轨迹,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含义,于是我决定朝觐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h1><h1> 2019年9月6日上午我从北京西客站坐客车前往石家庄, 7日清晨从石家庄客运北站乘坐6.50的小公汽前往西柏坡。从石家庄市区到西柏坡约90公里,出市区后大部分在山峦中穿行。特别是由平山区到西柏坡这一段路程山峦叠障、逶迤起伏,狭窄路面蜿蜒曲折地缠绕在坡、坎、沟之上。从车窗向外眺望时时被近山遮目,翠绿的乔木灌木错落相交不时有黄色红色的树冠点缀其中,我总是希望“柳暗花明”情景能够呈现,然事实叫我失望了。小公汽路途停了几次,每次都是乘客事先和司机打好招呼的,这时我才发现下车的人都是大包小裹携带不少东西,原来他们山里村民。这小公汽是为深山里的村民出行方便安排的,并不是旅游专线,每天下午2点前只有三趟往返车。我暗暗庆幸多亏赶上第一班车,否则只能改天再来了。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西柏坡的停车场。</h1> <h1> 我一脚踏上西柏坡便驻足四周环视,西柏坡果然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山水将其围裹在其中,犹如慈母紧紧拥簇着自己的孩子。九月的西柏坡令人眼花缭乱,山是那样的翠绿,使得画家无法再增加它的饱和度;明镜透彻滹沱河像是一条青色的纱带弯弯曲曲静静地铺在山脚下;湛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的白云,犹如一颗天然的蓝宝石没有任何瑕疵;天地之间充满了苍松翠柏象征着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革命情操;纪念碑顶端的红星,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建筑物屋顶的红瓦及插在上面的红色彩旗使得这红色的圣地色彩更加浓郁;五颜六色的鲜花充满各个角落,如一张张笑脸洋溢出幸福温馨美满心声。所有这一切在阳光的照耀下使得如今的西柏坡是那样的五彩缤纷,斑斓夺目!<br> 由于受回程车时间的限制,我必须在4个小时内抓紧时间参观浏览。我首先来到了西柏坡的中央广场。</h1><h3></h3> <h1> 中央广场中心伫立五大书记铜铸像高2.5米,以精湛的技艺,历史地、艺术地再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在一起的动人场面。他们目光如炬,凝望远方对未来充满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信心。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铜像背后及两侧簇拥着翠柏,在其前面盛开的鲜花中映衬出“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11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是的,新中国是从这里走来的。回首历史的轨迹,历数那峥嵘的岁月,毛泽东和党中央从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只有10个月的时间,但这10个月却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革命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战争转向和平、由防御转向进攻、由游击战转向正规战、由战争转向建设、我们的国家也即将由蒋介石统治的旧政府转变为一个由中国共产党执政而领导的新中国!<br></h1><h1> 在广场参观学习的人流络绎不绝,地方党员的干部、公职人员、现役军人、相互搀扶的老人、院校的老师和大学生……他们在塑像前或是驻足凝思,或是庄严宣誓,或是留影纪念。我仰视着五位书记的雕像,他们就像站立在高山之巅上的五位巨人俯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像似回忆着28年的艰苦卓绝、浴血奋战历程,而今又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规划未来的百废待兴,他们胸可纳百川、气可惯长虹,他们是我们党的领袖,人民的救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我此时发出的心声,我怀着无限的敬仰与思念向领袖们深深的鞠躬。<br> 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是人们到西柏坡参观瞻仰的核心景观。</h1><h1><br></h1> <h1> 我进入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按导游路线先后瞻仰了董必武同志旧居、刘少奇同志旧居、军委作战室旧居、毛泽东主席旧居、朱德同志旧居、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彭德怀等同志住所及其它旧址。</h1> <h1> 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18日董老及全家在这里工作生活近两年时间。院内的海棠、杏梅、翠竹是董老和夫人何莲芝栽种的。董老生活非常艰苦,睡的是农家土炕,盖的是延安大生产时织的毛毯。其夫人在延安是纺织能手,离开西柏坡时留下一台纺车,1978年重返西柏坡,当看到这台纺车时,情不自禁地盘腿坐在土炕上再一次深情地摇起当年的纺车。从董老旧居出来往北不远就是刘少奇同志旧居。</h1> <h1></h1><h1> 刘少奇同志来到西柏坡后,近两年的时间里就住在这里。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会议是在大院西边的一个打谷场召开的,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坐在石头上听取刘少奇同志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同年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土地改革极大成功,大大地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刘少奇同志生活非常简朴,他的办公室既是会议室又是中央工委的办公处。中央工委许多重要会议都是在这里召开的。</h1><h1>从刘少奇旧居出来东侧不远的距离,就是中央军委作战室</h1> <h1> 这所房子是中央机关自己动手建造的。军委作战室内设作战、情报、战史资料等三个科。它们的具体工作是研究汇集敌我双方的作战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并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下达命令。当时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人员绘图、制表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为了节省铅笔就用红蓝毛线在墙上这张军用地图上标识。就连国民党的兵团司令黄维特赦后来到这四间小平房,发出无限的感叹说:毛主席真是英明伟大,在这四间小平房里就把国民党的几百万军队给打败了,国民党当败,蒋介石当败呀!<br>从军委作战室出来经过中央军委作战室工作人员旧址后面便是毛主席的旧居。</h1><h3></h3> <h1> 毛泽东主席是1948年5月26日来到西柏坡的,一直到1949年3月23日就是住在这座普通山村的农舍里。这座极为简陋的农舍,前后两个小院,前院甬道西边有一个磨盘和一个猪圈,毛主席和朱德、刘少奇等领导经常围坐磨盘旁,楸树下研究战局。真是:磨盘上布下雄师百万。旧居的后院是住室和办公室,我在照片中已做了较详细的标识。办公室内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都是当年毛主席使用过的。办公室灯光总是通宵明亮,三大战役时墙上挂满了军事地图,五位书记经常围坐圆桌旁,研究战局。他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震撼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和各种文电、指示就是从这里发出去的。</h1> <h1></h1><h1>这是悬挂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毛泽东办公室墙上的一张照片。为了能够清晰仔细观察这张照片我将它编辑放大供大家观瞻。毛主席坐在一把白布躺椅上,嘴上吸着点燃的香烟,神态怡然自得,脸上露出快慰的笑容,躺椅旁边放着一双崭新的布鞋。毛主席女儿的保姆韩桂馨,看到主席脚上穿的布鞋补了又补,旧得不能再穿了,就做了双新布鞋,想找个机会让毛主席穿上。这一天,毛主席批阅完文件,漫步到院子里,坐在躺椅上休息。韩桂馨看到后赶紧把早已准备好的新布鞋拿到主席身边,当面劝主席把旧鞋子换掉。可主席一向“恋旧”,衣服破了不愿换,鞋子旧了不愿扔。韩桂馨不知劝了多少遍,左说右说,主席还是不愿意换掉,只是说:“还能穿,还能穿。”旧鞋子还是没有换,新鞋子原封不动地放在躺椅的旁边。正巧城工部的秘书童小鹏走了进来,拍下了这张照片。<br>在西柏坡的日子里,毛泽东穿的还是在陕北穿过的旧军装,衬衣也是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衬衣,毛衣和毛裤也不知穿了多少个年头,上面有好几个大窟窿,不少地方还脱了线。但毛泽东一直舍不得换掉,他说:“节约一件衣服,前线就可以多几颗子弹。”为节约,他擦脸、擦脚只用一块毛巾。卫士长劝他买条新毛巾,把擦脸的和擦脚的分开,主席风趣地说:“不要分了,现在整天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分开就不平等了,脚会有意见。” 一条毛巾都舍不得换,一双鞋子比一条毛巾值钱,当然更不能换。这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他的思想、智慧、品质、人格古今中外孰人可攀比?多少年来,中国人民是苦难的,然而,中国人民又是幸运的,那就是有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就是亿万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热爱,怀念的心声!<br>从毛主席的旧居出来通过防空洞,我来到了朱德同志的旧居。</h1> <h1> 朱德同志的旧居是三间窑洞式的房间,是工委自己动手建造的,准备让毛主席住。毛主席觉得朱总司令上了年龄,就让朱总司令去住。</h1> <h1> 三间窑洞西间是办公室、中间是会客厅、东间是住室。办公室里陈列的办公桌、转椅、电话机和书架都是当年的原物。会客厅里金属桌椅是孟良崮战役中缴获的胜利品。住室中的床、办公桌、衣架、床头柜等都是原物。总司令一生功绩皓如日月,西柏坡期间利用一个多月时间视察了晋中部队和冀东地区的财政、经济、工业、教育等情况。视察期间,晋察冀野战军正准备发起解放石家庄战役,总司令亲自审讯俘虏,针对敌人部署,制定作战方案。47年11月12日我军攻克了华北重镇石家庄。战后,总司令又亲自总结了攻坚战的经验,并欣然命笔写下《七律 攻克石门》:<br>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br>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反秦关。<br>攻坚战术开心面,久困人民动笑颜。<br>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br>1949年3月23日朱总司令随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起前往北平。<br> 与此同时我还瞻仰了其它开国元勋旧居及活动旧址。<br><br></h1><h3></h3> <h1> 在中央旧址大院我最后来到了七届二中全会旧址。</h1> <h1> 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是南北狭长的小土屋,是工委自己建造的大伙房,开会时临时布置的会场。前面长桌是主席台,两面方桌是记录用的。出席这次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委员19人,列席11人,共计64人毛主席主持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极为重要的报告。在这里我无须赘笔让我们共同分享一段视频,便知七届二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h1><h3></h3> <h1> 从中央旧址出来,我便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h1> <h1> 西柏坡纪念馆全馆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 顺山势建造,分上中下三层,展览馆内设12个展厅为阶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环绕。走进展厅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亦跨越了73年岁月的时光,目睹那一尊尊反映各革命历史活动的雕塑;一件件珍贵革命历史文物;那一幅幅历史画面的展图;那多媒体复原的战争场景;听到那历史的发言,领袖的声音;那一张张斑黄纪实照片;那一件件发黄的党内文件、电文……怎能不让我心潮翻腾起滚滚波涛,我由衷的感到,我们的党是不可战胜的!是不可撼动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因为她的根深深地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此时此刻我用相机来记住这历史的篇章。</h1><h3></h3><h3><br></h3> <h1> 纪念馆序厅是第七届中央委员会77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组成的大型铜雕,下方“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八个大字是整个展览的主题</h1><h3></h3> <h1> 大型铜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人物所站位置图</h1><h3></h3> <h1>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h1><h3></h3> <h1> 翻身的农民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生产,筹集粮食,支援前线,部队走到哪里,群众就把粮食送到那里。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h1><h3></h3> <h1> 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创造出震惊中外的历史奇迹,毛泽东是气吞山河的指挥家,指挥着这天地间最伟大,最壮丽的交响。在这三千分之一的地图上,红色的箭头指向那里,那里就孕育着胜利,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零九天,以摧枯拉朽、风扫残云之势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大大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br>时针已近下午2时我仍意犹未尽,我不得不离开馆区,回到停车场。趁等车时机,我来到滹沱河畔,滹沱河已修成“岗南水库”碧蓝清澈的水面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西柏坡这片热土,我想今后的西柏坡一定会更加草木生辉、生机盎然!</h1><h3></h3> <h1> 返程汽车的喇叭响了起来,好像是替我喊道:再见了,西柏坡!<br><br></h1><h1> 附后记: 西柏坡真正的中央领导故居实际在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的时候就已经被淹没在库底了。修水库时西柏坡人顾不上自己的房屋,却将“中央旧址”的房梁、门槛一根都不少地拆下并运到山上,再建“中央旧址”。1971年在离水库不远的同一座山上兴建了新的西柏坡村,大体保持原貌。1977年在旧址西南又新建了西柏坡纪念馆。1978年5月,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对外开放。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复原建筑。<br> 其实从石家庄市到西柏坡有高速公路交通非常方便,只要坐旅游大巴,或自驾一个小时就可到达。由于我自作聪明只是从网上查看而不去实际查询,导致参观、浏览时间仅有4个小时,使得有些景观只是走马观花看了看。特别令我遗憾的是周恩来总理、任弼时书记的旧址没有瞻仰上,每每想起总是有些黯然沮丧。好了,不说这些掉价事了。和大家分享石家庄火车站的状况。</h1><h3></h3> <h1> 石家庄站实在令我震撼。其整体造型像一座桥梁,它雄伟壮观、敦实通透、橙红色的外墙罩面与青白色的大理石铺设的宽阔广场,相互呼应给人一种立体与色彩的协调美感。更令人叫绝的是石家庄站广场的地下空间设有50多个公交站停车点,约850个社会停车位,320个出租车蓄车位,1000多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还有两条地铁线,在这里出行真正的实现了零距离。其它,如餐饮休闲服务区的各种快餐品牌、当地特产琳琅满目,地下广场里灯火辉煌,似如巨大的地下宫殿,服务于旅客的设施相当完备。这里出行的人流不断,但杂而不乱,井然有序。地面上偌大的站前广场,宁静整洁,除些拍照外景和环卫人员外几乎看不到滞留的人员。在我所见到的城市火车站中它是最好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石家庄正在向现代化的都市阔步迈进!<br> 2020.1.14</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