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人世间我已经过了七十六个春节了,在军营中过的春节也有十四个,可距今五十多年的1968年那个特殊的春节一直难以忘怀:小船穿过急流险滩的惊险和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拉纤的艰难;武定县白马口村乡亲们火一样的热情和那压住了江水惊涛骇浪的哭喊;还有马上就要告别军营退伍还乡的战友们一个个高大壮实的身影,等等等等,无数次在我脑海中播映。 当时,我们铁道兵一师四团驻在云南省元谋县金沙江边参加建设成昆铁路的大会战。<div><br>一九六八年初还没到春节,农历腊月二十五的下午两点,政治处单庆伦主任叫我马上到他办公室去。我进门一看,群工股长张双发也在。单主任首先说,叫你们来是团里决定派一个宣传队到武定县白马口村,去慰问和答谢四天前赶着两只羊,挑着鸡、还有鸡蛋和粮食,用三天时间走了两百多里的山路来到咱们部队的白马口村的乡亲们。<br><br>提起这事,因我当时参加了对那批乡亲们的接待工作,立即想起了他们到部队来的状况,当时他们非常疲惫又非常兴奋,有位年纪较大的老乡说,”文化大革命了我们才知道,以前我们交的公粮都给刘少奇那些走资派吃了,以后我们就直接把公粮交给解放军……”我立即笑着给他们说,”公粮还是要交给政府,政府用这个要办很多事儿的……”<div><br>单主任继续说,虽然他们那天回去的时候我们也给了他们一些钱和物质,但还不够,老乡们情深义重啊!这次宣传队去既要再带一些物资赠送给他们,又要对乡亲们进行慰问,时间最好在春节期间。考虑到那个地方是傣族、彝族、苗族和汉族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春节大伙儿都同样过大年,但风俗不一定完全相同,所以考虑最好腊月三十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二天不要去,初二就去。咱们不是有初二回娘家的习俗,可以串门了吗?而且又是春节期间,给乡亲带去喜庆欢乐。同时,咱们部队老兵退伍工作已经开始,连队已经公布了退伍名单,宣传队可能就有战士退伍,让退伍老兵在部队过好最后一个除夕和正月初一。</div><div><br>单主任稍停顿一下直接对我说,这个任务就交给你负责,我已经给张云聪(咱们宣传股长)说好了,你其他工作可先放一放,立即投入这项工作。群工股派一个人带路并办好交接物资的有关手续。白马口村不通公路,你们也不能走山路去。一是找不着路,二是太耽误时间了,让团打鱼队用两条打鱼船送你们去。据了解这段金沙江有两处水急滩险,但只要大家注意安全,不会有大问题。</div><div><br>张双发股长立即表态,他们股唐章禄干事去执行这个任务。唐章禄是同我一起参军的,前不久才由我们团电影组长提为群工干事。</div><div><br>单主任把眼光又转向我,我就说团宣传队从去年国庆演出以后就解散回连队了,距今已3个多月,现在时间太紧,准备节目有困难。我听说二营宣传队前几天还在集中活动,咱们团宣传队有四名骨干也在里边,团宣传队器乐班班长周国良(63年从云南昆明参军),还有陈远洋(61年重庆兵)、钟维立(63年重庆兵)和徐国华(63年重庆兵),陈远洋是团宣传队的主角,在师宣传队也干过。二营宣传队还有好几位文艺方面都有较好的功底,抓紧这几天再精练一下,一台节目完全拿得出手。</div><div><br>单主任说,行,这些就由你定。<br><br>我立即给二营打电话,营长刘文发接的电话,他非常痛快地说”团里信任咱们二营,我们一定完成好任务,我马上给他们传达,你就直接向咱们宣传队长徐梅生提出具体要求布置任务,好吗?”</div><div><br>我说”感谢刘营长支持!”放下电话我就向二营跑去了。<br><br>徐梅生是同我一起从重庆市沙坪坝参军的,担任营部文书好长时间了,我们非常熟悉,这次已经决定他要退伍。他退伍以后曾担任沙坪坝区石桥铺小学的校长,后来又成为石桥铺学区负责人,当然这是后话咯。我到二营宣传队一看,宣传队10个人有8名63年以前入伍的,这次都已经确定复员退伍。但听说交给他们这个任务,大家都非常高兴,精神状态极佳,这下我就放心了,告诉大家立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个任务中。</div></div> 正月初二一早,咱们一行12人就分别登上两条打鱼船,唐干事上了第一条船,我上的第二条船。除了划船的两名打鱼队战友外,我们12人都是第一次坐小木船在金沙江中航行。使命、新奇和喜悦充满了每个人的脑子,个个兴高采烈早把金沙江行船的危险性忘的一干二净。好在大家上船就稳稳坐着,不乱动一下。<div><br>船一离岸大家都高兴地唱了起来:“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唱完《军歌》,《铁道兵志在四方》又响起来,后面一支连着一支的唱,士气可真夠高的。</div><div><br>一会儿就进入了第一个江面狭窄、风疾浪高的地段,船迅速向下冲去,歌声停了,欢呼声又起来了,而且不间断。一个浪头打过来,前面一条船被推到了浪尖上,中间一个波浪,把我们两船隔开,我们后面一条船看见前面的船仿佛一下高过我们头顶,战友们都在欢呼”来劲”、”刺激”、”过瘾”……马上我们船又被推上浪尖,前面的船被打到谷底,我们竟然看不到他们了,只听到欢呼声……好在大家只用嘴欢呼,手紧抓住船,身体坐稳一点不动,很快就有惊无险地过了金沙江这一段……<br><br>不到11点我们就到了白马口村渡口。说它是渡口,实际上就是一个江面较宽,水流较缓的地方而已,江边没有任何设施,也没有一间房屋,离江面约30多米的半山腰上有一些低矮的民房。</div><div><br>为了避免这时进村给乡亲们带麻烦,我们下了船马上就拿出干粮,拧开水壶吃午饭了。</div> 吃完饭就开始爬山,刚一进村,唐干事就看到生产队长和几位见过面的老乡,他们也认出了我们,乡亲们非常热情,把我们带到队部。大家放下背包,唐干事就把我们带给白马口村第一生产队的物资交给队长和乡亲们。宣传队把背包乐器等集中放一起后立即分散,为村里打扫卫生,上各家各户挑水扫地去了。<div><br>山村不大,也就30来户吧,人口大约100多点。还不到五点钟大家回来把背包搬进晚上休息的地方,一会儿队长就来叫大家吃饭了,把我们带到旁边的一个小院。进去一看,地上铺满了一层松毛,松毛上边摆着两桌碗筷和几大碗菜,旁边还放着两罐乡亲们自酿的酒,约3米远的柴火炉上一口大锅里羊肉汤冒着热气和香味。原来我们一到,队长就安排人杀鸡宰羊了,以最高规格最隆重的欢迎我们。大家一起坐在铺满松毛的地上,举杯共祝新年快乐!宴会气氛非常热烈亲密。<div><br>吃完饭天都快黑了,演出准备非常简单,大家分工明确轻车熟路一会儿就准备好了。两盏汽灯(一种靠煤油气化点燃的灯亮度很高)把小山村照得如同白昼。乡亲们新奇的看着这种明亮的灯,因为这里没有电,也从来没有这样明亮过。演出前队长找我,要派民兵给我们站岗维持秩序,还说晚上大家放心睡觉,他们派民兵给我们站岗。我马上笑着拒绝了,我说哪有解放军要民兵来保护的?同乡亲们在一起,我们感到非常温暖,非常安全。他又问,地富反坏可不可以看演出?我说可以,我们宣传的是毛泽东思想,任何人都可以看,让他们同村民一起看吧。</div></div> <br>演出的效果和气氛都非常好,这里虽然是多民族杂居地区,但都通汉语。当节目中独唱《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时候,一些小学生还跟着轻轻唱;当二胡独奏《江河水》的时候,大家都很安静专注的聆听;尤其是钟卫立表演四川金钱板《秀才过沟》反应更加热烈。一方面《秀才过沟》是那些年非常受欢迎的一个曲艺小节目,脚本写得非常好;另一方面这个节目钟维立在团宣传队就是他表演的,已非常熟悉。这次表演他一开始就把金钱板三块板子玩岀多种花样,令人眼花缭乱,博得热烈的掌声,加上他表演中考虑到四川话与云南话的差异,放慢语言速度,关键地方再用云南话演唱一遍,引得乡亲们笑声、掌声、叫好声不断……<div><br>演出刚结束,队长带着一个人来找我,他介绍道,这是第二生产队的队长,要求宣传队明天到他们队去吃饭居住,而且理由非常”充分”。二队队长说:”今天已经在一队一天也吃了饭,明天必须到二队去吃住,这样才公平”。并指着他身后十多个人说,我们是代表二队的全体社员来请你们,为保证你们一定去,现在就帮你们搬部分东西过去。我一听太感动了,又了解到二队离一队这里就三、四里地,他们这十来个人,今天晚上全都来看了演出。</div><div><br>一队队长立即反对现在就把我们接到二队去,经过我们三方协商,最后达成协议,明天中饭以后我们就到二队去,晚上在二队演出,演出完还是回到一队住,这样我们后天(初四)早上返程也就方便一些。同时我答应以后有机会再过来,直接先到二队住,完了再到一队。这样总算大家都满意了。</div> 第二天吃过早饭,大家就去为老乡们挖土,为他们春播春种尽一点力。<div><br>这里山高坡陡,石多土少而且土壤贫瘠,稍平一点的地方土壤多一点,但土质又不好加上这里雨水少,相当坚硬板结。咱们一个战士挖断了一根锄把,悄悄把两元钱放在老乡家桌上用一个碗盖住。挖土过程中有一个独特的景观:几个小朋友每人抱着几节一尺来长,理得干干净净的甘蔗,分别跟着我们的战士,拉着战士的衣服,不吃一节甘蔗绝不放手。战士们没办法只好接过一节,吃了才能干活……<br><br>初四早上八点,我们到江边准备上船了,江边已经有近百人为我们送行,有两位老太太要搭我们的船上元谋江边去。我询问了为我们划船的战士,这一路安全情况没大问题就答应了。大家扶着她们上了船,一看船上怎么多了装得满满的两筐红糖。划船的战士说,队长让人抬上来说是送给我们的。我说这红糖咱们绝不能收。我悄悄让徐梅生安排,当我和队长告别开始握手并挡住他时,你们就用最快的速度把两筐红糖抬到岸上并转身上船,我也用最快的速度跨上船,划船的战友同时用篙杆向岸上一撑,队长和乡亲们看到这情况时我们船已离岸两米多远……当我们在船上向岸边招手告别,岸边突然爆出一片哭喊声,”大军啊,为什么不要我们的红糖啊?””大军啊,你们一定还要来呀!”……</div><div><br>我们也含着眼泪高喊:”再见了乡亲们!””我们还会来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再见!再见!”……</div> 船向上游平稳前行,战友们心情却不平静。”乡亲们对咱们太好了,他们生活还非常贫困,但他们恨不得尽其所有,把一切都给我们”,”这就是老百姓的心啊!”不少战友一边抹眼泪一边说,”我们在部队这最后一个春节过得太有意义了,太感人了”,”我终生都不会忘记这三天的经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我平静的看着前方,听着战友们的感慨,我心同大家一样很不平静。除了大家说的外,我感到我们这些老战友太棒了,时时处处都彰显出老兵的高度觉悟,老兵的优秀素质,老兵的优良作风。从一出发起,大家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团结一心竭尽全力完成好上级交给的任务,干工作总是争着自己多干点,让别人少干点。刚到时下船卸东西,上山搬东西,我和唐干事伸手弯腰,都被他们坚决推开,”你们去干你们该干的事,这些事我们包了”,”在部队干的时间不多了,这最后一班岗让我们多做点吧”……想到可能几天后他们就要告别军营了,我真舍不得这些好战友呀!<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初二那天咱们去白马口村,顺江而下只用了两个小时。现在咱们从白马口村返回部队逆水行舟,预计需要七八个小时,途中有两个地方水流很急,必须下水拉船才行。这不,到了第一个要下水拉船的地方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里下水拉船最大的问题是金沙江的水实在太冷,别说现在是隆冬时节,就是盛夏最热的时候,金沙江的水也冰冷刺骨,人也受不了。为了防止发生意外,部队一进驻金沙江就下了”不得下江里游泳”的命令。望着这一江清水向东流,有人按捺不住总想找机会下江里去游一游,结果还真出事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就在1967年的盛夏一天,也就是二营的一个连队打篮球的时候,一个篮球飞出球场跳着滚着飞向比营房低三四十米的金沙江。当场1963年入伍的重庆籍战士陈法祥,立即连跑带跳迅速冲到到江边,一下就跳进江里。大家知道他是个游泳高手,一定会把篮球捡回来,都站在球场边看他的英雄行为。可他想今天总算逮住到金沙江游泳的好机会了。从小在重庆江边长大的,嘉陵江、长江不知游过多少次,金沙江这点水面真太”小儿科”了。虽然一下水他就感觉到江水冰冷刺骨,仍相信凭自己健壮的体魄游一会没有问题。这段江水流速缓他很快就抓住篮球了,一看上面那么多战友在”观战”,正好秀一把他的游泳功夫,咬牙顶住冰冷刺骨的江水侵害,他把手中的篮球又推出去,再游过去抓。如此反复刚两遍,感到手脚完全没法指挥了,身体向下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上面”观战”的战友们发现不对劲,有人叫了起来”快救人!”……好在江里有条当地老乡的打鱼船,立即迅速划过去把他救上船……</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这件事二营宣传队的战友们比我还清楚,他们有的当时就在现场。这件事发生后,团里再次重申”严禁任何人下金沙沙游泳”的命令。</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返程有的地方要拉船,我们出发前就准备好了纤绳等,现在就用上了。划船的战友用竹篙试了一下这段水深度只超过膝盖一点,如果再深点加上水流急人都站不稳,就不能下去拉船。这里大家拉着靠江边行没有问题,但裤子会打湿的。<br>大伙就说,必须脱掉外裤和绒裤,上船才有干的穿也才不会冻着。我说”对,脱了下水。”<br><br>钟维立看到我开始脱,他把我抱住说”你的岗位是在船上指挥,我们下去保证完成任务。”<br><br>我瞪他一眼说:”放手!咱们俩人加起来三百斤(当时我1.74米体重130多,他比我稍矮但壮实得多,至少160多斤),这一动船就有危险。现在谁也拦不住我,我必须下去。”钟维立见我态度坚决就放开手,我以最快速度拿起纤绳第一个跳进江水中,大家都迅速跳了下来。我肩背纤绳弯腰走在第一,大家依次都背上纤绳拉船前行。<div><br>我开口唱起”解放区那么呵嘿!”大伙儿接着唱,”大生产那么呵嘿!”……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这支歌成了我们拉纤的歌啦。这歌还真鼓劲,好像也减轻了冰冷江水给我们刺骨疼痛的感觉。回头看到唐干事他们把第二条船也拉着跟上来了……<br><br>下午五点钟不到,我们伴着夕阳,披着晚霞,安全地回到团里,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div> <h5><b>后记:</b>我们这批重庆籍铁道兵战士永远不会忘记当年修建成昆铁路时,在金沙江边的浴血奋战;也不会忘记那里勤劳善良、朴实厚道的各族父老乡亲。这些年来我们多次回到那块热土地,去追寻当年的记忆;祭奠在那里流血牺牲的战友;看望那里的好乡亲……<br><br>由于我国的一个超大型水电站一一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正在这里加紧建设,从元谋县江边(当年我们部队驻地)到武定县白马口村,这一大片都是水电站库区,江边的民众和白马口村一组二组(即当年的一队二队)的村民们都已经搬迁到了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正加速向全面小康迈进。</h5> <h5>▲这张照片为文章作者刘光阳(后排右二)和几位战友重返部队当年驻地与当地老乡(前排左二)在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标语前合影。红军标语作为文物平时是用后面的木板锁上保护的,为他们的到来特地打开。</h5> <h5><b style="font-style: italic;">注:</b><i>文章中未注明的插图均来自网络,致谢图片的拍摄者。</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