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你是否也曾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渴望重温那渐渐消逝在时光洪流中的济钢花灯会?</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济钢人而言,扎花灯、逛灯会是春节里不可或缺的传统盛事。每当华灯初上,五彩斑斓的花灯依次点亮,宛如繁星洒落人间。一家人漫步其中,赏着形态各异的花灯,品尝着街头巷尾的美味小吃,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那浓浓的年味,是心底最温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每到正月十五,济钢花灯会热闹非凡,不仅吸引着济钢的职工和家属,更有成千上万的济南市民慕名而来。人们在这里观赏传统民俗表演,感受着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那是属于济钢的荣耀时刻,也是每一个济钢人心中的骄傲。</p><p class="ql-block">然而,时光的车轮匆匆向前,济钢花灯会的光芒也渐渐黯淡。那些曾经的热闹场景,仿佛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但当我们翻开收集到的这一百多幅照片,却仿佛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照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讲述着当年济钢日新月异的发展变迁。</p><p class="ql-block">对于生活在济钢的00后来说,这些照片或许像是一件件珍贵的古董,让他们得以窥探那段未曾经历的岁月;90后们或许还能从照片中寻得些许模糊的印象,勾起心中那一抹淡淡的回忆;而对于80后这一代人,这些照片则是他们成长的见证,是永远珍藏在心底的宝贵回忆,因为济钢花灯会陪伴着他们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如今,济钢花灯会虽已远去,但它却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每当忆起,人们总会在脑海中细细回味,慢慢地追忆,那满满的回忆里,承载着的是对过去岁月的眷恋,是对济钢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p> <p>85年济钢灯会用简易的花灯制作了济钢新村大门</p> <p>85年济钢灯会,那时候的灯会初具规模。</p> <p>那时的制作的灯摆放在新村中路,路边的宣传牌坊和楼房还没有拆除</p> <p>工人们制作的灯非常精致</p> <p>济钢花灯会远近闻名,每到正月十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济钢观灯,体验许久不见的传统民俗,感受红红火火的传统年味,那是身为济钢人而感自豪。</p> <p>1985年3月5日,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观看济钢灯会</p> <p>85年3月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部分领导参观灯会</p> <p>1989年2月4日,山东省省长赵志浩来济钢观看灯会</p> <p>85年3月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部分领导参观灯会</p> <p>85年3月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部分领导参观灯会</p> <p>在花灯前拍照留念</p> <p>在花灯前拍照留念</p> <p>在花灯前拍照留念</p> <p>制作的大型灯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p> <p>这些精致的花灯都是由职工亲手制作的</p> <p>职工宿舍区发展规划展示在花灯会上</p> <p>厂长马俊才携家眷来赏灯</p> <p>精装打扮喜迎灯会开展</p> <p>第十四届花灯会上商河农民鼓子秧歌前来表演助阵,吸引着上万名观众</p> <p>大型花灯钢铁巨人,展示了济钢人不畏艰难向着百万吨钢冲刺</p> <p>每到正月十五,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济钢观灯,体验许久不见的传统民俗,感受红红火火的传统</p> 这个制作精致的大门牌坊,至今还巍然屹立在济钢新村的大门口,现已成为永久性的建筑,也是济钢新村门脸 <p>这些精致的花灯都是由职工亲手制作的</p> <p>巨龙腾飞,灯火璀璨</p> <p>大红灯笼高高挂</p> <p>在花灯前拍照留念</p> <p>在花灯前拍照留念</p> <p>精装打扮喜迎灯会开展</p> <p>居民们吃过团圆饭,纷纷外出看灯赏月放烟花,好不热闹。</p> <p>大红灯笼高高挂</p> <p>街边灯火璀璨</p> <p>街边灯火璀璨</p> <p>街边灯火璀璨</p> <p>几位骑着毛驴在小姑娘的牵引下互相逐斗,表演得淋离尽致,栩栩如生</p> <p>职工载歌载舞闹元宵</p> <p> </p><p>由居民自编自演的旱船、毛驴、大头娃娃表演以及腰鼓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p> <p> </p><p>由居民自编自演的旱船、毛驴、大头娃娃表演以及腰鼓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p> <p> </p><p>由居民自编自演的旱船、毛驴、大头娃娃表演以及腰鼓文艺节目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p> <p>由修建部组成的舞龙队在社区内表演</p> <p>职工载歌载舞闹元宵</p> <p>社区秧歌队 “扭”出浓浓邻里情</p> <p>这些精致的花灯都是由职工亲手制作的</p> <p>大红灯笼高高挂</p> <p>大红灯笼高高挂</p> <p>来济钢观赏灯的人络绎不绝</p> <p>来济钢观赏灯的人络绎不绝</p> <p>这些精致的花灯都是由职工亲手制作的</p> <p>这些精致的花灯都是由职工亲手制作的</p> <p>修建部工会人员摆摊设点为职工拍照留念</p> <p>这些精致的花灯都是由职工亲手制作的</p> <p>居民组织的腰鼓队现场表演</p> <p>居民走上街头扭起了秧歌</p> <p>在花灯前拍照留念</p> <p>在花灯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郭光耀小传</p><p class="ql-block">郭光耀,1985年任职于《济钢报》社,担任美术编辑与摄影记者。1988年,他调入《山东冶金报》社,先后担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记者部主任以及副总编辑等职务。2000年,郭光耀进入《财富时报》社,出任记者部主任一职。</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新闻职业生涯中,郭光耀始终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饱满的热情赞颂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他积极组织拍摄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郭光耀成果丰硕,3000余幅新闻作品见诸《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及省级以上报刊。不仅如此,他还有百余幅作品在省级、中央级报刊举办的摄影比赛中获奖。其中,《农民油漆工》荣获全国第一届魅力钢铁三等奖,《老照片》获得全国第二届魅力钢铁优秀奖,《改革,历史的抉择》更是斩获1994年度中国经济新闻奖特别奖。</p><p class="ql-block">凭借着卓越的新闻工作表现,郭光耀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p>