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兵工厂,太行深处的那段芳华

郑浩兵——小浪底的浪

<h3>三线建设,是上世纪60年代,为“准备打大仗”,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于1964年至1980年间展开的规模最宏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目的是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制造、能源、国防、交通、科研体系。三线是按中国区域来划分,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纵深地带为三线。 <br></h3><h3><br></h3><h3>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全国的知识分子、技术骨干、工人、部队和民兵凭着一腔热忱,相继投入到这项艰苦卓绝的大建设。他们对外的公开身份和所属单位,很多都是个外人不得要领的代号。“531”即是当时河南三线建设重要军事工程“豫北火炮基地”的代号。</h3> <h3>建国初期,中国在经济建设上主要学习苏联,工厂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一带。苏联高级经济专家和政府首脑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要想快速发展,必须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搞建设。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苏联方面打算把援建中国的156个项目集中在中国的东北和靠近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br></h3><h3><br></h3><h3>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立足于中国,从国家经济的长远、全面发展考虑,决定把106项民用工业企业的21项,44项国防工业企业中的21项,建在西部地区。这一举措,为后来的三线建设打下了基础。</h3> <h3>1964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建设投入2052.68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h3><h3><br></h3><h3>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和千万人次的民工,奉调奔赴“靠山、分散、隐敲”的三线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卓绝。他们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中型工矿企业,8046公里铁路,22.78万公里公路。 </h3> <h3>河南三线建设自1965年春夏开始,当年5月7日,中共河南省委召开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全力做好备战工 作,军工厂建设被摆在第一位。河南三线建设跨越10个县的区域,涉及约300万人。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国家对河南投资高达109亿元,建设了200个左右的大中型骨干项目,河南三线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h3><h3><br></h3><h3>据统计,截至1984年,河南三线工程共建成核、航空、电子、兵器、造船、航天等工业及地方军工企事业单位66个,职工97960人,拥有金属切削机、锻压、军工专用等大高精尖端设备近1.6万台,还拥有14个专业和厂办研究所。河南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主要由两大军工基地豫南大口径炮弹基地和豫北火炮基地(531工程)构成。</h3> <h3>上世纪70年代,济源县城西北、偏僻的太行山山沟里,一夜之间涌入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十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王庄、小寨、李八庄、郑坪……,在山峦沟壑间,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扩展连接成这座名叫“531”的神秘兵工厂。秘密代号“7号信箱”。<br></h3><h3><br></h3><h3>岁月变迁,531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三线建设至今已过去了半个世纪,大山的口号声已渐渐远去,但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更生的干劲,值得我们永远学习。</h3> <h3>一段芳华、一种情怀、一段记忆,如今,由济源文旅集团投资建设,昔日的“531”已华丽转身成为“老兵工酒店”——中国第一个以军工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度假酒店。<br></h3><h3><br></h3><h3>王屋山脚下,愚公故里。老兵工酒店,让沉睡的兵工厂焕发新春,注入新的内涵。亦是对那些心怀保家卫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一辈创业者的致敬,对愚公精神的致敬!</h3><h3><br></h3><h3>“531”,是榜样,是脊梁!是一座巍巍的丰碑。在这里,愚公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愚公的后人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h3><h3>(文/郑浩兵&nbsp;&nbsp;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