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过继习俗

罗利光

<h3><font color="#010101">在旧时生活习俗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许多没有儿子或者没有子女的夫妇就会同关系比较亲近的亲属之间进行未成年子女的一些“认养”,农村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过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为防止财产继承及名份之争,“过继”多有口头协约或立嗣书,双方画押、亲人作为证据。</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收养人择日宴请亲朋戚友,备三牲水果礼品等让过继者拜过天地祖先及公婆母,更名姓,视为自已子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客家地区,过继习俗常见的也有几种,其中有一种叫“安乖”,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继,而是小孩与父母兄弟有“相冲”,或身体较弱“不好带”,象征性过继给别人做儿子,不存在买卖关系,只写一纸庚书,敬过天地神明告知即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种叫“卖半身、顶两房”,是指叔侄兄弟、姑姨姊妹一方因无男孩,经双方商定过继给另一方,以庚契或口辞为凭,同是兼顾、同继门户,古称“兼祧”俗称“顶两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种叫“过房”,是指叔侄兄弟、姑姨姊妹相互过继、相互生活抚育。养父母对养子进行监护,至养子成年主持婚姻大事,待养父母年老体弱,养子同样恪尽孝道,负责赡养,为老人送终。</font></h3> 过继无需保守秘密,村民们知道,被过继孩子自己也知道。<br>“客家人过继习俗”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过继习俗,一直到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当今过继,必须办理户口登记和认证手续,才能视为合法子女。&nbsp;<br> 作者简介:<br>罗利光,网名阿山,毕业于汕头大学美术系,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2007年度十佳摄影师,《车坛影协》摄影网管理员,梅县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民俗、客家题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