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早在800年前,横街刘允迪捐产建了一座“义庠”,后人称之为刘氏义学。刘允迪这一壮举感动了朱熹,为之写下了《刘氏义学记》。清四版县志均将刘氏义学与怀玉书院、端明书院并列,载入史册。刘允迪与朱熹、汪应辰一道被怀玉书院、端明书院列为供奉的七位神主之一。刘氏义学一直激励着后人,薪火相传,元、明、清三代屡废屡建,直到1942年被日军焚毁。 刘允迪,字德华,一字桂亭,横街人。据《城西刘氏宗谱》记载,其先刘奭(四公)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因黄巢之乱,由睦州(古州名,辖今淳安、建德、桐庐等地)迁至“玉山顺城乡赖家源”,后改为刘坞(今横街刘坞塘)。传至第五代刘裕,迁观溪(今横街江口)。刘允迪为第九代,政和丁酉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公元1117年12月10日,北宋徽宗年间)生于观溪(比汪应辰大一岁)。建炎三年(1129,南宋初年),苗刘(苗傅、刘正彦)之乱,波及玉山,家遭焚毁,刘允迪父亲刘洵举家迁往“梅峡之口,名曰梅村”,即今峡口。绍兴甲子十四年(1144)“与弟允济同领乡荐,次年(1145)俱补太学(即经县里举荐,保送至国子监读书,时年29岁),绍兴二十五年(1155)上舍。隆兴元年(1163)登进士第(时年47岁)。”可见,刘允迪小时家境贫寒,求学极为艰辛,29岁方入太学,而且一读18年,直到47岁才中进士第。 先后担任桂阳军(宋代行政机构,相当于州,辖今湖南桂阳、临武、嘉禾、蓝山等县)教授,汉阳军(辖今湖北汉阳、汉川等市区)教授,德安县令,沿海制置司(设在宁波)军事参议(待次,即未到任)。绍熙壬子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公元1193年元月9日,南宋光宗年间)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六岁。 在任德安县令期间(约淳熙七—九年,公元1180—1182年,时刘允迪已六十余岁),正值九江大旱。初,刘允迪请求州里减免税赋,州官不同意。于是,大批百姓外出逃荒。刘允迪听说后,立即派人追回逃荒者,说:“如果我不为你们竭尽全力请求州里减免70%的税赋,我也辞职不当这个县令。我实在不忍心你们外出逃荒,客死他乡,成为异乡鬼啊!”百姓听了非常感激,都留了下来。后来,经过努力,终于得到了州里同意。时任南康军(辖今庐山、都昌、永修、安义四市县)朱熹听说后不仅多次给刘允迪写信请教如何做好救灾工作(共写了八封信),而且还叫与德安相邻的建昌县(今永修、安义)官吏多到德安向刘允迪学习。(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十·《玉山刘氏义学记》) 宋代南康军地图 告老还乡,已入古稀之年,本该颐养天年,但看到家乡子弟依然艰辛求学,于是,捐出全部家产,建了一座义学,“以教族子弟及乡之愿学者”。淳熙十五年,朱熹路过玉山时,应邀为之作《刘氏义学记》。《城西刘氏宗谱·刘氏义学记》后附:“孝宗朝淳熙十有五年(1188)秋九月己未(廿六日),新安朱熹记并书,开封赵冲篆额,淳熙十五年十一月三日甲午,允迪立碑记。”即义学于淳熙十五年建成,时年刘允迪已七十二岁。 据《城西刘氏宗谱·义学胜记》(南宋恭宗朝德祐元年(1275)十四世孙汉翼鹏飞作,应为可信)记载:“立义学在于宅之西北。建大殿奉圣哲,皆表塑其像;置两庑立贤儒,具神主之位。春秋祭祀有牲宰俎豆之陈,正献分献,皆如邑祀之礼。外有棂星门,门前开池,左引江塘之水注之,取泮水之义。更外又有门牌,名曰义庠,傍有小门。殿后有植桂堂,东西斋,延明师育英才。其后更有千峰阁,阁之两旁又有先生处舍阁。之后,更有折路廊,廊之后复有勤思亭,亭后有塘。暮春之时,师弟子浴于塘,取沂水之义。至亭勤思歌咏,乐薰陶之风…师友未达而亡者,葬于学之东山,设庵命仆看奉,每岁两祭,名曰义学庵。”可见,刘氏义学始建于峡口,“东山”应为七亩山。 宋末元初,因战乱,年久失修,几乎荒废。至正十年(1350),时任县监(即县令)寿安(蒙古族,始建端明书院者)在原址重修。 元末明初,再次因战火被毁。正德六年(1511)十二月,经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批准将桑田古庙改为刘氏义学。正当修理完毕,准备起用之际,恰逢姚源之乱。“方当钉扁额、树石碑,不幸遭姚源之乱,又为灰烬。”嘉靖三十八年(1559),刘允迪后裔刘文秀捐地六亩、银四百两,在横街后溪边重建。据《江西省大志·楮书》记载,同一时期的横街造纸工匠每日“工食银三分”,按此比价,一两银相当于现在的5000元,即刘文秀捐了200万。万历七年(1579)、十七年(1589)、二十六年(1598)、三十三年(1605),相继对刘氏义学进行了修缮。 明末清初,横街曾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刘氏义学也仅存残垣断壁。据《城西刘氏宗谱》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族长曾提议修建,奈“族寒力弱”,无力而为,直到乾隆四年(1739)才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维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和嘉庆年间虽又曾进行过重修,但终因财力不济,无力恢复原貌。光绪三十年(1904),在刘允迪后裔刘德庆捐资“英洋一百圆”的倡议下,在横街垅坑(今中心小学边)再次重建了刘氏义学。该处义学于1942年被冦所焚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夏于日冦陷玉时全部被敌焚毁。” 据《城西刘氏宗谱·义学胜记》记载:“周人居之一曰周村,男耕女织;一名桑田,朝传暮学,笃志为人。”即横街周姓也非常重视教育。 刘氏义学虽然没有了,但横街尊师重教之风却更加盛行。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创建了一座省级示范幼儿园。2017年,成立了教育爱心协会,到目前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20余万元(其中喜讯农业有限公司章忠喜捐赠21万元)。 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的横街人民,曾铸就过辉煌的历史。明嘉(靖)万(历)年间,横街造纸规模空前,技术世界一流,产品均为宫廷御用、朝廷贡品。当时的横街,曾是玉山经济中心。今日的横街拥有博士25名,分布在全国各地。新时代的横街人民正在横街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城西工业强镇,建城郊休闲花园”战略目标,怀揣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拼搏,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