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乐

野蔷薇

<p>我的长乐</p><p>胡爱良</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外支教的时间里,经常有同事和学生问我从哪里来,我总是笑一笑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家就在汨罗江的上游,一个有千年故事的地方,她叫长乐。”而思绪也在不经意间,飘回到了我的家乡。</p><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湖南省东北角与洞庭湖对望的地方,幕阜东来,如卧虎一般凛然雄踞成苍莽的智峰山,山上有烟松古柏饮雾喷霞,兴建于中唐的福果寺长弘法雨;山下,大江似游龙般逶迤西去,奔腾起源远流长的一江诗意。我的家,我的长乐,就在这虎踞龙盘的得天独厚里,从辉煌的历史中款款走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几千年来,先民遵循着“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的法则,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热土上将一份赤诚耕耘繁衍成生生不息。</p><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里人杰地灵。演绎了千年的故事会,穿街动巷地继承着先民们勇武不屈的精神,因其生动的脸谱和精彩的演出而蜚声万里,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碗甘甜醇美的糯米甜酒代代相传,酝酿的是长乐人朴素热情的待客之道,并成为了国家级地标产品,著名戏剧家甘征文先生据此创作的现代花鼓戏《甜酒谣》,更是将长乐甜酒搬上了艺术舞台。《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先生以马桥为创作基地,记叙他汨罗知青岁月的一部名作,而今,长乐人又以《马桥词典》为承载,在马桥的秀美乡村建设中,点点滴滴地诠释着长乐人特有的语境,令名镇与名著相得益彰。说起《马桥词典》,不能不提到先父胡学均,作为土生土长的马桥人,他是汨罗地区第一个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在韩少功先生插队汨罗期间,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韩少功先生以他为原型创作的中篇小说《山歌天上来》,见证了他们深厚的友谊。</p><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里衢通南北。经过艰苦卓绝的建设,长乐镇早已今非昔比,在保护修缮传统建筑的基础上,集镇被规划得美轮美奂,并不断的开发出巨大潜力。红灯笼高照着青苔的石板路,绣酒旗摇曳在怀旧的木纱窗,徜徉在轻阳或细雨里的时光,是小镇不曾改变的模样。</p><p>&nbsp;&nbsp;&nbsp;&nbsp;&nbsp;而新建宽敞的环城路,怀抱着古朴的三街六巷,向全国输送出大批的业务人才。作为省级安防设备生产重镇,几代长乐人用专业和团结,对外输送着拥有先进设计理念和精湛制作工艺的产品,带回来的是满满的骄傲,这骄傲,写在村镇鳞次栉比的高楼上,写在长乐人家推杯换盏的笑脸中,也写在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字里行间。</p><p>这里生态和谐。集镇外的乡村,依山畔水,围绕小镇铺开了各具风情的画卷: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素描山村、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水墨荷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油画农庄……行走在这里,让人恍若置身桃源,我想,所谓诗意的栖居,莫过于此吧。</p><p>&nbsp;&nbsp;&nbsp;&nbsp;这里还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回龙门前的悠悠江水,曾招屈子回头,曾引杜甫放舟,而一代又一代的长乐人,就在这脉脉清流中接受着爱国忧民的精神洗礼,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p>汨罗市第一个中华楹联之乡、第一个中华诗词之乡;汨罗市最早成立的乡镇诗社和书法协会……长乐人自下而上,以深情歌愿景,以豪迈写担当,不断地为家乡的文化建设添上浓墨重彩之笔,更把关怀送入校园,温暖翩翩少年。</p><p>&nbsp;&nbsp;&nbsp;&nbsp;&nbsp;走笔至此,令我又莫名对家乡生了许多的依恋,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乡愁也越来越浓,归程在即,而这个假期,我只想流连在她火热的街头故事里,沉醉于她醇美如甜酒的春风中,以慰藉我离家太久的思念,舒泄我心底不变的乡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