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文化的生命之花,开遍海南大地

凡心者翁

<h3>  海南岛是个弹丸之地,乘环岛高铁绕岛一圈,也就120分钟左右。在岛上住久了,逛逛岛上那些文旅景点,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东坡文化的历史印记深入人心,流传甚广。尤其是西线儋州地区,苏东坡的大名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东坡命名的商铺,酒店,茶楼,餐舘随处可见。什么东坡村、东坡桥、东坡田、东坡路、东坡井、东坡书院、东坡帽…… 餐馆里又有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茶、东坡酒等等。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语言(据说有两个村说东坡话),浓浓的东坡文化氛围,仿佛东坡复活了。让人想起臧克家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h3> <h3>  苏东坡,何许人也?</h3><h3> 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苏轼父子就占了三席,号称“三苏”。朱德总司令诗曰:“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h3><h3> 北宋蜀地有句民谣: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h3><h3>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父亲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翻山涉水,风餐露宿,行走一个多月赴京科考,结果苏轼中了头名状元,苏辙也考中,两兄弟金榜题名,京师轰动。宋代科举考试,考中的举人、进士,由朝廷分配到全国各地,即使小到九品官,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苏氏兄弟得以入朝供职。</h3><h3> 苏东坡在朝当了几年小官,又先后在凤翔(陕西)密州(山东)杭州、徐州、湖州等地作过太守。其间,东坡先后三次因政见不合,官场排挤,屡遭贬谪,可谓三起三落。第一次被贬黄州5年,第二次被贬惠州2年多,第三次被贬儋州3年。前两次被贬,还是降职减薪,发派边远地区,东坡好歹还有极其微博的薪水,艰难度日。第三次被贬儋州,彻底成为一介岛民,而且是罪民。</h3><h3><br></h3><h3> 六十二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徼边蛮荒之地——海南岛儋州。朝廷下令:东坡不得吃官粮,住官舍,签公事。</h3><h3> 据史料记载,东坡流放儋州,“居无所,食无肉,出无友,读无书,写字作画没纸墨……”。</h3> <h3>  海南儋州:“地极炎热,海风苦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阴翳,燥湿之气不能达,蒸而为云,停而为水,莫不有毒。”(《儋县志》)</h3><h3>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住在破旧不堪的官舍里,不仅漏雨,而且还漏树叶。一天早晨,在风雨中醒来,满身都是湿漉漉的黄叶。儋州太守张中,实在看不过去,冒着暗助罪臣的风险,修缮了破官舍,后被官府知道了,张中掉了官帽。东坡在儋州黎民的帮助下,在桄榔林中盖了草房子,将草房子命名为“桄榔庵”。等同于杜甫的“茅草堂”。</h3><h3> 东坡爱吃肉。他说:“无肉令人瘦”。自创发明了东坡肉。从小生活在读有书,食有肉,精神物质双丰的士大夫家庭,流放儋州,跟当地人一样吃起了鼠肉。他听说弟弟苏辙在雷州因吃了鼠肉又吐出来,体重骤减,他安扶弟弟说,自己也能吃鼠肉了,体重反而有所增加。适者生存啊!</h3><h3> 东坡爱吃稻米。在朝廷或地方为官,多以米饭为主食。儋州人懒得开荒种稻,主食为薯芋,天天顿顿如此。吃慣了美食的东坡尽量吃饱。饿急了就练龟息法,将食量减到最低,朝着太阳做深呼吸,要将热能化为体能,东坡叫做“阳光止饿法”。据说还有效。</h3><h3> 东坡爱交朋友。无论在哪里,没有朋友很难受。乡野之人,农夫,白丁都可成为他的朋友。他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被贬黄州是这样,惠州和儋州亦如此。张中帮他介绍当地的黎族朋友,有个叫黎子云的,兄弟俩与东坡天天见面,来往甚密。据说东坡教会了黎民说“官话”,他自己也学会了不少海南土语。</h3><h3> 东坡一肚子学问,满脑子智慧。他曾经是皇帝(哲宗)的老师,给皇帝传道,授业,解惑。学问和智慧发挥不出来,比没朋友更难受。于是,他做起了办学讲课的营生。皇帝的老师,转而教诲黎家子弟,而课本就在东坡的“脑海”中。</h3><h3> 椰林深处书声琅琅,色土为墨阔叶作纸。</h3><h3> 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东坡学。</h3><h3> 苏东坡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姜唐佐。史料记载:姜唐佐原是琼州人,过海求学,临走向先生乞诗,东坡写下两句:</h3><h3>“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许愿说,等姜唐佐考上了进士,再写后两句。后来唐佐高中,先生已在九泉。苏辙续写成篇:“</h3><h3>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成为流传千年的佳话。</h3> <h3>  近年来,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东坡文化的影响与传播,自西向东渗透于各项文旅产业之中。</h3><h3> 五指山等地的茶叶文旅发展迅速,观光客到五指山旅游都要感受体验一下茶文化的氛围。坐在高高的大巴车上,听导游讲那茶叶的事情。茶楼、茶店的商家在介绍茶文化时常常会引用苏东坡的诗词:“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介绍沏茶、泡茶、品茶方法时,也引用苏东坡发明的“三沸水”:泉水文火煮新茶,一沸水太嫩,三沸水太老,而妙处在于靠听力和嗅觉把握二沸水。介绍当地名茶——苦丁茶时,“一芽独具茶中韵,先苦后甘回味深”,东坡诗句脱口而出。</h3><h3> 大文豪苏东坡对品茶、煮茶、种茶都很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东坡十分嗜茶,他认为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h3> <h3>  海南中南部琼中、定安等地,竹类竹质,资源丰富,养竹用竹,历史悠久。其路旁,村边,山里,随处可见茂密的竹林。自然形成一幅美丽画面。开发利用竹子文化,建设生态宜居村镇,是当地自然优势。有的村镇以竹命名,有些地产商开发的住宅项目,被命名为“竹苑”。</h3><h3> 历代被认为竹子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清气满园。竹子本是草的一种,是一种寻常可见的景观,因苏东坡对竹子很着迷,题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又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h3><h3> 东坡把竹子的文化品位提升到与松柏、梅花同等地位。人称竹子、松柏、梅花为“岁寒三友”,凌冬不凋。</h3> <h3>  椰树是海南的象征,海南岛被誉为椰岛。东海岸的文昌、琼海等地,是海南椰子主产区。有“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东郊”之说。在琼海,由春光集团公司投资建设一座椰子文化观光园,是海南唯一一家专业研究、开发椰子文化的大型文旅企业。每天有大批观光客来这里游购椰子加工的食品、饮品、饰品以及日用品……</h3><h3> 笔者注意到,园内关于椰子文化的宣传栏里,也有东坡文化元素:苏东坡《椰子冠》:天教日饮欲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与之同框的还有郭沫若《咏椰树》:独立无枝挺碧空,一头凤尾啸熏风,成林竟作撑天柱,坠地浑疑子弹筒。还有丘浚《椰林挺秀》:腾空直上龙腰细,映日轻摇凤尾菘,醉来笑吸琼浆味,不数仙家五粒松。</h3><h3><br></h3><h3> </h3> <h3>  人们一直把苏东坡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传播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海南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东坡田、东坡帽……这些东坡文化地名,是人们对苏东坡的历史记忆,缅怀之情。东坡也把儋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当他后来离开海南时,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吾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海游“。把被贬海南视如远游归家。</h3><h3> 苏东坡播撒在海南岛上的文化基因种子,浸润了岛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海南人为了纪念他,缅怀他,在海口市的“五公祠”内,修建了一座“苏公祠”,神一般地供奉着这位“坡仙”。</h3><h3> </h3><h3> 当地史志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起之。</h3><h3><br></h3><h3> 2020年2月4日 完稿于海南 </h3><h3> 撰稿:李立宝</h3><h3><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