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今年600岁了

雷峰夕照

<h3>故宫博物院</h3><h3> 1925年10月10日下午,故宫在乾清门举行开幕典礼,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终于向公众敞开了大门,从森严的皇家宫殿到平民百姓都可以参观游览,这一步走了五百年。</h3> <h3>故宫紫禁城角楼</h3><h3>七十年代的故宫角楼</h3><h3>可以不点赞,既然打开了,最好看一看。</h3> <h3>故宫紫禁城角楼</h3><h3>五十年代初的故宫角楼</h3> <h3>民国时期的故宫角楼</h3> <h3>九龙壁</h3><h3>故宫九龙壁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0年),是“中国三大九龙壁”(北京故宫九龙壁、大同九龙壁和北京北海九龙壁)中最精美的一座。</h3> <h3>九龙壁</h3><h3>·上部为黄琉璃顶,檐下为仿木结构。壁面以云水为底纹,蓝绿相间,烘托出水天相连的气势。下部为汉白玉石座,端庄凝重。</h3><h3>·九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拥有很强的立体感。</h3> <h3>九龙壁</h3><h3>1923年的外国游人和中国车夫,那时故宫博物院还没有成立,看样子是冬季,九龙壁前长满了干枯的杂草,一片荒芜,无人照料的样子。</h3> <h3>大约九十年代初的天安门</h3><h3>照片和明信片都是本人收藏的,年代基本上都是民国到八九十年代。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目的只是让人们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h3><h3><br></h3><h3>由于时间仓促,哪里有不对的地方,望美友给指正,在此十分感谢!</h3> <h3>八十年代初的天安门</h3><h3> 他是建筑界的大师,新中国成立后,他竭尽全力保护故宫,如果没有他,也许我们今天就看不到故宫了,那这个人是谁呢?大家可能都猜到了。他是……</h3> <p class="ql-block">约七十年代的天安门</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天安门手工上色照片</p> <p class="ql-block">约五十年代的天安门</p> <h3>五十年代初的天安门</h3><h3>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h3> <h3>五十年代初天安门</h3><h3> 梁思成——著名的建筑学家,古建筑的保护者。没错就是他, 1950年初,为了改造的需要,政府提出要拆掉北京的旧城墙,梁思成多次反对,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当时是郭老(或者老郭吧)反正都是同一个人,主持这些工作,最终旧城墙还是被拆掉了,反正到了北京你是看不到城墙了,城楼拆了多少就不说了,不能说谁的对于错吧,后人自有评说。但后来在梁思成得知故宫也要被拆掉的这个消息时,他的立场非常坚定,故宫一定不能拆掉,他立即起草了一篇关于反对拆掉故宫的报告,并且呈递到周总理那里。</h3><h3>他的想法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可,周总理跟毛主席说明了情况,慎重地考虑了这件事,毛主席最后做出了不拆的重要决定。</h3> <p class="ql-block">故宫全景 九十年代美女</p><p class="ql-block">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自公元1420年建立,如今已经600岁了,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他见证了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变迁。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八国联军的入侵,末代皇帝的退位,中华民国的成立,从卢沟桥事变到内战结束,北平的和平解放,使这座古老的宫殿免受战火的摧残,得已保存。即使这样这座几经风霜的宫殿,也变得满目疮痍,故宫的文物更是几经浩劫,流离失所。</p> <h3>大约七八十年代的故宫</h3><h3>所以我们今天去了北京能看到故宫,要感谢四个人,最先建造故宫的朱老爷子,毛主席,周总理和我们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说起梁先生他的妻子更是大名鼎鼎了,民国的才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都是她设计的——林徽因女士!</h3> <h3>民国时期的故宫</h3> <h3>如今的故宫,网络图片。</h3> <h3>然而新中国🇨🇳的成立,又迎来了故宫的第二春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通过对故宫的建筑的普查,针对紫禁城存在的问题,政府几次拨款,实施了故宫古建筑大规模的修缮,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留给故宫的荒凉残破的面貌,使之展现出宏伟壮丽的故宫。故宫每年客流量1600万,更是成了如今的“网红”。<br></h3> <h3>故宫可能要修缮,广场上堆了不少的物料。</h3> <h3>故宫午门</h3><h3>70年代的明信片,说起午门,大家看电视剧,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推出午门斩首”,脑袋瓜子立刻就落地了,在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触犯了皇权,人头落地都是小事,株连九族才是让人麻烦的。</h3> <h3>民国时期的故宫午门<br></h3><h3>午门成了传言中处决死刑犯的场所。实际上是以讹传讹,斩首从来不在午门举行。午门建于明代,由永乐皇帝朱棣所建。明代,只是“廷杖”时在午门处决,但有时也会打死,所以成了杀人的地方;清代只是打仗回来庆祝在午门而已。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极其森严,犯人“斩首市曹”决非此地,而是必须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场处决的。推出午门斩首是皇帝说别在我家里杀人,更不是让在皇帝家门口杀人。</h3> <h3>故宫太和门金水桥</h3><h3>进入午门,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了。内金水河的作用不仅是故宫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筑和灭火的主要水源,同时还起到了点缀景观的作用,使太和门广场在雄浑中不失秀美。</h3> <h3>太和门金水桥</h3><h3>过了太和门我们就进入了太和殿广场,它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还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举行隆重的朝礼。</h3> <h3>九十年代的美女在故宫的留影</h3> <h3>七八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口袋还有钢笔呢,就和现代的手机一样,到哪也带着。</h3> <h3>故宫太和殿</h3><h3>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h3> <h3> 故宫太和殿侧影</h3><h3> 故宫在六百年的风雨中经历了上百次的地震,仍然屹立不倒,毫发无损。更是反应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中国土木建筑的博大精深。这其中的秘密就隐藏在榫卯当中,不用一颗钉子,一榫一卯就是木头的灵魂,只靠着罗列和镶嵌的完美组合,就能使建筑变得牢固又有活动的间隙,这样在大地震的晃动中,即使墙倒了,建筑主体也不会倒塌。</h3> <h3>故宫,明清两代的权力中心,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为了使都城长治久安,在建造之初,工匠就考虑到了排水问题。</h3><h3>主体建筑太和殿,建在高大的石基上,每逢雨季,这里都会出现“九龙吐水”的壮观景象,利用自然形成的地势落差,雨水从九个龙口喷出,顺势流向沟渠,之后通过下水道排出城外。</h3> <h3>民国时期的太和殿</h3><h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h3><h3>你没看错,这也是你眼中的故宫,虽然高大的建筑还在,但我们看到的还是满目荒凉,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故宫,因为他的主人也变成了寻常百姓,由于新中国还没成立,人民还没当家做主。加上外强的入侵和战火的纷扰,也无暇顾及对它的保护。</h3> <h3>故宫中和殿 保和殿</h3><h3>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的地方。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h3><h3></h3><h3>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h3><h3>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含前廊1间),建筑面积1 240.00㎡,高29.50m。</h3><h3><br></h3><h3>我国最后一次殿试是光绪三十年(1904年),共取过进士150人。从此以后,在中国推行了一千馀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了。</h3> <h3>中和殿丹陛栏板</h3><h3>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方形,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复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它的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h3> <h3>故宫保和殿后云龙阶石</h3><h3>保和殿后阶陛中间设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块石雕,长十六米五七,宽三米零七,厚一米七零,重为二百五十吨。原明朝雕刻,清朝乾隆时期又重新雕刻。在图案是在山崖、海水和流云之中,有九条口戏宝珠的游龙,它们的形象动态十足,生机盎然。</h3> <h3>故宫乾清门</h3><h3>故宫以乾清门分为内、外朝两部分,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内朝则是后宫起居之所,它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h3> <h3>故宫乾清门</h3> <h3>故宫乾清宫</h3><h3>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乾清宫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乃明清十六个皇帝的寝宫: 明朝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在这里居住,也处理日常政务。</h3> <h3>故宫乾清宫</h3><h3>乾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可见中国的土木工程也有他的弱点,就是怕火灾,无论是天灾的雷电还是人为的失火,都会对建筑产生致命的伤害。可见故宫内摆放的那么多鎏金铜缸,不光是摆设,也是为它准备的。</h3> <h3>故宫神武门</h3><h3>神武门,是紫禁城北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之意,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名神武门。</h3><h3>内设钟鼓,与钟鼓楼相应,用以起更报时。但皇帝居宫中时,神武门上的钟不鸣。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两代皇后行亲蚕礼即由此门出入。清代皇帝从热河或圆明园回宫时多从此门入宫。</h3><h3>神武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h3> <h3>幸福的一家人!</h3><h3>九十年代初游故宫。</h3><h3><br></h3> <h3>说起来也是惭愧啊,我也是只去过一次故宫,那还是在十几年前,匆匆的逛了一下,也没有做过准备,留影吧可能还有几张,就不上传了,长的也不是很帅。这里面的照片都是我收藏的,没有我及家人的。如果能碰到美友自己在看这篇文章,照片可无偿赠送本人。</h3> <h3>故宫御花园浮碧亭。 御花园位于北京故宫中轴线的最北端,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始建,十八年建成,名为“宫后苑”。清雍正朝起,称“御花园”。园中不少殿宇和树石,都是明代遗物。御花园原为帝王后妃休息、游赏而建,但也有藏书、读书等用途。</h3> <h3>故宫——漱芳斋</h3><h3>说起漱芳斋好多少会想起还珠格格——小燕子,其实跟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只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漱芳斋位于故宫博物院 内重华宫东侧,原为干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乾隆帝即位后,改干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目前,漱芳斋建筑及内装修均完好,为故宫博物院贵宾接待处,用于国家领导及外国首脑参观故宫时休息,为游人不得进入的非开放区。</h3> <h3>故宫御花园养心斋 </h3><h3>御花园正南有坤宁门同后三宫相连,左右分设琼苑东门、琼苑西门,可通东西六宫;北面是集福门、延和门、承光门围合的牌楼坊门和顺贞门,正对着紫禁城最北界的神武门。</h3> <h3>故宫御花园绛雪轩</h3><h3>园内建筑采取了中轴对称的布局。中路是一个以重檐盝顶、上安镏金宝瓶的钦安殿为主体建筑的院落。东西两路建筑基本对称,东路建筑有堆秀山御景亭、璃藻堂、浮碧亭、万春亭、绛雪轩;西路建筑有延辉阁、位育斋、澄瑞亭、千秋亭、养性斋等等。</h3> <h3>故宫御花园钦安殿</h3><h3>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钦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边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于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厦;南边的万春亭和千秋亭,为四出抱厦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顶是天圆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纤巧,十分精美。两座对亭造型纤巧秀丽,为御花园增色不少。</h3> <h3>故宫御花园千秋亭</h3> <h3>故宫御花园天一门铜炉</h3> <h3>故宫御花园浮碧亭</h3> <h3>故宫御花园堆秀山</h3> <h3>故宫御花园万春亭</h3> <h3>故宫嘉量</h3><h3>嘉量则是乾隆年间全国的标准化计量器,在乾清宫前也有一个。</h3><h3><br></h3> <h3>承光门铜象</h3> <h3>太和殿铜炉</h3><h3> 看——一可爱的小朋友!一个镜头特写,如今也有四五十岁了!</h3> <h3>太和殿铜狮</h3><h3>太和门前的广场上的大铜狮是清乾隆年间铸造的。外形呈金字塔形,铜狮高2.36米,前后长2.4米,宽0.7米,基座高2.04米,其中铜基座就有0.7米,总高4.4米。</h3> <h3>太和殿铜狮</h3><h3>这对大铜狮是故宫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负责镇守皇宫,辟邪驱恶。同时也显示了清朝铜铸工艺的高超水准。</h3> <h3>乾清门铜狮</h3><h3>仔细看乾清门前这两只铜狮子却是跟别的不太一样。因为这两只铜狮子的耳朵是耷拉着的,故宫中有很多立着耳朵的威严铜狮子。而乾清门前的两只铜狮子是耷拉着耳朵、耷拉着眼皮,这到底是为什么呢?</h3><h3></h3><h3>故宫专家介绍,清朝皇家严禁后宫干预朝政。皇帝要通过这两座铜狮子的耳朵耷拉着,就是要警示后宫嫔妃和佳丽们,对于前朝的政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议论的不议论。</h3> <h3>太和殿铜龟</h3><h3>铜龟铜鹤都是长寿的动物,放置在这里也是寓意长寿。</h3> <h3>太和殿铜鹤</h3><h3>仙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h3> <h3>故宫日晷——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在此处标准的北京时间</h3><h3><br></h3> <h3>乾清门铜缸</h3><h3>在故宫内有大小水缸308口,用来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这两个镏金大缸,重2吨,可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用军刀刮下盗走,这也是见证。</h3> <h3>故宫太极殿</h3><h3>太极殿是内廷西六宫之一,初曰未央宫。</h3><h3>明嘉靖十四年(1535)以世宗之父兴献王朱硝生于此宫,更名曰启祥宫。 </h3><h3>清晚期改曰太极殿</h3> <h3>故宫承乾宫</h3><h3>承乾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为承乾宫。清沿明旧称。</h3><h3>承乾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h3> <h3>故宫齐宮</h3> <h3>故宫承光门</h3> <h3>故宫弘义阁</h3><h3>弘义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西侧,面东,与体仁阁相对而立。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武楼,嘉靖时称武成阁,清初改称弘义阁。清代为内务府银库,收存金、银、制钱、珠宝、玉器、金银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银器皿由银库预备,用毕仍交该库收存。</h3><h3>弘义阁与体仁阁作为太和殿的陪衬建筑左右对称,建筑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时体仁阁被火烧毁,就是仿照弘义阁重建的。设重楼9间,高25米。</h3> <h3>故宫慈宁宫</h3><h3>慈宁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h3><h3>按照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特地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h3> <h3>故宫宁寿门</h3><h3>永寿宫是古代内廷西六宫之一,也是皇宫内最大的宫殿之一,是明永乐十八年建成,永寿宫在历史上更改过许多次,最早是叫“长乐宫”。</h3> <h3>故宫宁寿门</h3> <h3>故宫雨花阁</h3><h3>位于北京紫禁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h3><h3>建筑特色</h3><h3>清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阁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h3><h3>雨花阁之所以不对外开放,用溥老爷子的话说,因为在雨花阁的四楼供奉着三座双身佛,有伤风化。出于这个考虑,雨花阁才不对外开放的。</h3> <h3>故宫养心门</h3><h3>养心殿是历史悠久的汉族宫殿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内廷干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雍正时期,皇帝的寝宫由干清宫移到了养心殿。养心殿是工字形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寝,中间以穿堂相连。前殿三间,中间一间为皇帝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东间就是“垂帘听政”的场所;西间,有雍正皇帝手书“勤政亲贤”匾,是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地方。</h3> <h3>故宫文渊阁</h3><h3>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h3><h3>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